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诗:阴霾难散的巴黎和会

————《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读后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46 次 更新时间:2009-07-14 11:42

进入专题: 巴黎和会  

茶文诗  

肇始于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在萨拉热窝街头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到1918年停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是一次空前的世界性的大事件。这场战争不再是局部的欧洲内部的战争,因对殖民利益的争夺,地球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很多地区、人民均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被卷入了这场恶战中。交战双方都极力将战争描绘成为正义而战的丰功伟业,而且交战的每一方都坚信自己是最大的利益受损者,这其中搀杂着太多不理性的东西。大战后曾繁华一时,名流云集的欧洲可谓是狼籍一片,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战争几乎毁灭了欧洲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人们所熟知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存在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使欧洲控制世界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与挑战”。

战后,各大国的领导人纵横捭阖,为处理战后乱象作着各种安排。有道是 “治大国如烹小鲜”,从当时对小国的随意处置来看颇有些 “治小国如烹小鲜”。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劳合•乔治之重孙女玛格丽特•麦克米兰(Margaret Macmillan)女士所撰写的《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正是讲叙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读后值得玩味!

巴黎和会的任务是艰巨的,和谈者的压力很大,需要在短时间内重新安排遭受有史以来破坏最惨重的欧洲秩序。需要安顿好三十一个国家的代表,大到如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还有小到海地、古巴这样的小国都派遣了自己的代表,另外还有那些为数众多的试图建立自己国家的如阿拉伯、亚美尼亚等代表也争取获得和会的席位。尽管欧洲的西线战事已沉寂下来,但东欧与南欧却还在混乱中,布尔什维克的如火如荼之势大有越过俄国一国范围之势,已成为新的恐惧的象征。在短短的六个月内,和谈者需要制定针对德、奥等战败国的条约,重绘中、南欧的政治地图。还要处理德国原来的殖民地以及原奥斯曼统治下的广大阿拉伯的疆界,解决民族自决问题,还要建立第一个全球性的国家间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所有这一切基本上由威尔逊、劳合•乔治、克里孟梭这三个人及他们的助手来完成。而问题的解决都得取决于三人需要克服国家利益间的矛盾与分歧。作者正是紧紧抓住了三大巨头间的矛盾、妥协、纷争来展开本书的写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三大巨头所做的安排到后来奏效甚微,德国最终退出凡尔赛条约,到1936年,希特勒已羽翼丰满,大权在握了。就是国联,这个威尔逊曾倾注很多希望,甚至为得已建立而向英、法作出很大妥协的机构,美国议院也未予以通过,1939年,国联也寿终正寝。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并非以毋庸置疑的语气把自己当作外交官或政府发言人的身份来评判1919年的巴黎和会的是与非。相反、其写作建立在占有详实资料的基础之上。作者的写作往往是以直到今天都在发生着影响的事实来说明这场和会中所签定的和约或强加的和约对某些国家、民族、地区的深刻影响。同时、作者的写作并不局限于欧洲一地,同样关注到这场世界大战后在处理殖民遗产中必然涉及的亚洲、非洲等诸多地方,写作的时间跨度从1918年停战协定到1923年签署洛桑条约为止。面对严肃的主题,不乏诙谐的论述增添了趣味性,这种诙谐并不等同于无聊的调侃与戏谑,其中闪烁着著者的真知灼见。在写作风格上,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深厚的历史知识,以大事件,人物及不同主题为线索,将故事娓娓道来。可以说在讲故事的能力上,作者是非常优秀的。作者并不拘泥于严肃乏味的说教,而是在写作中加入了很多有趣的逸事,写作上的这种安排,更增添了可读性。充满智慧的幽默,勾起读者的强烈兴趣。

正如本书的书名所示,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巴黎和会,会议的前前后后竟是由少数的大国操控了一切,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实际上是少数大国博弈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由英、法、美、意,外加日本这几个国家决定了世界的命运,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人竟是劳合•乔治、克里蒙梭及威尔逊这三大巨头。除了公开的会议外,各大巨头还频繁地进行着秘密外交,实际上涉及国家自身的切身利益或者野心时,总是逃脱不了秘密外交的俗套。正如作者所言,很多交易与安排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达成的,基本上都是各大巨头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威尔逊也曾一度作出积极的姿态,公开宣称将顺应民众的呼声,远离秘密外交,但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秘密外交的窠臼。回过头看,巴黎和会的全体会议徒有虚名,会议的真正结果竟是在四强和德国私下举行的非正式会议上产生的,甚至很多安排就是通过列强间私下秘密交易的结果。

许多议题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在写作的深度及广度上著者更注重强调巴黎和会的重要性,即和会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影响。书中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和谈细节,这对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更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谈的重要性及影响,而对一般的想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则多了些趣味性。作者总不忘交代时至今日仍成为热难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科索沃问题,这些都是源自一战后缺乏妥善安排的结果。其强调的用意非常明显:政要们在处理问题时必须要深谋远虑,切不可因眼前利益而采取权宜之计。

巴黎和会的最大政治遗产莫过于民族自决原则的提出,但民族自决原则的提出并没有开创某些空想家所天真地期望的太平盛世。套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经典句式,当时,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就象幽灵般盘旋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空,差不多被战争摧毁的欧洲各国对布尔什维克俄国惶恐之极,视其为洪水猛兽,试图扼杀革命。威尔逊所提出的“十四点和平计划”中,“民族自决”原则的提出,最具革命性与颠覆性。“民族自决”原则一经提出,激励着很多人去为达到此目的而做不懈的努力,气势汹涌。一方面、这一原则有着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很大程度上对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是一种鼓舞。但如硬币的另一面,自决原则又有着其可怕的颠覆性力量。自决原则的提出就如同打开的“潘朵拉的盒子” ,很多困扰人心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民族自决概念所指涉的对象含混不清,是指具体的种族、领土或共同体,这一点上连威尔逊自己也闪烁其辞。正是其含糊其辞的表达令世界上很多受其激发的民族、族群、地区想当然地认为所提出的自决原则针对的就是自己。这让很多人燃起永远不能实现的希望之火,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在不断地建构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定义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民族被想象为拥有主权……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这个有限的想象——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能否真正运用自决原则,中国就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有着血的教训,而这一原则的破产在中日之间的纷争中显露无遗。双方都对德国宣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则想乘机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地,而日本则想取德国而代之,攫取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由于日本威胁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提出自决原则的威尔逊终就妥协让步,中国最终成为了牺牲品。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逐渐提升的国力与不断膨胀的野心,造就了其“黄色普鲁士”的地位,这种野心不仅使中国深受其害,而且也使太平洋战争不可避免,在这里这一原则变为一纸空文。

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公理、道义、正义等这些因素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抑或始终是利益的算计左右着一切?

毋庸讳言,往往,过分追逐利益正是罪恶的渊薮 。对抱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和谈者来说,参与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会议,其意义也是非凡的。正如有人说“我们来到巴黎,不仅是来清算战争,更重要的是要寻求在欧洲建立新秩序,不仅要赢得和平,更要争取永久和平,这是我们此行光荣而神圣的任务。”问题的症结在于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的势力,这不符合英国的主张。劳合•乔治充分意识到,“从长远来看,一个虚弱且极有可能是革命性的德国在欧洲中心并不符合英国的最佳利益,似乎也不符合他自身的政治利益”。这种利益的纷争与博弈预示着只有信奉政治现实主义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通常,国际体系认为可能出现三种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与康德文化。国家的生存更符合霍布斯所提出的“丛林法则”,尽管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但现实的确颇有些“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味道。可以这么说,对权力的追逐看似无止境,人渴望权力,本能地和无休止地渴望越来越大的权力。为生存而各自为战,弱肉强食就往往就是通行的法则。国家在本质上是自私和追求安全的行为体,而无政府状态的体系使国际政治必然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必须自助的世界。当然在一个自助的体系中,彼此竞争的各方认为相对收益比绝对收益更为重要。竞争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而且竞争是常态,道德原则则无法完全实现。道德、公平是堂而皇之的美丽言辞,可以呼喊,但真正涉及国家的根本利益时,一切都是以实力为发言的强大后盾。巴黎和会中人们寄予厚望的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及最终建立起来的国联都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它们的失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空想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政治乌托邦主义无法实现即便是最有限的成功,只有源于政治现实的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国际联盟中充满空想意识的人很难认识到,即便为防止战争而精心设计出来的文件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凭这些纸上的东西也不能切实防止战争”(卡尔)

同时,也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悲剧:理想是与人类的发展相拌相随,但理想主义却往往使人陷于无可自拔的痛苦深渊中,理想是美好的,也有可能在某一天会实现,但就目前只有现实主义才有压倒性的生命力,往往现实所遵循的正是这一原则。

总体来说,尽管作者也关注到了欧洲以外的地方,比如中东等问题,但其写作的立场还是建立在传统的“英格鲁——美利坚”的观点,以欧洲为中心,以西方为焦点。基本上就是以三巨头的活动为线索。有关巴黎和会不合理的安排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噩梦般的痛苦的探讨显然欠缺。

世界就像一个舞台,是强者的竞技场,新的国际体系的形成是强国主导制定的游戏规则运行的结果,巴黎和会带给世人的就是这个深刻的道理,同时也让人警醒:在国际秩序中寻求相对公平的重要意义。阅读本书,使人想起,要重建被战争摧残的世界的和平是如此之困难,同样要平息分歧与野心也是何等之困难!

作者简介:茶文诗,毕业于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专业硕士,现在云南省大理州州委办公室工作。

    进入专题: 巴黎和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907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