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伟 刘锐: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构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44 次 更新时间:2009-04-22 09:54

进入专题: 金融危机   文化产业   产业调整  

蔡尚伟 (进入专栏)   刘锐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的重中之重即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如今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均已出台,而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前一阶段措施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保持中国经济继续良性运行,国家有关方面也在考虑推出新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笔者认为,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问题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拟在论证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提出文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初步建议。

一、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必要性

1.当务之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保持国民经济继续增长具有重大作用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中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任务依然严峻,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和运行规律等决定了其对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继续良性运行具有重大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①]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412亿元。[②]中国文化产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已经占据一定的比重,但和国家十大重点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偏低,地位有待提高。十大产业规划中,除物流业外,“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③]物流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介,虽然产业规模较小,但直接支撑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启动首轮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智之举,文化产业未被列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振兴的第一轮规划无可厚非。但也应该看到,文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统计体系不完善,数据滞后、缺乏科学性造成的,因而低估了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事实上,从科学、全面的数据来看,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会更乐观些。国家如果推出后续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增长性、带动性和辐射性非常强。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每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增长速度远超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④]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同比增长17.1%,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果能够出台相应政策,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那么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远超其他不少产业。更何况投资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对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将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对其他行业产生的影响较大。譬如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83.8亿元,但它为电信、IT等行业带来的直接收入却高达478.4亿元。[⑤]文化产业还可以广泛渗透于其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从而带动其他产业成长,提升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已经进入十大重点规划的产业,文化产业可以全面服务于它们,丰富、提升十大重点产业的内涵,在十大重点产业规划的贯彻落实中发挥巨大作用。

再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的冲击面较大,迫切需要国家予以扶持,才能又快又好地发展。虽然个别文化行业呈现出“逆周期性”的特点,如电影娱乐、网络游戏业等在金融风暴中逆势上扬,一路飘红,但整体来看,文化产业仍然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对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网络广告融资、文化艺术相关服务、文化休闲业、广告、会展业等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文化企业在资本之路上遭遇险阻。受股市大盘下跌影响,文化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普遍不尽人意。投资者风险偏好大减,文化企业融资开始出现困难。实体经济方面,2008年度全国图书销售、传媒广告收入、中国入境游收入、艺术品市场、演艺业、会展业等的业绩都出现一定的下滑,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⑥]因此文化产业从整体上说仍需国家扶持。

最后,国内部分发达省市与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已经或正在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地区GDP、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很大。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这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依旧未减。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2008年1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单位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477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上海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引人瞩目,其中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惊人,仅盛大网络一家去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就达3.4亿元,同比增长17.1%。广东省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92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2%,2008年预计将达2200亿元。浙江省的文化产业亮点频出,其中,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2.1%,比全市GDP增速高出6.6个百分点。湖南省2008年文化产业总产出达1090亿元,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占GDP比重达5.1%。[⑦]由于这些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其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突出,因此,如果国家适时出台规划对这些地区的文化产业进行扶持,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率先发展起来,那么,将会直接刺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大大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回暖。而在其带动下,其他地区也会陆续跟进,协同发展。

2.战略考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树立中国和平崛起形象的需要

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今天的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而,当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与其文明古国的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匹配。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提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而中国文化竞争力仅居世界第24位。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为国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使中国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来考察,文化产业也体现着“四位一体”的深刻内涵。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作为一项产业,具有产业经济属性,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同时,它又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与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社会稳定紧密相联。因此,文化产业既是四位一体发展之经济建设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样居功甚伟。

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是当今中国国家战略调整的迫切需要。2008年以后,中国的一系列表现: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在全球金融危机笼罩下经济的一枝独秀等等,都生动表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正有力崛起,也向世人彰显着“中国模式”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有着勃勃生机和超凡魅力的。在新的时代起点上,中国开始完全平等地融入世界,中国越来越正常地参与国际事务,中国与周边国家、世界强国之间的关系正发生着频繁的、深刻的、微妙的调整和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压力和难题也如影随形而来。中国崛起在西方世界已经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慌,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中国为确保制海权的一系列举动诱发与周边国家军事外交关系的紧张等等,都无一例外地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当是时,树立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破除“中国威胁论”尤为必要,这也是中国国家战略调整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扭转乾坤?如何改变国外对中国的偏见?如何塑造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答案也许不是唯一的,但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产品、服务的国际贸易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文化产品、服务的国际贸易是实现中国理念走出去,破除或削弱“中国文化威胁”的论调和国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全方位展示真实的中国,让世界认识、接纳中国文化的主要手段。同时,文化产品、服务的国际贸易还是进行国家公关的智慧之举。柔性的文化产品流通和文化交流相较硬实力的较量,更容易为对方所接受,国与国之间军事外交关系的紧张也许借此可以缓解或化解,正所谓四两拨千斤,从这一点来说,文化产业的作用,善莫大焉。

3.它山之石:外国政府在刺激经济方案中对文化产业有明确扶持

国外的一些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产业在国内GDP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各国政府在出台经济刺激方案中都将文化相关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法国政府于2009年2月初公布了经济振兴方案的具体实施计划,将投资265亿欧元用于上千个项目发展,其中明确拨出1亿欧元的专门款项,用于修复文化遗产及名胜古迹。“政府在刺激经济计划中列入文化项目,最终是‘为了国家的前途而投资’”。[⑧]另外,法国政府在2009年用于文化遗产维护的费用总共将达4亿欧元,而且今后每年的经费都不会少于这个数字。日本政府于2009年4月初公布15万亿日元的刺激经济新一轮方案,把动漫文化作为振兴经济的武器,将动漫和电玩占出口的比重由不足2%大幅增加至18%。美国奥巴马政府2009年2月签署的刺激经济新法案中也包括5千万美元的艺术文化拨款。同时,这些国家等也都在大力发展宽带基础设施,并出台具体措施支持宽带网络建设,以刺激网络产业的发展。

由于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高,体制机制发展相对健全,自身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金融危机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总体投入都不算高,但即便如此,这些国家在经济刺激方案中仍将文化产业明确列为专项予以突出和支持。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的集聚度不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小、文化单位“软、小、散、滥”等短板,与这些文化产业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特殊时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当前的经济结构大调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极好机遇,全球金融之“危”正是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之“机”。因此,国家有必要及早制定文化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预案,对文化产业的调整和振兴做出专门的规划。

4.以史为鉴: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强国的崛起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危机也可能是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机遇。1929-193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大繁荣,并为美国最终成为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铺就了道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造就了日、韩两大文化强国的崛起。一定意义上,当今世界的文化产业格局是由历史上两大金融危机奠定的。那么,而今的金融危机能否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转机呢?答案未知,但历史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而且如今的中国与当时的美日韩等国的情形存在着不少共同点,比如都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一定基础等,这些共性决定了他国经验可以为我所借鉴。

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虽然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也给美国文化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针对大批文化工作人员失去工作、一些文化活动由于没有资金开始衰退的情况,美国政府在大力恢复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文化艺术相关行业的政策,例如联邦戏剧计划、联邦音乐计划、联邦艺术计划、联邦作家计划和历史调查记录计划等。这些举措对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崛起。随后,美国在经济走向平稳的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动作的产业结构调整,着手于文化产业的框架性布局,最终使得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强国。

日本:日本早在1995年就确立了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实成具体的方针政策。2001年在文化立国的基础上,日本进一步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同年,“知识财产战略本部”先后制定了《知识财产推进计划》、《e-Janpan重点计划2003》;2004年批准通过“关于促进创造、保护及应用文化产业的法律案”(统称“文化产业促进法”)。2006 年6 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新经济成长战略》将内容产业列为重要振兴领域之一。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成为当今第二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总规模仅次于美国。

韩国: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传统制造业遭受重创,为迅速走出危机,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将文化产业确定为21世纪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政府于1999年首次制定了有关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法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002 年又制定了《文化产业前景21》、《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近几年又陆续对相关法律法规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韩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跻身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之列。

面临金融危机,美日韩三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推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以说,三国后来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崛起与金融危机之时的非常举措密切相关。当然,国情不同不可盲目跟进。美、日、韩等国在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时候均业已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也就是说,它们是在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上才发展壮大本国的文化产业的。这与我国当下的国情不同,我国离工业化、现代化的全面完成还有一段距离,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产业不可能作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给予文化产业以适当的重视,将其列入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政策上予以扶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我国文化产业还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的。

二、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可行性

由上文可知,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必要的且深具现实意义。那么,此举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呢?

1.国家推出后续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存在可能性

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中国经济形势仍不明朗。这促使政府推出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可能性一直存在。早在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就表示,中国“弹药”充足,随时都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经济方案。4月11日,在泰国帕塔亚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又做出同样表态,“我们现在很多事情还在继续做……我们的任务是要密切跟踪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抓紧落实一揽子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越早,越有利,越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是在依据世界变化,而制定新的应对方案……我不是轻易讲的,而是要做的,而且已经做的。就是我们宁可把困难估计的重一些,把时间估计的长一些,因而把工作准备的充分一些,必须把规划制定在前面。”

相关部门对出台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做出了类似反应。今年2月27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指出:“我们已经制订好的十大规划,要随着形势的变化来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充实、修正,所以说宏观调控就是要不断地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进行调整,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包括十大领域和十大领域之外。”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3月底表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就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做出预案。同时他也指出,政府将看二季度经济指标的“脸色”决定是否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如果4万亿投资拉动效应在一季度之后仍得不到明显体现,二季度各项经济指标低于预期,政府很可能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扩张政策将大幅加码。

可以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最终决定后续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的可能性。从已经出炉的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形势喜忧参半,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1968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29077亿元,增长7.4%。这表明一方面我国经济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是否需要实施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还有待更多的观察,也需要更准确的判断和更长远的预见。即使中国经济有回暖或复苏的迹象,为了稳定预期,巩固效果,还是有必要加一把火,出台一揽子经济发展方案,推出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文化产业符合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原则要求

为迎战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将我国的经济方针清楚明晰地概括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总的指导思想,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必须符合这一原则要求。而从这一原则要求来看,文化产业在符合之列。首先,如前所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保增长的任务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内需”不但指物质内需,更包涵着文化内需。在拉动文化内需的过程中,作为主角的文化产业理应当仁不让。再次,作为无烟产业,文化产业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多年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病,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势在必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已经提出:“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拓展新兴服务领域。提升传统服务业。”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很大部分是文化产业中的高端产业,因此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可能出台的后续规划的指导思想来看,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后续产业调整规划时指出:“这个规划……我们将以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环境生态保护为主,重点来改善人民的生活,通过改善人民生活,为扩大内需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我们下一步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意味着如果未来出台后续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那么可以改善民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产业也应被纳入其中。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3266.8美元,首次超过3000美元。以后中国经济仍会相对高速增长,这保证了我国文化市场还会继续扩大,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还会增强。因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满足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将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主题之一。另一方面,长远来看,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对于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远超满足居民的硬性需求。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即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的比例越小,那么,这个国家越富裕,这个国家的居民生活水平也就越高。换言之,即柔性的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的比例越大,这个国家的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越高。在这方面,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因此,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决不能忽视文化产业的存在,而且应该给予文化产业以相对优先发展的地位。虽然一段时间内,相对于文化需求,我国居民的住房、能源消费需求等问题或许更为突出,但放眼未来,在出台房产、能源等产业后续规划之后或同时,也给予文化产业以优先发展的位置是可以做到的。后续产业规划的原则要求不应单单考虑使中国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短期目标,还应着眼于远景战略规划,统筹兼顾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符合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最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之一。因此,文化产业被列入后续产业振兴规划具有合理性。

3.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党和国家的决策层面,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正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产业发展愈加重视。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对发展文化产业作了着重强调,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多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文化产业。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扶持政策,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从以往的“宏观关注”逐步过渡到“微观重视”,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鉴于文化产业的特殊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亦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今年2月中和3月底,温家宝总理先后在天津和湖北考察两地的动漫游戏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产权的动画片和电脑游戏,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并表示“要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 这番表态是非同寻常的,肯定了文化产业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重要作用,赋予文化产业以展示中国软实力的重任。李长春2008年11月16日在《求是》上发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文也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统筹兼顾,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均衡性,形成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和重视程度来看,文化产业进入后续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有一定基础的。

三、对文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内容的初步建议

如果说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其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内容应包含哪些呢?笔者认为,在借鉴其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经验,并结合文化产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文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应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切实服务。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拓展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文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的转变。

2.基本原则

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当前整体文化产业发展下挫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对文化产业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角色做出设计,提出切实可行的系列措施。

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种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同时,政府切实履行宏观调控职能,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各种手段,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重点突破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规划目标

促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对GDP的贡献以及吸纳就业的人数进一步上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居民消费热点。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小文化企业协同发展。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1.多方筹措资金,缓解文化产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之困。

2.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部门协调,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培育文化领域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两大主体,增强我国文化市场的活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实力雄厚、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以促进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形成若干文化产业密集区,以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4.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有机结合,开拓文化产业盈利空间。

5. 扩大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拉动文化内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国民得到文化实惠,促使更多国民参与国内文化消费。

6. 统筹兼顾,平衡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发展涉农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可协调发展。实行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三)政策措施

1. 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

基金专项用于对文化企业投资及信贷担保,并吸引地方政府及社会资金跟进。为保证我国众多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基金初始金额可为50至100亿元,长远目标在300亿元以上。至于基金的投向,可以考虑以下方向:

第一,由于当前众多文化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文化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资金供应紧张之困,基金可优先向广大中小文化企业开放;第二,支持体制改革到位的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并购整合,以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的新龙头,并扶持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简化上市手续,降低上市门槛;第三,支持大型文化企业的新项目开发和国家重点文化项目的实施;第四,支持文化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鼓励3G运用、数字出版等。

政府还应完善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细则、奖励机制等;对于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工程的相关项目加大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力度等等。

2.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国家不仅要着力修改或废止现行法规中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条款,而且要加快制订诸如《国家文化产业振兴法》等专门法律法规,以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当前,鉴于3G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应尽快出台与3G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规章,与《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调整规划》等相对接。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和机构积极寻找与3G业务紧密关联的产业生长点,抢占“动网文化产业”制高点。

民营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因此文化产业可考虑适度向民营企业开放。尤其在新媒体视听、3G内容开发等领域可以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

3.加快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助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重新梳理在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对其进行验收评估,并结合文化产业结构总体布局,新增部分重大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鉴于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在全国的布局仍不合理,文化部命名的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西安曲江新区、华侨城集团公司、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沈阳棋盘山开发区集中在西北、华南、华北、东北地区,而华中、西南地区还没有。因此,应重点考虑在华中、西南地区培育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同时,新增文化产业园区可考虑通过挖掘有价值的地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例如,促进文化产业与地产业相结合,以最终形成一批以“文化地产为保障、文化旅游为基础、文化创意为核心、文化传播为宗旨”的文化园区,并通过诸如此类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并最终助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4.推行“国民文化消费计划”,拉动国内文化市场消费

(1)发放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券

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券建议采用政府补贴一部分,商家让利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团购一部分的原则,作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的一种文化福利,以此撬动群众基本文化消费,直接拉动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内需。文化消费券的主要内容涉及参观各类博物馆、看电影、看演出、购图书音像制品和休闲娱乐等群众基本文化消费。同时要防范发放消费券带来的风险。比如说消费券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消费券发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消费券可能带来的造假问题等等。

(2)举办系列有针对性的群众文化节庆活动,营造出健康文明的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风尚。比如各类城市社区主题文化节活动、各地各类城市的“文化庙会”活动、大学生主题电影节及3G动漫真人秀活动、国际流行音乐节活动等。

(3)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降低居民文化消费成本。

5.建立全国性的部门间统筹协调机构,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可研究设立全国性的部门间统筹协调机构,真正建立以“政府主导、学术领头、基金支持、部门协作、企业操作”为原则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产业科学发展模式。此该机构可由中宣部牵头,关联度较高的部委如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均参加,以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另外,通过充分发挥有关教育机关和团体的学术优势,把其学术优势转化为创意优势、人才优势,突出其领头地位。并在政府的强力政策支持下、在“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的支持下,吸引大企业、大资本积极投资文化产业,并以多元融资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壮大基金规模,推动大型企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主力,通过企业操作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与国际接轨。

6. 内外统筹,实施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

国家可考虑试行“内外有别、一国两制”的文化产业政策。即在产业政策上,引导涉外文化内容创作与国际接轨,突破国内现行政策框架,制定不同于国内的对外文化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单位主动走出去。策略上,搭建国际文化对话平台,力争形成长效机制;利用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发挥其国际化背景的优势,为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助力;拓展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支持组建跨国文化集团,培育2至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传媒集团,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竞争主体;开拓海外新市场,重视亚非拉、东南亚等地区的市场增长空间。充分利用港澳深地区的地缘优势与多元文化优势,通过与港澳深地区的文化企业和机构合作,在这些地方投资建立文化产业基地等多种形式,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加快对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投资建设,以此为载体推进汉语教育事业及中国文化传播。同时,这些单位除发挥其社会效益外,还应探索实现经济效益自给自足的道路。相关部委应着力研究解决类似机构在海外布局时遇到的政治障碍、海外干部派遣的人事问题等,切实防范投资境外文化企业带来的国有资产监管失位乃至危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风险。

7.建立“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带动中西部发展

试验区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可尝试“一国两制”,以有别于传统体制内的资本运作、内容生产、内容审核、产品推广等环节,打造有特色、有实效的国际化文化特区。这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考虑地域发展平衡性及降低试验风险等多方面来看,文化改革试验区应该首先设立在西部。综观我国经济、政治特区的设立,地域上均处于东部,而在西部设立文化特区,一方面可以以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来带动整个西部乃至中部发展。

8.科学合理地发展“涉农文化产业项目”,开创农村发展新局面

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发展以农村为依托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并在原有的品牌基础上,建设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如乡村旅游项目等;同时,进一步挖掘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走资源与资本相结合之路,发挥自身独特的区域优势,以吸引投资和刺激国民进行文化消费。必须强调的是,这些项目应将与文化产业项目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旅游和休闲有机结合,在区位的选择要相对集中化,不宜远离城市进行布局,而应围绕城市郊区而建。各地决不能不切实际,一窝蜂去搞农业文化产业。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开场的两句诗,彰显出中国对克服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而怀有无限的信心。我们相信,无论这次金融危机如何发展,只要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判断准确、目光长远、决策有力,我国文化产业的“春天”将指日可待矣!(本文根据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中宣部“应对复杂经济形势,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纲要整理)

注释:

[①]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③]《国家发改委: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2009年2月27日

[④]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⑤]《孙寿山:加强网络游戏监管 将大力扶持绿色网游》,新闻出版总署网站,2009年3月20日

[⑥]“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的数据显示,2008年度全国图书销售额的增长率为0.037%,几乎是零增长,而以往中国图书销售额每年都有10%左右的增长。2008年中国广告经营额达1899.5614亿元,增长率为9.11%,比2007年10.68%的增长率下降1.57个百分点。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接待外国人2432.53万人次,同比下降6.83%,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408.43亿美元,也同比下降2.57%。其他相关数据见蔡尚伟、唐丕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系列调研报告之一——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光明日报》2009年1月15日

[⑦]《金融危机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地的文化产业逆势上扬——金融之危,文化之机》,《人民日报》,2009年4月13日

[⑧]姚立:《法国刺激经济不忘文化产业》,《光明日报》,2009年4月10日

主要参考文献:

【美】狄克逊·韦克特著,秦传安译:《大萧条时代》,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11月

蔡尚伟、唐丕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系列调研报告之一——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光明日报》2009年1月15日;《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2期转载

蔡尚伟、张玥:《1929-2009:金融危机与传媒业发展》,《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蔡尚伟、刘锐、唐丕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文化十条”》,2009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FICI2009)

蔡尚伟、王倩茹:《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思想战线》2009年第2期

蔡尚伟、陈美杏:《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3期

蔡尚伟、江南:《金融危机对国际出版的影响和中国出版业的潜在机遇》,《中国出版》2009年第2期

蔡尚伟、叶非:《临“危”不惧求“机”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国电影报》2009年2月5日

蔡尚伟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艺术经理人》2008年第11期

蔡尚伟、苏惠文:《金融危机:“超媒体”发展之机》,《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2期

蔡尚伟、王理:《传媒业“口红效应”现实性初探》,《新闻实践》2009年第4期

蔡尚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美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党建》2009年第2期

蔡尚伟、江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创意园区建设与发展》,《创意世界》2009年1月

蔡尚伟、唐丕跃:《把一切变化当做机遇——2009年传媒业发展趋势分析》,《青年记者》2008年12月上

蔡尚伟、王理:《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初步思考》,人民网,2008年12月8日

蔡尚伟、唐丕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的初步思考》,人民网,2008年12月1日

蔡尚伟、刘锐:《3G开启“动网文化产业”新时代》,人民网,2009年4月15日

进入 蔡尚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危机   文化产业   产业调整  

本文责编:jiangxiangl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652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