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尚金:国际金融危机“见底复苏”三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78 次 更新时间:2010-05-04 09:55

进入专题: 金融危机  

柴尚金  

2009年底,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后开始触底反弹。被格林斯潘称为“百年一遇”的危机为什么“一年见底”,为何没有发生当初人们预想那样的大萧条和社会动荡,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发展模式转变?值得研究。

一、为何这次金融危机“百年一遇”却“一年见底”?

2008年9月,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受此影响,全球金融体系一度处于崩溃边缘,世界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长连续下滑,但一年后,美国经济开始正增长,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大大出乎人们预期。虽然目前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但从“百年一遇”到“一年见底”,昭示了当今人类迎战危机的信心,彰显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活力。

1. 各国政府强力干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作用明显

这次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发展,跨越了银行、证券、房地产、汇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界限,不可能单独依靠市场自身调节解决,必须发挥政府作用,对金融市场进行积极干预和救助。美国是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但政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货币和财政干预措施,国会在较短时间内表决通过了布什提出的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方案,这在民主党和共和党素来相互拆台的美国国会史上是少见的。奥巴马上台后,及时推出了包括协助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加大基础设施和新能源建设投资、延长经济刺激计划等内容在内的一揽子方案。德、法、英等经济大国纷纷采取政府干预措施,积极拯救面临破产倒闭威胁的银行与金融公司,并向汽车、能源、制造业等注入大量资金,对维持实体经济正常运行和金融局势稳定产生了明显效果。澳大利亚政府采取的财政刺激措施,避免经济陷入困境,并推动经济最早出现复苏迹象。巴西中央银行迅速下调利率,刺激个人消费增长,带动汽车销售和住房投资的增长,以内需支撑起巴西经济。事实表明,各国政府打组合拳,纷纷出台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措施得力,对遏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 G20通力合作,国际社会携手应对

这场金融危机是虚拟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体共生的综合性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合作应对是正确抉择。作为国际合作、协调的重要平台,G20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机制。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举行了三次金融峰会,共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策,对提振民众和企业信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根据G20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围绕应对金融危机这一“大局”,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救市行动,为全球经济企稳创造了必要条件。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在一批债权国的压力及各方协调下,最终决定接管“大得不能倒下去”的“两房”和AIG。此举对维持全球贸易结构平衡至关重要,如果政府不接管,任其倒闭,后果不堪设想。在各国中央银行、财政部和国际金融机构联合干预下,世界金融市场能够以最快速度保持稳定,及时缓解流动性短缺问题,避免了因经济“失血”性休克而引发的社会恐慌。

3. 经济系统自我调节和修复机制发挥作用

这次危机根源于资本本性,但起因还是虚拟经济出了问题,支付危机引发信心危机。要战胜危机,信心比黄金重要,而信心来自于当今世界所具备的坚实物质基础和应对危机的技术手段。全球化、信息化既放大了危机效应,也大幅度提高了市场的容量和抗冲击的弹性,增强了经济活动的恢复能力,具体表现为经济与金融调控工具明显增多,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为增强。在这次危机爆发前,亚洲、拉美一些国家吸取过去金融危机教训,提高利率,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外汇储备,金融体系运行良好,具有一定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欧盟在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等方面实行欧盟层面上的统一监管。2009年,美国倒闭的银行数量达130多家,但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等超大银行免于倒闭。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及时推出金融监管“新政”,完善全球金融和经济治理机制,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不到一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系统的流动性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开始回稳。

4. 中国是世界经济免陷“深渊”并引领复苏的一大因素

中国通过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等一系列措施,2009年实现了8.7%的较高增长率。这一来之不易的成就,对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2009年底的美国《时代》周刊指出,“中国仍是全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对其他所有经济体都起到刺激作用”。《华盛顿邮报》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免于陷入“深渊”的一大因素。法国《费加罗报》2009年11月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让经合组织走出衰退》的文章,认为发达国家经济从危机中恢复过来,“部分归功于中国经济的活力”。中国不仅埋头发展自己,而且在危机之初就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多边开发机构的救助活动,通过开展双边本币互换,为周边经济体提供流动性支持;通过货币互换,支持需要救助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更多帮助。

5.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抵御了危机冲击,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

通过减税、降息、增加贷款等措施,新兴经济体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被视为最有可能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力量。2009年,发展中国家虽受危机严重冲击,但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7%。据IMF预测,2010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可望达到5.1%,在通往复苏的道路上远远领先于发达经济体。

二、为什么这次危机没有出现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动荡和长期萧条?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几百年历史上,曾出现过约30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是1929-1933年由美国纽约股市暴跌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08年下半年同样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趋势与劳动者消费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本质相同,但两者后果不一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这次危机并没有出现剧烈的社会动荡和长期的经济萧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时代背景决定了两次危机的不同结果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时,后起的发达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矛盾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钢铁、机车、船舶等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业部门日益托拉斯化、寡头化,世界市场竞争白热化。为重新瓜分世界市场,这些大国转嫁危机,有的甚至不惜诉诸武力,走上战争道路。在这样一个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经济危机使本来就有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容易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带来战争。德国法西斯与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生就是当时危机的直接产物。1932年德国失业率高达43.8%,还有22.6%的半失业者,奇高的失业率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社会土壤。日本在这次危机中也有大批银行和工厂倒闭,对外贸易下降70%以上,工业总产值下降32.9%。为了恢复经济,日本政府强行组织卡特尔和托拉斯,对各垄断企业实行军事订货,国民经济军事化,直接走上对外发动战争的军国主义道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利益共存互通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是美国“金融创新”产品投向世界大市场而酿下的恶果。在当今全球化下的竞争中,金融风险全球共担的特性更加突出。面对这次规模大、来势猛、扩散快、关联广的金融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幸免于难,如果像过去那样“以邻为壑”,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结果不仅没有赢家,而且还可能导致共同覆灭。事实表明,战争时代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全球冲突。而这次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全球合作进程,联手救市是各国的必然选择,随着新兴国家的集体崛起,这一趋势而更加明显。

2. 两次危机有不同的特点,对实体经济影响程度也不同

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矛盾需要通过危机这种激烈形式强行解决。所以,危机对工农业生产和贸易的破坏巨大,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工商业大幅倒退,几十年的发展成果付诸东流,而且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美国经济从大萧条走向全面复苏经历近10年。二战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进入快车道,资本开始了全球化、证券化、虚拟化进程,经济危机形式也随之出现新变化,金融危机成为主导形式。70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初的世界债务危机、90年代的墨西哥及拉美地区的金融危机、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都是在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影响相对较轻,没有导致世界经济严重倒退,恢复过程也相对较短。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是虚拟经济泡沫惹的祸。由于当今经济中的虚拟成分与实体经济日渐分离,使得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辐射距离拉长,其破坏力也依次递减。美国金融泡沫破灭所产生的冲击波是从金融领域逐渐向实体经济传导。如果政府及时干预,市场流动性就容易控制,从而能及时释放风险,避免银行倒闭。虽这次危机导致全球贸易萎缩,但工商企业、农业及IT产业等实体经济部门大多能维持经营,没有出现整体陷入危机而不能自拔的状况,号称“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引发全球经济大崩溃。

3. 在两次危机中,政府作用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同

二战前,资本主义国家仍崇尚自由竞争,把市场调节看成是唯一手段。上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破坏巨大且持续多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仍迷恋市场自发调节,政府干预不到位,政策频频失误。如当时美国总统胡佛误判形势,采用提高关税、减少货币供给等紧缩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凯恩斯主义成了主流经济思想,国家作用突出,社会保障机制全面建立,以前那种尖锐的劳资矛盾得到缓和,中产阶级大量出现,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上世纪80年代后,尽管新自由主义逐步占据了西方经济学主流地位,并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明显加强,失业者和贫困人口能得到国家法律规定的福利保障,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因穷困潦倒而激化社会矛盾的诱因。虽然这次危机也引发欧洲一些国家的罢工潮,冰岛政府也因金融危机而倒台,但欧洲并没有出现更大的社会危机。危机也加剧了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但这是危机前既有的病症加重,原因复杂,解决失业也不是一日之功。

三、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实现世界经济稳健复苏?

纵观世界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在重创世界经济的同时,都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大危机呼唤大合作,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尽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也留下了全球合作、共同应对的宝贵经验。目前,“反思、重设、重建”已成为G20和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抓住机遇方能破茧化蝶,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1. 保持高度警惕,妥善应对金融危机后遗症

当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尚有许多不确定性,最值得关注的是“滞胀”阴影潜伏,即高失业率、高通胀与经济停滞或低增长同时存在。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向好仍有积极意义,但政府为刺激经济而产生的巨额赤字和过高公共债务加大了通胀压力,对今后金融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全球经济趋稳向好时,世界能源、粮食、金属、原材料等商品价格继续保持波动上扬走势,资产价格泡沫可能再次出现,给一些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发达国家的“高债务”和“高赤字”,特别是高失业率持续不退,会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尤其是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将更加突出。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之策。

2. 抓住全球金融治理机遇,增强话语权

2010年是世界经济回稳与复苏的关键一年,政策刺激与市场机制都会对经济复苏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迷恋“市场万能”,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新自由主义规则仍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亡羊补牢”,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市场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并处于紧锣密鼓的进程中。各大国高调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与体系设计,意欲主宰世界经济秩序重建进程。随着全球治理主体多元化和功能细分,中国将置身于世界前台中央,大国作用更加突出。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好G20平台,推动建成平等参与、合作包容、富有活力的金融和经济治理机制,使中国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相对有利地位,并具有相应话语权,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3. 调整经济结构,探索发展模式

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都是由当时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的弊端引发的,而每次危机又会给世界经济格局和各国发展模式带来新的变化。以私有化、自由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墨西哥、阿根廷及亚洲的金融危机。美国在新世纪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虚拟经济,投机猖獗,最后因低收入阶层无力支付“按揭”而引发“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在这次危机中,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弊端百出,广受质疑,非西方发展模式受到重视。人们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才能避免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并促进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在抢占“后危机时代”战略新兴产业制高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环保经济等已成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主题。我国应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转型竞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模式创新,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与稳定发展再作贡献。

    进入专题: 金融危机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3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