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瑞德:寻访遇罗克的足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22 次 更新时间:2010-03-14 22:58

进入专题: 遇罗克  

傅瑞德  

几年来,那张削瘦而镇定的带着方框近视眼镜的脸时常浮现在我眼前,每每此时,也往往免不了一阵唏嘘。倘若不是那场旷古未有的民族灾难,遇罗克今年应该68岁了,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然而,到今年的3月5日,遇罗克已经离开我们40年了。

瘦高、近视、又有些驼背,这是许多人对遇罗克的回忆,我曾经看过遇罗克的许多照片,总让我觉得很像我的一位同学。是呀,40年前就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生活在这世上,后来他消失了,尸骨无存,只知道他不是死于疾病、事故或天灾,而是一次犯罪——极权主义对人类良知的谋杀众多案例中的一例;至今只有少数人仍能记得遇罗克以及他的牺牲。

对于多数人,死亡意味着终结,而总有少数人将精神留在世间引得后人共鸣,遇罗克便是这么一位。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人是我最为敬重的,我会告诉他是遇罗克。与遇罗克相识是在两年前,读到余杰所写的《〈我家〉即是千万家》,其中最最使我感动的是遇罗克身体力行地在日记中写到的:“我想,如果我挨斗,我一定记住两件事:一、死不低头;二、开始坚强最后还坚强。”面对80余次提审(后来我在遇罗锦所写《关于遇罗克几点更正》中才知道这是遇罗克两年牢狱生活的一个月),牢狱的种种酷刑,遇罗克没有说过一句有违良心的话,没有出卖一个人,他甚至将每次批斗后自己节省下来窝头送给难友。初次被遇罗克打动便是这坚强和真诚。

而我,第二天在图书馆里竟然神奇般的找到了《我家》,我想这冥冥中也算是一种缘分吧。“我家”是上世纪中国千万家庭中的一个,在三年困难时期,这一家会因少领一份春节供应品而懊恼,也会因遇罗克在农场带来撑死的填鸭而兴奋。在这个家庭中有6口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的父母带着4个孩子,同许多家庭一样,父母希望4个孩子都能够考上大学,作为老大的遇罗克在1960年第一次参加高考,虽然成绩优异的,但失败却早已注定——1954年遇罗克升入初中,在履历表的家庭出身一栏中填写了母亲为资本家,之后操行便由优变为良,1957年父母划为右派后,操行又变成了中——那一年遇罗克班上除了他只有一个有偷窃行为的同学没有收到录取通知。

1962年遇罗克与叶式生等人再次参加高考,尽管成绩优异,但仍未被录取。一年后,金博士在“自由进军”中发表了著名演讲,其中说到:“我梦想有一天,我的4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在中国“家庭出身”便是一种“肤色”,是“红”和“黑”的界限,是“革命小将”与“狗崽子”的界限,无法逾越,“黑五类”出身的遇罗克,酷爱读书,却不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其实遇罗克能读到高中也是因为他生活在北京的缘故,在当时很多出身不好的青年甚至不能读中学),这促使他走上了最求平等权利的道路,1966年8月14日夜,遇罗克完成了引得杀身之祸以及使他成为民间思想家的著作《出身论》的初稿。在遇罗克生命的最后关头张朗朗问他,为了一篇《出身论》付出生命是否值得,遇罗克回答到:“我值得……这次《出身论》的发表,也许是我们这类青年所能发出的最强音了。它甚至比我想像的还要强些。我很有满足感,我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在那个年代,遇罗克便清醒地认识到,出身问题的受害者并非只有他一人,而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涉及到无数个人和国家前途的问题,他无不沉重地写道:“这一时期,有多少无辜青年,死于非命,溺死于唯出身论的深渊之中,面对这样严重的问题,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不能不正视,不能不研究。而那些貌似冷静和全面的折衷主义观点,实际上是冷酷和虚伪。”正因受到侮辱和损害,正因受到非理性的对待,遇罗克愈加的以平等和理性精神,写出了饱含对众生关爱的时代的最强音。

遇罗克热爱读书。小学时代的他便有“博士”外号,中学之后更是开始涉猎中外名著,第一次高考落榜,遇罗克主动报名奔赴农场,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读书。为了节省时间遇罗克曾在后来租住的小屋里写下:“谈话请勿超过十分钟”。他说,不论谈笑鸿儒,还是往来白丁,耗费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无暇多顾了。为了读黑格尔和康德遇罗克深入的钻研数学,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奥尔科特,遇罗克都有深入,他也帮助别人,曾经给遇罗锦列过几十本外国名著,在农场时设法为大家办来了大学毕业才能申请的借书证。直到被捕前几天,他还为自己列出了新年要读的105本书。

遇罗克热爱自由。监狱里,遇罗克每次放茅总是挤到窗口,贪婪地向外望去,一次他把手伸出窗外,笑着对张郎郎说,我的手自由了。他常常与狱友交流,各学所长,使自己可以畅游在思想之中。他用写“思想汇报”攒下的纸编了一部诗集,从屈原的《渔夫》到谭嗣同的《绝命诗》收录了三五百首,在狱中悄悄流传,成为一种小小的奢侈。

遇罗克喜欢开玩笑,他时时能保持乐观。 遇罗克到农村后给家里写的第一封信便打趣到:“来到农村,一切尚好。夜间出门,谨防狗咬。”监狱里的“学习会”枯燥无味,惹得人头昏脑胀,遇罗克发言说:“我想,凡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立即引起上纲上线的围攻,然后遇罗克才不紧不慢的说道,这是马克思经典著作中论证过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审讯员警告,再给他最后两分钟考虑后果,遇罗克对喝问他的军代表说:“请你告诉我家给我送一支牙膏来。”幽默是人在最无力时候的一种反抗,但此情此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正是这种幽默使遇罗克在文革中诸多的殉难者中,成为数不多的在最后关头仍然保持神志清醒的。

遇罗克也爱较真。上中学时,遇罗克便对大炼钢铁发出质疑,为此遇罗克受到了班里的批判。最让他无法接受的就是社会上对出身不好青年的种种歧视,1966年,红卫兵打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口号时,因出身两次落榜又目睹红卫兵种种罪行的遇罗克坐不住了,他利用当时社会的缝隙开始了大声的呐喊,他说:“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利,我们一概不承认。”无数次提审中遇罗克也绝不承认自己有任何错误,以至于在后来讨论遇罗克死刑的《通知》中,提到:“遇犯在押期间,反革命气焰仍然很嚣张。”

遇罗克关心家庭。遇罗克领到第一份工资便要把钱全部交给母亲,也时时刻刻的关心着弟弟妹妹,监狱中的遇罗克也很少向家里索要物品,临刑前遇罗克把新背心留给了弟弟,穿着破背心去往刑场。

这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却以疯狂年月中难得一见的理性和罪恶中持久的坚守完成的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思考,这让我怎么不追寻呢?27岁的生命成为永恒,跨越时代与今天这个年轻人在灵魂上相伴。如今,我们已经踩在遇罗克的肩上去思考更深刻、更宽广的问题,但这不代表遇罗克就没有了意义,他独立思考又肯博览百家的精神,勇于质疑、大胆说真话的精神,时时刻刻关注广大被侮辱、被损害群体的的精神,不妥协、不屈服、坚持理念的精神,在今天同样显得格外珍贵。在距离遇罗克牺牲40年还有百日的时候,我独自前往北京寻访遇罗克的足迹。感伤之余也觉得渺茫,40年前北京工人体育馆中7万人挥舞着拳头将遇罗克送入死亡的深渊,40年后,人们对遇罗克一无所知。而我想,今天我们纪念遇罗克既是对前辈的敬仰也是对后辈的激励,既是对过往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思索。人类追求平等和自由的道路上,有无数人为之付出和牺牲,遇罗克是其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在未来,我们需要无数的纪念碑来纪念以往的殉难者,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树起纪念碑,毕竟自由不是从天而降,只有每个人都把它植根于心中,并在生命中时时维护,才可能持久下去。

(2009.02.01)◆

    进入专题: 遇罗克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文革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207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BJS,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