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增创科学发展优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3 次 更新时间:2011-11-06 23:37

进入专题: 广东   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汪洋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与影响,广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把应对挑战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既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双轮驱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对不合理产业结构和过剩产能的冲击。可以说,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后劲与竞争力。对此,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既抓先进制造业,又抓现代服务业,促进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一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等文件,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等六大产业,重点建设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等八大载体。编制和实施了装备、汽车、石化等12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培育100个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传统产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改造现有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内涵式升级。

实施“双提升”,打造创新型广东。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带来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科技创新,从而使今后一个时期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将异常激烈。我们提出,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建设成本、人才成本较低的时机,以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为途径,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我们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加快建设“十大创新工程”。为有效解决广东科技、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与中科院、教育部、科技部以及200所高校、64所中科院属研究机构协同作战,全面推进省部和省院产学研合作。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百名技术帅才培养工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工程等,2009年投入4亿多元引进12个创新科研团队,引进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评委在内的15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内生增长。长时间以来,广东经济主要依赖外向带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促使我们下决心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取向,切实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在稳定外需的基础上,我们开展“广货全国行”活动,鼓励企业建立内销长效机制,加大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力度。推进人口城镇化,把促进农民工有序入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制定推进农民工“积分制”入户的具体意见。以举办广州亚运会和迎接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并抓好“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计划3年内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设6条总长1690公里的区域绿道。

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既使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增强了加快调整的动力,也使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我们提出要打破以往按行政区划配置资源的思维定势,加大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互动发展力度。一是以区域一体化为抓手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建立“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合作发展机制,制定珠三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公共服务等5个一体化规划。加快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继续深化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加快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是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推动粤东西北跨越式发展。安排重点产业转移园区专项资金75亿元,扶持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促进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转移;每年安排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资金10亿元以上,促进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转移。

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论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上。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八大方面,明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与实施路径。创新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提出用3年时间,确保被帮扶的3409个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确保被帮扶的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70万个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经济增长整体呈现复苏向好的局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成效,在科学发展进程中迈出了新步伐。一是经济增长企稳回升。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高出全国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去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32247件,授权量11355件,同比分别增长14.8%、49.3%,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居全国第二。三是结构调整成效初显。2009年,全省人均GDP达40748元,增幅与GDP增幅差距缩小至1.1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小的一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均居全国首位。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全省金融机构总资产达9.33万亿元,首次赶上香港。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8%和5.4%,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消耗建设用地同比下降11%。四是发展协调性增强。2009年,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生产总值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个百分点。东西北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上升4.8%,珠三角城镇新增就业下降21.4%,全省转移就业人数达128.5万人,增长20.7%。

总的看来,广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实践上取得了成效,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成绩不能高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遇到的困难不能低估。去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这为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解决“不愿转”、“不会转”、“不能转”的问题,创新思路举措,突出工作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要正确把握优势劣势,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转变路子。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病急乱投医”,要科学分析我省的优势和劣势,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符合广东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变路子。一是发挥基于外向的产品优势,克服外需市场受限的劣势,努力扩大产品内销,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由外向带动为主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千方百计为企业开拓内销市场服务,构建销售平台,加大与中西部等地区贸易与投资合作力度,实现内外需协调拉动的发展格局。二是发挥传统产业基础好的优势,克服附加值低的劣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转变。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推广使用数控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流通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施名牌培育工程,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交易平台、物流平台、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发挥软硬环境以及区位比较好的优势,克服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劣势,加大招商引资、招人引技的力度,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用增量稀释存量。四是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财力相对雄厚的优势,克服人才和科技资源相对短缺的劣势,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配置人才和科技资源,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五是发挥区域间竞争活力强的优势,克服区域间互动合作相对不足的劣势,推动跨行政区域资源配置,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单极拉动向城乡区域协调拉动转变。要坚持跨行政区划配置资源,进一步推动“双转移”,深入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现全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要坚持改革创新,调动方方面面参与转变的积极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动员全社会,努力营造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首先,尊重群众首创,充分发挥基层的积极性。要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意见。其次,突出市场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激发市场主体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力军的活力。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加大节能减排节地、知识产权保护等执法力度,通过制度约束机制,引导企业转型或转移发展。再次,强化考核导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强化干部问责,推动各级干部自觉投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最后,要坚持先行先试,率先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在全面梳理现有政策规定的基础上,推动行政体制、要素价格、投融资体制、环保、土地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起一整套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

要加快知识转型,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打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硬仗,取决于我们干部人才队伍是否具备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知识结构。要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干部人才队伍。通过大规模培训干部,使领导干部不仅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愿望,而且具备领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超本领,做一个有勇有谋、有思路会操作的新型领导干部。要提高干部执行力,大力倡导不折不扣抓落实的精神,以强大的执行力来促转变、促发展,在抓落实上见分晓、比高低。

    进入专题: 广东   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541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