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前所有群体性事件一样,关于石首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依旧存在“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正是这部分群众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表面上看,群体性事件发生源于政府信息公布不及时,缺乏有效的和民众沟通的技术所致,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其中隐含着的是民众对于当地政府不信任的增加。
以石首事件为例,在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也发布过数个新闻稿试图阐明事实,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民众并不信任官方的公告,而宁愿相信私下传播的小道消息。其实不光是这次石首事件,在历次群体性事件中,当地政府都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进行交流沟通,然而政府的这些努力有时候不但不能化解矛盾反而加剧了冲突,原因即在于民众对政府的这些行为不予认可,认为政府在糊弄欺骗自己,自然就不会信任政府。
从目前的案例可以看出,这种不信任主要出现在民众和基层政府之间,对于上级政府部门民众是充分信任的,某种程度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是为了引起上级相关部门的关注。这种思路被学界概括为“问题化”,使一个本不起眼的事件成为问题,以此获得上级政府关注,从而能得到公正解决。如此就会出现一方面对基层政府高度不信任,另一方面却又对上级政府部门充分信任的状况。
之所以这样,源于基层政府的自利化倾向。基层政府除了完成上级的指令外,在日常行为中还有寻租的冲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学者用“法团化”来解释转型期中国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及权威消逝的困境,所谓法团化简而言之就是基层政府和地方企业等经济实体联合,形成类似一个大企业的运作方式。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基层政府就会忽视本身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忽视本身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职责,沦落为为自身谋利益的工具。
此种情况下,基层政府更多的是关注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团体的利益而不是普通民众的利益。典型如云南孟连事件中的政府行为,政府维护橡胶公司的利益使得胶农利益边缘化,最终爆发冲突。也正是由于基层政府长期忽视民众利益,民众失去了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基层政府的任何作为在民众那里都得不到认可,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在沟通不畅的表象下,群体性事件所指向的是基层政府信任不足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是基层政府长期以来的法团化倾向造成的对民众利益的忽视。因此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不在于事件发生后的沟通交流,而在于基层政府日常行为中的去法团化,只有将民众利益置于政府行为首要考虑的高度,才能重塑民众对于地方政府的信任,才能减少“问题化”事件的出现,也才能真正维护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