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温家宝深圳讲话为何受关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68 次 更新时间:2010-08-30 10:17

进入专题: 深圳特区三十年  

胡舒立  

今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以此为契机,改革思潮再次涌动,其中又以温家宝总理在深圳的讲话最受关注。这是因为温总理重申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虽然这段话并未出现于官方通讯稿的突出位置,却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回声。足见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题、以整章篇幅再度详细阐释政治体制改革任务三年之后,公众对是项改革仍是何等殷殷以待!

知易行难。中国改革已经到了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虽不断有技术性进展,然而,在财税、要素价格改革等政府曾作出庄严承诺的领域,迄无重大突破。原因复杂,而主要障碍便是政治体制改革止步不前。由于政改滞缓,文化、社会体制改革亦难有大突破。深化改革障碍重重,令公众对改革本身的评价和预期产生分歧。在改革开放已逾卅载、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之时,领导人仍不得不重申“只有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这正是改革“边际效益”下降的反映。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拖不起、等不得了。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关系,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此早有清醒认识:“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回首改革开放之初,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一度并行不悖。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推进党政分开、强化人大职能、在重大问题上政府与公众对话,便是早期改革的尝试。但是,20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出现了一种论调: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反过来证明了中国政治上的成功。按此逻辑,中国60多年来几无变化的政治体制,先验地既适应计划经济,也适应市场经济;基于这种“中国模式”之“政治优势”,过去不必改革,今后也无需改革。这种论调无视当前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不相适应的现实,与中共已有的政改决策相抵牾,也是对昭昭民意的漠视。

政治体制改革举步不前,也与一些认识上的现实顾虑相关。其中最大的顾虑是担心政改稍有不慎将导致社会动荡。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也值得重视,但如果疑虑过重,则只能延后改革,进一步累积社会失稳的因素。

应该看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各阶层、各地区间经济纽带牢固,企业和公民的产权关系、法律关系空前明晰,公民人格独立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初步觉醒,NGO等社会组织焕发活力,新一代公民期待经过启蒙,建设理性社会。因此,只要政改渐进、有序,就不必担心“纷争四起、国无宁日”。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转型经验充分表明,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细波微澜或难避免,但只要稳步迈向真正的民主社会,现代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断难被颠覆。而政改推进必须与社会、文化改革相同步,并与深化经济改革相辅相成。

30年前深圳特区成立,其前期发展曾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要不要改革。如果说,当年的争论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那么,当今的改革争论则更多基于复杂的利益诉求。欲推进整体改革,需要建立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既避免少数人的专断,又避免“多数的暴政”。然而,改革毕竟不可能完全迎合既得利益集团的需要。当前,社会利益冲突加剧,群体性事件多发,人心思变,民气可用。富有胆识的政治家不难找到可以依靠的社会力量,从而让政治体制改革启碇,整体改革扬帆。

因为政改特有的敏感性,近两年来相关改革主张每每以“政府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代之,事实上避开了改革的主体任务,在实践中也难以有效推进。此次温家宝讲话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包括“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要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坚决惩治贪污腐败;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特别是要保障司法公正,重视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使人们在生活中有安全感,对国家的发展有信心”。此四“要”主张提纲挈领、蕴含深意,可视为政改突破口,而最重要的是尽快行动起来。

    进入专题: 深圳特区三十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569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财新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