唐小松:如何向世界说清“我是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20 次 更新时间:2010-09-06 10:10

进入专题: 中国外交   公共外交  

唐小松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从历史看,新兴国家崛起,往往受到其他大国的警惕和盯防。新兴国家必须学会表达自己、包装自己。因为你不表达,必然被别人表达,而“被表达”的结果往往是发展意图被扭曲,形象被抹黑,甚至遭到挤压和围堵。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硬实力节节攀升。按理说,国家强大了,应该得到外部更多的尊敬,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中国的海外形象甚至出现了反比例发展的趋势。就国内事务看,只要中国社会一有风吹草动,国外媒体和舆论就把它放大甚至歪曲,个中原因除了政治层面意识形态的干扰,我们自身也实有必要作深层、理性的反思;而在国际上,中国的出口贸易、中资企业、在外务工人员等,常被歧视、被打压,遭受诸多不公正待遇。更可怕的是,这种不公正对待由于中国形象问题而在西方许多国家蔓延,一些国家甚至彼此效仿。这种往复循环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上述问题与某些国家“眼馋”中国发展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与我们长期疏于公共外交建设有关。长期以来,我们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经济搞上去了,国力提升了,国际形象问题就迎刃而解。这种认识偏差致使我国外交只重视政府层面的国家间交往,不太关注长效的隐性权力的打造,疏于国家亲和力的构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有人天真地认为中美关系在某一时段变好了,美国人就对中国友好了,但这显然不能解释白宫对华示好而国会却仍反华这一现象——而美国国会是美国民意的宣泄场。这也是近年“中国威胁论”周期性发作、版本不断翻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笔者在美国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期间,观察到两个现象:一是在与哈佛一些学者聊天过程中,发现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基本情况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他们只感到目前的中国是“乱哄哄地向前进”。试想,连这些美国精英都对中国当今的状况不甚了解,一般民众又从何谈起?另外,一次我路过哈佛广场,看到一小群人冒着毛毛细雨在广场举行“声援西藏”静坐示威。我好奇地询问其中一个貌似学生的非洲人知不知道西藏在哪里,他说不清楚,只是有人出每天50美元雇他静坐。此类案例并非个案,也给国人留下深深的困惑: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因此,我们亟需转换外交思维,加大公共外交的建设力度,努力做好形象维权。

美国“润物无声”的公共外交攻势

公共外交,是由政府组织并出资,通过媒体、文化交流活动、网络、留学生项目、品牌工程等途径,有的放矢地针对国外民众开展的外交活动。其最大魅力在于“绵里藏针”,是套上天鹅绒手套的匕首,也是打造国家形象的撒手锏。可以作一个形象的比喻:传统外交像西药,具有治标作用,而公共外交是一剂长效的中药,具有某种程度的治本功效。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开展公共外交暗战。美国是目前世界开展公共外交最成熟的国家,比如,针对海外学者和学子,常年设立众多留学项目,引导学者和学子感受美国的优越性;此外,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需要,设立专门的电台,针对特定国家的民众进行价值灌输等。美国常常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公共外交攻势,树立“正牌民主国家”形象。美国公共外交的最大收获,莫过于把美国打造成了各国民众最向往的国度。2003年,笔者在大学生和有关人士中作过一次调研,有两个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其一“你痛恨美国的对外政策吗”,在所有问卷中,回答“是”的占93%;其二“如果你获得一次去美国的机会,你会毫不犹豫地去吗”,得到的肯定答案居然是98%。

政府“显山露水”会适得其反

从思想渊源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公共外交思想的萌芽,比如“师出有名”,为“出师”作出合法化和正当性的辩护,以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等,这些古谚包涵了丰富的公共外交思想。为彰显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国政府近年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世博会期间,邀请大量西方媒体记者通过其所见所闻,向自己的国民讲述“中国故事”,直接影响西方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等。

但是,必须看到,像奥运会、世博会以及其他品牌工程都只是“速成”的公共外交项目,其功效能持续多久还有待观察。而公共外交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规模效应。近年,政府在做某些长线努力,比如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立等。不过就孔子学院的运作看,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孔子学院应该给外界一个“教育交流”的印象,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给外界的印象是中国政府在急于操作此事。无可否认,公共外交是政府工程,但政府只能起投资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具体的项目运作应该交给民间组织、专业教育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政府过于显山露水只能引起国外民众的警觉。比如前两年,美国某地区的学生家长就抗议孔子学院的课程开设,认为中国政府通过设置具体课程有意识地传播意识形态等,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

针对我国实力地位与国际形象的尴尬落差,应该有的放矢地构建公共外交体系:

建立一套核心理念。没有理念的公共外交是无法持久的。在美国的公共外交战略中,有一套稳定的“三和平”理念,即“民主和平论”、“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国际制度和平论”,这套理念背后的潜台词是“美式自由民主价值观是普世的”、“对外干涉是有理的”、“对非民主国家开战是合法的”,这是典型的美国进攻性公共外交特色。中国也可以“三和”——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理念为核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三和”理念是一套完整的组合拳:和谐社会,向世界讲述中国国内社会的故事;和谐世界,向世界推销中国式的外交理念;而和平发展,则向世界阐述中国的行为方式。这套理念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

瞄准几个关键国家。中国虽是大国,但资源相对有限,公共外交经验不足,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有的放矢地改变世界主要“观念市场”,尤其是负面的。目前,对中国的负面观念市场集中在几个主要大国,如美国、日本以及某些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可度较低。大国的民众态度往往具有“示范效应”,常常引导其他国家的民众仿效。因此,中国的公共外交不能像美国一样遍地撒网,必须集中优势资源攻克欧美主要国家的观念市场。

确立几类重点人群。公共外交应以国外精英为攻关对象,兼顾普通民众。比如,可以经常性地邀请这些国家的资深媒体记者和一些鹰派学者访华,让他们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特征,也可以定期为美国政界和商界人士举办中国知识培训班,等等。

公共外交是一项政府工程,但在实施中,政府要隐形,具体的操作任务应交给民间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这是公共外交成功的关键。

    进入专题: 中国外交   公共外交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580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同舟共进》2010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