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鸣:中国外交思维需要突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68 次 更新时间:2010-03-22 08:36

进入专题: 中国外交  

刘鸣  

在崛起后,中国在处理与西方大国的各种矛盾和参与国际制度建设上,应该不再受囿于“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框架,或在两者之间无所适从地徘徊。

近来,随着美国对台军售和奥巴马总统会见达赖,中国国内出现了一种对美强硬的政策。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在气候问题、人民币升值、判决英国毒品走私犯等问题上采取了高调反击立场,使得西方舆论和政界一片哗乱,有关“中国狂妄论”、“中国傲慢论”开始甚嚣尘上。面对西方国家联手的围堵,中国舆论界也出现了一些反思的观点,认为中国仍然需要韬光养晦。

客观地讲,国际上出现的这一股“批华”的浪潮,首先与西方国家的不平衡心态有关联,因为其经济发展缓慢,美国的债务缠身,而中国力量快速发展和在金融危机后保持中速增长。其次,则与中国自金融危机以来自上而下弥漫着的惟我独尊的气氛与心态有关。许多人感到中国已经到了世界的舞台中心,美国也不得不向中国叩头了,中国已不再忍容别人的指手画脚,中国已可以按照中国的意志与需求去改变世界了,似乎这就是有所作为。

中国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央,美国有求于中国,美国高度依赖中国,这些说法和判断也许并没有错,错的是中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错的是中国过高、过快地抬高了民间对中国能够改变世界,以及压制美国傲慢行为的作用期望值。

中国即是中心又是边缘的国际地位

中国虽然在力量上和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上处于重要地位,但这个国际体系不仅仅是由力量决定的,它更多地是按照大国的价值观与历史观,根据与美国霸权的亲疏关系来排序和定圈子的。从最初的力量消长到以欧美为主的制度与权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军事与科技中心的衰落、话语垄断权的转移,其过渡期会有较长时间的间隔,甚至出现反复与长时段的回光返照。目前,中国在国际认同度方面还处于边缘。这种既是中心,又是边缘的地位,决定了中国以单个国家的形式与西方大国进行博弈,其在国际体系中始终是特殊的“异类”。

有人认为,金融海啸后,中美依赖比已经从世纪之交的65:35,变为60:40,或55:45。但即便如此,中国仍然是对美国有更多的依赖。中国虽然拥有了8000多亿美元国债,但中国持有的债务只在美国国债中占7%。而任何大规模的抛售,都会引起世界金融市场激烈动荡,中国的资产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这种筹码只能具有备而不用的威慑力。

伊核、朝核问题、核安全峰会、气候问题等议题,没有中国的合作,美国和西方就无法真正解决。但是,如果在这些有关于全球与地区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上,中国处处作梗,使得合作无法取得进展,无论对中国的形象、国际道德地位,还是实际利益,都没有多少好处。

当然,造成这种中国力量与影响被夸大,宣传调门拔高的原因是多元的。美国战略界和西方舆论首先难辞其咎,因为它们到处渲染了美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实力,并反复向中国领导人信誓旦旦地表明,愿与中国同舟共济。这些言论造成了两个后果:一、中国普通民众认为,美国有求于我,中国正在尽力帮助美国克服金融危机。所以,一旦美国采取破坏中国利益的行动,就会使中国人感到美国忘恩负义和背信弃义;二、那些平常心态平和、理智的民众与官员都会在西方这种迷魂汤式的说教中逐渐变得热血沸腾,信心大增,惊羡于本国实力的惊人巨变;其次,中国至少有几百万网民是业余政治家,他们梦牵中华复兴、心忧大国关系、热衷于指点江山,他们给传统上集权性的决策带来了无限的压力。中国的外交决策已经不可能再是脱离民意太远的精英选择。

中国须重新评估既有的应对模式

中国当然希望改变过去那种反复出现的应对模式,即在遇到挑战中国核心利益时,只会退让、容忍、妥协或陷于束手无策的困境。如美国《对台关系法》,它的存在显然不符合中国的核心利益。但是,现在是否是时候逼美国人放弃这个存在了30多年的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美国是否会在中国针对军售的军事和经济制裁下退让?这些问题必须在中国进行反击前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

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中国增长的实力来逐步制约美国对台军售,这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务实地阶段性定位。对军售的行为中国当然要有反应,考虑到现在的民意压力和中国在力量对比上的上升趋势,中国的反应不能是低调的,而应该是中度的。强烈的反应可以产生累积的效应,制约美国下一步的军售行动。反击措施要让美国人感到痛,但也不能太过度,否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关键是中国不能让美国感到中国的措施仅仅是面子性的和套路式的,而不具长时间的持续性。

如军事交流项目,中国就必须加大制裁的力度和长度,不能仅仅实施半年或八个月后,在美国甜言蜜语的保证下就偃旗息鼓,作为阶段性的妥协,两国可以就台湾问题形成一些不成文的默契规则,这包括对台军售的性质、频度、金额;也不排除让美国对“八一七公报”作出一些单方面的、具有条件性承诺的官方解释。由于目前两国的政治气氛并不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回访美国应该暂时推迟进行。

中美两国目前仍然处于极不平等的状态。虽然,美国有许多客观的理由和历史因素需要军售和会见达赖,但相对双方的利益相关度看,明显是美国深深侵入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内,破坏了一个大国的主权尊严。即使过去中国不得不吞下了苦果,不等于中国会永远容忍它。历史上留下的许多不平等的安排,总是需要进行改变的,中国的容忍度也是有最后极限的。

当然,在对上述问题采取对应行动的同时,中国对中美存在的其他问题也应该通盘进行排序处理,按照对中国重要利益的损害度与问题的急迫程度,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总之,在崛起后,中国在处理与西方大国的各种矛盾和参与国际制度建设上,应该不再受囿于“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框架,或在两者之间无所适从地徘徊。因为邓小平提出的原则,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目前中国无法生搬硬套来找其平衡点。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大国,所以很难再韬光养晦;最多是行使权力的方式要温和、谦卑。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力量又不是全面均衡发达的,军事上与美欧国家仍然有距离,思想价值观上与主导性的国家格格不入,与周边国家还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主权争议。所以,要真正施展拳脚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掣肘。

现在每个人都会从其理解与判断,提出应该继续实施“韬光养晦”或“有所作为”的种种理由。但是,国际关系是复杂的、微妙的,中国的政策选择与行为模式上不应该再仅仅是教条地和固态地停留在这两点上。

简而言之,中国须根据其在国际上的战略与政治定位;实力、力量对比变化的实际格局;国际上的道德向背、国际上对中国的认同与认知;中国本身的能力;内外利益的平衡;各种矛盾的等级等因素,进行实事求是和理性地应对。在各种矛盾聚焦于中国身上时,要进退有度,对矛盾分而化之。要讲究战略与策略的有机结合,原则与灵活性兼顾,目标的设定不能超越现实,对利益和权力的追求要有节制。对送给中国的各种光环、地位、特权,要有淡定的心态坦然处之;在承担新的义务和在实力上绰绰有余地应对各种矛盾时,尤要保持如履薄冰的压力。 (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中国外交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248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