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探讨中国的民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18 次 更新时间:2009-07-08 17:09

进入专题: 民主  

李凡  

一、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

1、近代社会民主开始进入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民主思想的产生,这是一个历史事实。在中国出现民主的思想是在近代历史中从国外传入的。清末,民主思想从境外传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关注,并成为辛亥革命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五四运动时期,科学和民主成为思想界的两大旗帜,民主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彻底改变了传统中国思想的主流内容,成为以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之一。但是这个时候的民主也只是停留在知识界,停留在口头上,民主在中国没有落根。其实,在那个时候,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也无论是法西斯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对“民主”表示敬意,称自己为“民主”的,实际对民主的理解和解释是有非常大的歧异的。这是从思想界而言。

从中国近代政治的历史而言,民主在政治上的命运就更加显得不顺利了。1912年到1913年,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国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有近4300万选民参加的全国大选,选举国会议员。这个选举虽然出现问题很多,但是最终反对党国民党赢得了选举的胜利,囊括了大多数的国会议员的席位,表明这个选举还基本上是公正的。

[1]之后的近100年里,无论是北洋、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再也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全国性选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这是其它任何一个大国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1949年前,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民主;1949年后,共产党政府的民主内容也越来越少,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了政治上的动乱之外,就是出现了一个无法无天的高度专制国家。这一段历史不会有人去反对,这是公认的。

但是历史学家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对中国的民主却抱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从清末到现在,在经过了100多年的选择和对比之后,中国人最终还是认为民主好,认为中国仍然会走上民主的道路。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就是持这种比较乐观态度的人,他就认为中国的民主在经历过150年的探讨之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内容“民主政治”也就是选举政治很快就会要有结果,中国会很快就通过历史的“瓶颈”而进入民主社会了。[2]也许,历史学家的这种乐观情绪可能是对的,因为中国在民主政治问题上的反反复复的经验证明,这个民主毕竟还是中国人想要的东西,比较历史上的那些陈旧的专制主义的东西而言,民主毕竟还是一个“好东西”。既然世界能够接受,为什么中国要拒之于门外呢?这个“好东西”于中华民族是有益的。

实际上,在世界全球化的过程中,在绝大部分国家都承认民主,并将民主作为一个政府政治准则的时候,中国文化就是再保守也无法拒绝民主的到来了。

2、改革开放以来民主的发展

中国从1976年以后逐渐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历程,从政治的角度而言,也是一个追求自由民主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历史的事实,是无可否认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就政治改革而言,进行过两次。一次是邓小平主持的“庚申改革”,时间在1982年,主要内容是废除了领导干部的终身制,建立了退休制。其实,这个改革更深的含义是对文革的反思,反对文革中出现的高度专制主义,并因此而启动了中国的政治改革,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空间扩大的进程。第二次政治改革是在80年代后期。如果说第一次改革基本上是在反思文革的话,而第二次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对比国际上的经验,要求加速中国经济政治的改革,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第二次政治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到政治改革的几乎所有方面。从第二次改革的主要内容看,虽然是以加强效率为目标,但是民主倾向更加增加,尤其是在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等方面,已经走得很远。这个改革虽然没有推动下去,但是改革的一些内容,包括农村的基层选举,成为之后中国政府推动民主的选择,形成了90年代开始的动员式民主的主要内容。[3]

90年代以来,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之下,推动了以农村基层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这个改革将“民主选举”[4]推动到中国社会最底层的阶层,也就是农民。但是,虽然这些农民教育程度低,文化差,经济总体水平很低,看起来是一个不能进行民主的社会阶层,实践的结果却证明,就是这样的农民可以把民主进行得很好,在他们之中出现了积极参选、自我治理、维护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活动,开始把农村推入到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之中。由于农村民主的成功,使得民主的发展再次扩大,重新进入城市,影响了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并进而把影响扩大到基层政府,包括县乡两级同时在党内和政府体制内都引起巨大的反响,要求民主的呼声开始响彻所有的政治和社会领域,这是一个从来没有想到的结果。说是叶公好龙也罢,说是基础不够也罢,基层政府的总体反应是消极的,它们不愿意看到民主干涉到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希望用民主的方法将群众圈在里边,但是,跳出了这个圈子,进而涉及到他们利益的时候,他们从民主的支持者变成了实际上的反对者。这样,中国民主的发展就遇到了全世界民主发展所碰到的共同问题,就是民主的停滞和民主能否持续发展和巩固的问题。有幸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毕竟产生了一些具有民主意识的地方干部,他们将这个动员式的民主在某些地方继续向前突进,进行了地方政府的创新,这些改革保持了政府推动为主的积极内容,为政府继续推动民主的可能性保留了一个渠道。

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另外一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维权式民主或者参与式民主。这种类型的民主和前边的不同,但是有渊源关系。这种民主的出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自由民权运动所带来的。它的核心内容是用民主的手段维护社会公众的基本权益,这种权益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内容,例如生存权、教育权、环境权、物权、法律平等权、集会结社权、人权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社会进一步的自由化、自治化,要求限制政府权力,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推动法治化的实现。目前,这种民主的发展状况看起来发展很快,但是问题也很大,主要是中国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太低,公民社会仍然弱小。但是,这种民主的发展扩大了公民社会的参与要求和参与渠道,要求政府和公众展开对话,要求介入公共政策的建立,要求进入政府体制进行参与,这样的发展趋势还会进行下去。

上述的民主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状况,表明中国的民主正在从历史的记忆中走向现实,也可能诚如历史学家们所说,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瓶颈快要突破了,历史将要驰出三峡,而进入宽广的空间了。如果这样,中国民主发展的前景也可能就是乐观的。

二、实践中的中国民主

对于民主的理论评述,西方思想和学术界已经是汗牛充栋,多的数不胜数。这些包括西方民主发展的定义、理论、路径和方法,也包括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民主化发展的理论研究。许多西方的学者在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国的民主发展,试图想证明民主是普世的,世界各国能接受,中国也应该接受。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中国民主发展的理论。大部分人是想通过中国的例子来证明他们的方法和理论的正确性,这些无可非议,学术上的探讨本来就是如此。但是,如何能够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民主发展,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例如,许多学者看到了中国农村的选举,也就是投票日的活动,包括投票点票等,但是却很少有机会看到投票日之前所进行的活动,例如,候选人是如何产生的,选举委员会是如何运作的,也就是在投票之前的内部运作。如果根据所看到就进行研究,而没有看到的就不作为考虑,这样的研究结果肯定是会有问题的。我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是想说明,在中国的政治开放有限度的情况下,了解中国真正的实际政治运作仍然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同样,对于中国民主进行理论概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中国的学者也在用这样的方法研究和看待中国的民主发展,他们照搬西方学者的理论和方法来看待中国的民主,一方面是理论上的局限所在,一方面也可能是没有机会到实践中去做事和调查,因此不得已只能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做法有可能离开中国的实际。

相比于西方的学者来讲,中国的学者则比较容易接触实际,从实践中看到一些事情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但是,中国的学者由于并不了解西方理论的全貌,在学术上有所欠缺,因此在理论问题的研究上容易落入西方理论的既有框架,而不可能得出独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结论,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对于民主的理论上的探讨难以和国际接轨。也就是说,难以在国际研究的水平上提出自己的独到看法,这是中国学者的特点。

研究中国的民主理论并争取和国际上的同行们进行对等的讨论,需要从中国的实践中看出真正的事实证据,并从西方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中提出精粹,两者的结合才有可能得出比较准确的对于中国民主的分析,才有可能建立中国民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我们既不主张照搬西方理论,也不主张纯粹的事实收集,而是应该在两者的结合上建立中国的理论框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广泛的了解国外的理论,尤其是最新的理论动态,但也要同时掌握中国最新的动态变化,根据中国的经验来做研究。我们所做的这个研究就是试图立足于这个基础之上的。

在中国,对于中国民主发展的经验研究和事实上的参与,我们是走在前列的,可能再也没有哪一个机构像我们这样能够如此深入地独特地介入到中国民主的实践中,并参与许多重要的改革实践,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中国民主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和国外同行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掌握并了解西方理论的最新动态,并经常和这些主流学者们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因此,我们希望我们这个研究能够从实践中把握中国民主发展的脉络并能够从理论中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特别是能够和国内外的同行们进行对话和交流。

三、探讨中国式的民主

什么是中国式的民主?这是一个非常有兴趣也是非常敏感的问题。说非常有兴趣,是因为一个学者大概都对回答这样的问题感到有使命感,也都想回答这样的问题。说它敏感,是因为中国政府经常用中国特色(characristics)的民主来回答对于中国不搞民主所进行的辩解,从而使得回答这个问题成了一个政治性而不是学术性的问题。我们是想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民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试图了解它是否和国外及第三世界国家有所差别,并通过中国的实践提出该怎样从理论上解释中国的民主,该怎样了解中国民主的特点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也许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中国式的民主,如果用英语来表达的话,我倒是愿意用“style”来表达这个中国式民主。从中国民主的发展实践来看,我们感觉到世界其它国家在民主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也同样遇到了,表明中国的民主问题是普遍性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和民主发展的理论有些差异,是有中国的特点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将贯穿我们的整个研究,但是在这里我们略微做些小结,便于读者阅读的方便。

1、推动中国民主发展的因素

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化理论对于理解中国民主的发展基本是正确的,尤其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实是推动中国民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所出现的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的转变、对外开放、社会意识形态等等的变化推动了中国民主的发展。但是如果仔细的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指一个单独的因素,也就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不能代表经济发展这个因素,而是市场经济的因素扮演了更大的作用。因为中国是从一个极端封闭的、刚硬的威权体制国家出发开始实行经济改革的,因此这样的经济转变就不是一个单一的经济增长因素所能代表的,而是另有一个市场经济的改革问题在内。或者说,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可能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原因,而在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经济对于民主的影响并不是经济的增长对民主所产生的影响,而关键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对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求,对社会自由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自由化的过程对民主所产生的影响。这个社会自由化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对民主发展的影响。因此,如果说现代化理论可以理解中国民主的发展,那也是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解放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这和一般所讲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民主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和政治的宽松气氛。当人们从一个长期和封闭的专制社会中获得自由的时候,其充分的创造力、自由精神,社会重新组合所带来的动力是过去历史中从来没有见过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要求自由、财富、思想、创造、平等、尊严、权力的欲望所表现出来精神和物质力量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可能不多见。这种动力从历史上看比从封建帝制转变到民国所带来的解放力量和自由精神更要大,或至少是相等的。正是这样强大的追求自由的力量的出现,给了中国经济难以想象的动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这种动力同样给了社会和政治变化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正是这个推动力量,在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自由和民主的出现。中国人渴望自由的热情是带动民主产生的力量。无论哪一个社会阶层,都会有这样的精神力量。同样,在实际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正是这样的自由精神,使得无数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公平、正义和民主,他们不想回到以前的专制中去,他们要生活得更好、更自由。这就是中国人想要民主的真正原因。

因此,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中国民主的产生和发展,不是某一个特别因素推动的,经济的发展只是一个最初的动力。因此,西方学者所讲的民主发展的前提条件,比如经济发展和法治改革可能是其它国家民主发展的前提条件,[5]但不是中国民主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的民主发展看起来在走一个渐进式道路,这个渐进式道路展现出在所有的社会领域都在出现自由化的变化,这可能是一个独特的现象,是由社会自由所带来的。从这种角度来看,中国民主发展的多方面原因可能比从某一个因素来解释中国民主的发展更接近于事实。

2、谁在推动中国民主

我们在实践中可以见到,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政府官员、中小知识分子(中小学老师)、律师、媒体记者等都在帮助和推动中国的民主发展。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启蒙阶段,也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曾经积极去推动过民主的出现,但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他们的作用已经在减弱,他们对于中国民主发展的作用更倾向于作为一部分社会公共知识分子的活动,而整体而言,他们对民主发展所起的影响在减少。

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民主的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这个中产阶级是从经济的发展中出现的。由于经济利益的关系,他们要表达他们的利益,从而支持民主的发展,并迫使政府改革推动民主。所以许多的学者也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应该是推动民主发展的力量,而且经济的发展必然造就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的出现,而他们就是中国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在中国的民主发展当中,尤其是在最近的民主发展中,几乎看不到中产阶级的影子,倒是中国的下层阶级,例如农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不断出现在民主发展中,社会知识分子、中小学老师以及律师也可以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但是再仔细看,基本上仍然没有中产阶级的影子。只是在一些社区维权(业主维权)和若干NGO(例如环保组织)的活动中可以略微见到一些中产阶级的身影,在其他的活动当中,都没有中产阶级的出现。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是否与现代化的理论相冲突?其实,西方学者眼中的中产阶级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而出现的,他们和皇权贵族、官僚阶层有着很大的利益冲突,因此才希望用民主的力量制约这些统治者。其前提是这些中产阶级是独立存在的,不依附于这些贵族和皇权势力。但是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资源基本都由国家所控制,中产阶级的产生是依附于政府的。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资源、资金、批文等都是由政府所给,只有和政府密切合作,给政府官员以好处,经商的人才能发财致富。这样的一种经济关系,使得中国民间企业家绝大部分都和政府保持依赖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的关系,使得中国的民间企业家是依赖于政府而生存发展,所以他们不是或者到现在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阶层;或者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但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必须依附于政府才可以生存。[6]这种依赖关系使得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在民主的发展中,看不到中产阶级的身影,是不奇怪的。

3、定义中国的民主

按照导论所引用的西方学者给民主的定义来看,民主有三个部分组成:选举、社会和政治的自由、政治机构之间的制衡关系。无疑,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涵盖了民主的基本方面。如何给中国正在进行的民主加以定义呢?这可能会有些困难。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所进行的民主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民主,只是在基层进行,而且是在社会层面开始,它还不是完整的政治体制内的民主过程。我们不能将这些萌芽中的东西认为不是民主,但也不能将这些解释为这是一个完全的民主,这只是一个部分的民主,或者用官方的话讲,这只是一个“基层民主”。因此,对这样的现象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而且是用民主的理论加以解释,无疑会有很多困难。但是,要想解释中国的民主,也只能从实践中说明,根据实践中所出现的现象,对中国的民主加以解释,对于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可能会有所帮助。

从我们在实践中所看到的,中国式的民主或者中国正在发生的民主,第一要义是自由,也就是要更大的空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民主才可以继续发展;同时只有围着自由而努力,民主才可以成立。所以,要求自由是中国民主的第一要义,这和西方学者所讲的自由民主本质是一样的,这个所谓的自由就是需要一个更大一些的空间。第二要义是中国的民主必须包含一个自由和公平的选举,没有选举不成为民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中国的选举只是部分选举,也就是目前只存在于社会的某个部分,而且困难重重。但是即便是这样的选举,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政治上的竞争、社会集团的动员,虽然没有反对党出现,但是,竞选团队出现了,竞争出现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这种政治竞争虽然不公平,程序有问题,但是,竞争本身会要求走向公平和法治。中国民主的第三个要义就是中国的民主发展需要一个公平的或者是正义的程序,或者反过来说,就是要求程序的公平和正义,要求制度化的参与渠道,这种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要求一个公平的正义的制度环境,虽然不是什么权力的分立,但是政治制度的分疏发展和制衡是必要的。

以上给中国民主所做的三个定义,是从中国民主的当前实践中得出来的。我前面讲过,由于中国民主目前发展的局限性,这个民主含义的局限性也同样存在,但是仔细来看,这个民主的定义并没有违反被称为具有普世意义的公认的民主定义,只是具有目前中国实践的特点。因此所谓的中国式的民主,它具有强烈的现实阶段的特点,也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但并没有到要提出另一套民主定义的意思在内。所以,所谓中国式的民主,可能是发展阶段的不同,形式表达的不同而出现的,并没有用另一种概念去偷换民主的概念。

这样的定义,在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来判断一些事件和发展是不是民主的时候,或者是不是在走向民主和有民主倾向的时候,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标准来加以判断的。一个事件的出现,不一定具备所有上述三个条件,在中国民主的发展过程中,只要和上述三个定义中一个相符合的,或者从发展来看有这样的倾向,那么从民主的进程来看,也可以认为是民主的改革,或者是朝着民主的方向加以改革的。我们对中国民主发展的分析就是依据这样的原则进行的。

4、中国的民主化问题

中国的民主化是否开始了,可能会有争论,不承认中国出现民主实践的人,当然不会承认民主化的出现。其实所谓的民主化问题就是民主发展的进程问题,讲的是民主发展的过程。这个问题,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出现了。从80年代的民主到现在的民主,就有发展目标、参与人员的不同、进行方式的不同等等。这些差异表明中国民主已经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用中国的民主化来谈论中国的民主,可能比中国是不是有民主更能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所谓的民主化就有一个从开始,或者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民主化承认民主发展的阶段性和不成熟性,甚至是民主的倒退。也许读了我们这部书的读者会同意我们的看法,即中国的民主化的过程已经开始了,或者说中国的民主化就在我们的周围发生。社会的组织动员、民主战略的提出、政治机构的建立加社会运动等都表明中国的民主化已经开始。它在解决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而以后随着民主化的不断推进,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从中国的民主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目前是处于民主化刚刚开始不久的阶段。正是因为我们说它刚刚开始,因此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民主,也不是一个成熟的民主,而只是在社会的某一个阶层或者某一个领域出现的民主。但是我们看中国民主发展的变化,它的发展过程是很快的,被卷入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民主进程的脚步越来越快,从早期的学生示威到广泛的公民参与,从社会基层的自治到广泛的社会投票,从社会机构的改革到政府机构的改革,从政府和老百姓的对话到预算改革,这些方面都表明中国的民主在发展之中,民主化在进行之中,只是我们需要对中国的民主化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它目前有一些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会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民主发展的参与和制度化结构是什么,等等。

5、民主发展的转型问题

转型是目前所用的一个比较多的字。中国的社会在转型中,民主也体现在这种转型之中。中国是刚硬的威权主义,因此所谓的民主转型,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要从这种刚性的威权主义,向民主转变,中间的过渡形态是软性的威权主义。所以这三种不同形态之间有两个过渡阶段。第一个过渡是从刚性的威权主义过渡到软性的威权主义,第二个过渡是从软性的威权主义过渡到民主形态,我们也可以把中间过渡所出现的软性的威权主义理解为转型的威权主义,也就是从威权主义向民主主义的中间阶段。这种状态是由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决定的。这和其他国家的转型不一致,例如韩国、墨西哥,泰国,包括中国的台湾地区。他们是从资本主义的软威权主义向民主转变,只需要一个转变,即威权主义向民主的转变。因此,在这样的角度讲,中国向民主的转变其形态要复杂,过程也要更加艰巨。

这样的转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Daniel Brumberg在对中东国家民主转型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观察的办法,他用几个不同的具体内容来描述这些转型。例如经济自由化过程在转型中出现的部分自由化的情况,公民社会的自由化在转型中出现的部分自由化的情况,等等。[7]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这种部分自由化的分析办法对于理解中国的民主化转型是有帮助的。对于具体的领域来讲,例如选举、公民社会、法治改革、制度建设等目前都处于这样的转型之中,也处于这样部分变化之中。按照这样的分析,中国出现的部分的选举也比较容易理解。同样的办法也可以用来分析公民社会,中国目前所出现的公民社会的发展,只是部分的,所以难度很大,其它方面也可以这样的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转型和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转型发生的原因和状态,以及对于未来变化的影响。在中国的这种民主转型中,同样的事情其转型过程和发展的程度也不一样,之间也有不同的转型之间的差距,有的处于第一阶段的转型之中,有的则可能快一些。例如从法律的转型来看,总的来说,中国处于从刚性威权主义的人治向软威权主义下的法制转变。中国所用的“法制”这个词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用法制人(rule by law),[8]一个是法律体制或体系(system)的建立。中国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法律目前处于第一个转型之中,但是对适用于经济的有关法律来看,却有可能处于第二个转型之中,也就是从法制向法治(rule of law)转变。这种发展的差异性是变化中的社会不可避免的,也是关注中国民主发展的转型必须注意的。对于选举来讲,就处于第一个转变之中,这是因为不仅选举的层次很低,只是基层的选举,而且地方政府操纵严重,同时法律体系不完整,根本就没有一个法律体系的出现。就当前发展的目标来看,是要建立法律体系的问题,而不可能一步发展到民主社会所出现的法治下的选举这样的状况。公民社会的情况和选举相似,也处在这样的第一个转型之中。

对于民主的转型的了解还有一层意思,即民主的发展可能是向前发展的,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倒退和停滞的状况,这在前边的导言中谈过。其实世界民主发展中的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刚刚开始出现的民主化的过程中也已经在出现。了解转型的理论对于出现这样的状况就不会感到奇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这种转型态势的了解,很有可能也是理解中国民主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中国的民主转型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看到,转型已经发生,发展的方向已经指明,走回头路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最终走向民主的发展可能是无法逆转的。

6、民主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现代化的理论来看,中国民主的发展是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产生的,因此它有一种渐进的、自发的、以社会自由和参与为中心内容的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发展逻辑,因此,在考虑中国民主的发展战略选择的时候,要顺之以势,而不是制定一些不合实际的、操之过急或者完全保守的战略选择。就像前边所说的,中国民主发展是一个多方位甚至是全方位的变化所带来的发展过程,有多种因素在影响中国民主的发展,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在考虑如何在中国发展和推动民主的时候,如何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思考影响民主发展途径的不同作用,就可以考虑出一个适合中国当前实际形势需要的战略(strategy)选择。其实说到底,中国的民主发展就是一个政策选择,对社会来说如此;对当政者来说更是如此。在中国当前的条件之下,民主的路径选择可以是多样的,这取决于当政者的领导能力(leadership),也取决于社会的矛盾的发展程度和社会对自由和民主的认同程度。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对于要不要“民主”会有共识,但是这个民主是什么样的和怎样实现民主以及何时实现民主的共识目前还没有。因此,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认真地推动民主发展的政策目前可能还不会出现。当然中国民主的发展前景要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自己来做决定。我们相信中国人早晚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而民主发展的前景也应该是乐观的。

注释:

[1] 刘景泉.北京国民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227-234。选举之后不久,反对党国民党的议会领袖宋教仁被刺杀,民主夭折,但是这个事情已经和这次选举本身无关。

[2]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第一卷《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台北:远流出版社,2005:20-23。

[3] 有关这次政治改革的内容,中共十三大决议有个笼统的概述,但是没有具体的内容。比较权威的关于这个改革内容的著作可以参看:吴国光.赵紫阳与政治改革.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

[4] 这个民主被称之为有四个内容,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其实最主要的是选举,实际上是以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民主。

[5] 见Fareed Zakaria的著作:Future of Democracy, 这本书在对当前的西方政治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Debate on Sequencing”, Journal of Democracy, 2007,Vol. 18, No.3, 这是当前在民主理论界正在发生的一场辩论,也涉及到了中国的民主发展问题。

[6] 共产党允许资本家入党的政策,也同样影响了这些“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他们和政府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7] Daniel Brumberg. Liberalization versus Democracy: Understanding Arab Political Reform. working papers number 37, 2003, 5,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8] 许多人的解释只包含了这一个意思,忽略法律体制和体系的意思。

    进入专题: 民主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882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背景与分析特刊》第2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