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08 次 更新时间:2009-08-01 17:15

进入专题: 经济发展  

李克强  

注:这是李克强同志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开幕式上的报告,发表时有删节。

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极其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决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目前,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努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部署了今年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今年3月召开“两会”,温家宝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政府工作要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全面阐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这些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有机结合。

(一)把增加政府支出与实施结构性减税结合起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扩大公共投资,今年中央财政赤字增加到9500亿元;同时实行结构性减税,包括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增加出口退税、出台税费优惠政策、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全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500亿元。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加大了对农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把增加投资与改善民生、刺激消费结合起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了两年内新增4万亿元投资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增加投资1.18万亿元,地方政府相应投入,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截至5月底,中央政府投资预算已下达5620亿元。同时,稳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用改革的办法调动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按程序办事,严格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保证工程质量,保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新增投资的重点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直接或间接用于改善民生,有利于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实现一举多得。同时,出台“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等措施,刺激居民消费,财政投入320亿元;实行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措施,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灾区劳动力就业,稳定和扩大就业;稳步实行教师绩效工资,继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和办学条件。

(三)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制订并实施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10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一方面,加大调整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加快振兴步伐,发展先进生产力,鼓励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今年国家安排200亿元财政贴息,专项投入企业技术改造,预计可带动4600亿元社会投资。同时,加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实施步伐,今明两年国家财政投入1000亿元,推动高档数控机床、核电技术、大飞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等11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四)把促进发展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注重运用改革的办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国务院对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确定了改革的10项重点任务。去年底,抓住国际油价处于低位的时机,适时推出酝酿多年的燃油税费和成品油价格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4月份,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改革方案既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又注重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以改革促发展、保民生。

(五)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在立足于扩大内需的同时,针对外需急剧萎缩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稳出口、保份额的政策措施,包括7次提高劳动密集型和机电等出口产品退税率,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继续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今年前5个月,已出口退税2005亿元。还采取调减加工贸易限制类禁止类目录、扩大外贸发展基金、清理出口环节收费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初见成效。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将保持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主要表现在:(1)市场销售持续较旺。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4%。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快于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投资结构有所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超过第二产业投资,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超过东部投资。(3)农业基础稳定加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今年夏粮产量可超过2450亿斤,是建国以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夏收油菜籽产量可超过1300万吨,创历史新高。(4)工业生产加快回升。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前4个月提高3.4个百分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3个月保持在50%以上。(5)就业状况保持稳定。前5个月,城镇新增就业47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2.4%。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去年大体持平。就业的稳定,稳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稳定了大局。

应当指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影响,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在需求方面,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前景广阔,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都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增长潜力。在供给方面,经过30年改革开放,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社会资金相对充裕,有7亿多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扩大的人才队伍,有20多万亿元的居民储蓄,生产要素组合具有优势。庞大的需求和强有力的供给结合在一起,必然推动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平息,世界经济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内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依然突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多变性,要有足够的估计,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一)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外部需求急剧减少,生产能力闲置;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尚未解决,这些因素都加大了经济发展中的困难。(1)外需严重萎缩导致出口持续降低。1—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7%;其中出口下降21.8%;利用外资也明显下降。由于世界实体经济仍处于深度衰退中,出口、利用外资回升面临很大困难。(2)经济效益仍在下滑。1—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2.9%,企业亏损面处于较高水平。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目标、促进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很大。(3)价格水平继续下降。前5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9%、5.5%,比上年同期分别下跌9个、12.9个百分点,一些农产品面临价格下行压力。(4)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这个问题久已存在,在外需下降、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如粗钢国内消费量不到5亿吨,而产能超过6.6亿吨,水泥、铝冶炼、铁合金等产能明显过剩。企业兼并重组进展缓慢,一些新上项目技术和产品存在趋同现象,部分企业经营比较困难。(5)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增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二)世界经济复苏将是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可能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纷纷采取行动稳定金融、刺激经济,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也逐步发挥作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流动性增加、股市回暖、金融市场融资功能有所恢复。但全球金融机构损失尚未完全显现并得到处理,美国信用卡贷款和商业房地产信贷违约率仍在上升,一些潜在金融风险还有可能暴露。在实体经济方面,也出现一些止跌企稳的苗头。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主要经济指标仍处于负增长,俄罗斯、南非、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大幅下滑,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等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皆为负增长;美国、欧盟失业率不断升高。世界经济回到正常轨道最终要靠实体经济的恢复,但相对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一旦受到伤害,恢复起来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且经济复苏过程很少一帆风顺,多少会有反复,有时还会剧烈反复和震荡,历次世界经济从危机走向复苏皆是如此。总之,世界经济正处于一种胶着状况,变化的前景仍不明朗,复苏将是缓慢曲折复杂的过程。国际金融危机何时见底,世界经济以什么样的形态复苏,复苏的路径是什么,多长时间完成复苏,还需要冷静观察。

(三)世界经济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的新特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会有所变化,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职责会有所强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国际货币多元化会有所推进,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会有所上升,但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同时,世界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苗头。(1)发达国家消费模式有所改变,国际市场萎缩难以在短期内改变。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美国消费,美国消费又过度依赖负债和信用支撑,依赖虚拟资产膨胀产生的财富效应。对现行消费模式的调整,可能影响全球贸易规模扩大。近来美国个人储蓄率有所上升,欧盟一些国家也出现类似征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对世界经济复苏十分不利。(2)全球货币发行短期内大幅增加,给未来发展带来变数。为应对危机,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大幅降低利率并实行“量化宽松”等政策措施,向经济注入了大量货币,使全球通货膨胀风险隐忧增加。受流动性增多、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最近国际一些大宗商品以及黄金等贵金属的价格快速上涨,增加了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3)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能源等产业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许多发达国家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产业升级,尤其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其成为引领未来全球产业发展的增长点。美国把培育绿色产业作为经济复苏计划的核心,明确提出逐步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日本宣布实施“绿色新政”,大幅度提高太阳能发电量和新型环保汽车使用量;欧洲也把可再生能源作为战略重点。同时,随着后京都议定书阶段的接近,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上的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减排”、“碳关税”等规则或准则,这将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今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的压力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风险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做好较长时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准备。同时,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存在较大困难,生产要素出现富余,为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的条件。国际社会对改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呼声日益提高,为我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对话、谋取更多国家利益创造了有利环境。我们要密切跟踪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变化的动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三、狠抓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这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立足点。无论是克服当前困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实现未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需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要围绕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和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实施“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措施,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使更多群众得到实惠。在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要把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加快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并与廉租住房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支持居民合理的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从设施建设、政策支持、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扩大社区商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扩大消费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充分挖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同时,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解决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方面欠账问题、加强基础设施、推进技术创新等都需要增加政府投资。关键是把握投资方向,按照优化结构和长远发展的要求,选择下一步投资的重点,做好项目储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为各类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发挥社会投资的作用。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着力点。历史上,世界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往往引发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形成新的发展平台。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面向未来调整结构。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顺应发展趋势,明确赶超方向,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优化结构、增进效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要深入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新上产能过剩项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困难。促进服务业实现新发展,发挥其增长潜力大、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强化科技支撑,继续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过去3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已完成五年规划目标的50%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2/3左右;今年一季度节能减排保持下降趋势,为全面实现目标打下了基础。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广运用绿色技术和产品,是刺激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重要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切入点。据测算,高效节能设备的推广、终端用能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近期内可以形成1万亿元的市场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国内应用严重不足。发展新兴产业,要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以引导,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化全过程加以推动,从资金投入、政策措施、机制创新等各个方面加以支持,开拓大的市场,培育大的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规范发展风电,推进太阳能电站建设,支持生物质能利用,搞好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应用,显著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还要促进节能减排设备制造、管理服务等产业发展,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机电产品再制造等循环经济,鼓励引导消费者更多地购买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四)统筹城乡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切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当前,要继续认真落实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做好粮油收储工作,稳定肉禽和奶业生产。同时,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顺应产业聚集、重点地带开发等区域发展的趋势,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形成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增长面,拓展扩大内需的新空间。

(五)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更要靠体制机制的创新。历史经验表明,市场供求关系较为缓和的时候,往往有利于调整和理顺经济关系,推进改革创新。我国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实现未来发展目标,也要靠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时机推进改革的重点任务,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机制。二是围绕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三是围绕扩大需求优化结构,深化国有企业、重点行业、投资体制等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应当看到,内需的扩大有一个逐步的过程,保持经济增长需要继续发挥外需的作用。要进一步落实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通过发挥国内发展的综合优势和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统筹规划,着眼长远,有步骤地解决好基本民生问题。当前要大力促进群众安居乐业,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一是全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缓解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矛盾。二是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今后3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并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今年中央财政安排近500亿元给予支持。三是抓紧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5项重点任务,着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做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着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着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着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更好地预防疾病;着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四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推进省级统筹,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保障和改善民生,还要解决好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高度重视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入专题: 经济发展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948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