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在人文奥运中展示东方大国形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46 次 更新时间:2009-04-08 17:24

进入专题: 人文奥运  

王岳川 (进入专栏)  

近二百年来,中国从来没有像2008年这样成为全球60亿人注目的焦点,中国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整个世界可以近距离正面观看的直观性,中国总是被政治家、军事家等不断的妖魔化和女性化。这次奥运中国将在千万镜头前第一次直观、清晰、近距离展现自己的形象。中国人准备好了吗?

说实话,奥运拼搏不断刷新记录的精神与文化创新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我从来不知道奥运第二名的成绩是多少,历史总是铭刻原创性记录,而对后继者的模仿不感兴趣。中国文化创新是一个从古代到现代到当代的一个持久的话题,但是正是因为奥运的拼搏精神,使得不断地刷新项目,刷新记录,走向新的可能。

中国在历史上被欧洲称之为“远东”,但是最近美国人说法变了,他们不认为中国是远东,他们认为中国是“近西”,因为从美国往西看,中国成为了当今美国话语世界中的“西方”,所以“从远东到近西”代表了世界对中国重新认识。难道中国仅仅创造经济神话和科技创新就行了吗?当然不行,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实在是中西文明近距离对话的重要机会。化约地说,西方的文明形态复杂,历史悠久,大抵可简化为“三争文明”加以概括,即在强调个体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却因过分的自由而导致“竞争”,竞争导致斗争,斗争最后变成了“战争”乃至国家霸权的“核战争”。常识告诉我们,在今天全球范围之内,世界核武器藏量以达到3万枚,足可以毁灭人类几百次。人类真是在走在集体自杀的火药桶上,文明不应该怂恿而应该阻止这种毁灭的到来。

反观中国历史,尽管出现了所谓的东方柔性文化的诸多弊病,但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者道之动”的话语中,大致可看出中国强调的不是“争”而是“和”,对家而言是“和睦”,对社会而言是“和谐”,对人类而言是“和平”。在当代世界,人类不应该因为东方古国政治、思想、制度在全盘西化中的失效失语,而使得“三和”的文明也同样失效。相反我认为,在未来的事业当中,东方大国的“三和文明”,将进一步和“三争文明”进行对话,甚至在核战争的时候,“三和文明”具有更大的意义,具有人类能够延续下来的意义。

和谐文明使得西方和整个世界要重新认识中国。世界有三种看法,第一是俯视,第二是仰视,第三是平视。俯视使得冷战模式的东西方吃尽了苦头。仰视是民族虚伪主义已经失效。平视,我们真正看对方的眼睛,拉着对方的手,在竟技场上,在文化赛场上同样的平视,我认为这是新世纪人类应该具有的人性魅力。

其实,奥运在中国并非关涉到金牌得多少,想反倒与中国形象的高低关系甚密。简要言之:

一是体育形象。奥运常规项目中,中国可能会拿到相当不错的金牌。但是那些重要的代表中国风格的一些项目,如太极拳等项目应通过我们的高水平的展示,而逐渐列入奥运项目,这无疑有赖于中国人集体对体育国粹的重新体认和世界认同。

二是文化形象。说实在的,中国形象在西方相当陌生。不少西方人至今还认为中国人是梳着辫子穿着古装的民族。而在东西方“文化战争”临近的时候,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文化隔膜的危险。当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影响了东南亚和整个亚洲的中国文化,在西方却几乎不被了解的时候,面对镜头我们应该怎样再创自己的文化形象呢。

三是文明形象。媒体报告说中国人旅游得不文明现象在世界各地上有不少负面报道。奥运期间,西方的体育精英、新闻精英、文化精英以及观察精英集体到了中国,中国的形象的暴露恐怕就不仅仅是一些旅游者在西方的一些不文明状态的曝光。世界各地的人们走进中国的心脏,看它的心血管是怎样运行的,这意味着我们将第一次不仅是将“形象”,而是将“心电图”展示在西方面前。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中国的公共形象、市民形象、运动形象、语言形象、衣食住行的形象变得空前重要起来。

四是艺术形象。中国自身的形象不仅仅是张艺谋的大红灯笼之类,还应包括琴棋书画等。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都应该成为东方的代表,当代中国艺术应该走出模仿西方的怪圈,注重中国元素的提炼的创性,才能成为西方尊重而非猎奇的差异性艺术。

五是竞技形象。大国形象直接体现在奥运的身体形象上。过去中国成为了“东亚病夫”,在西方话语霸权中,我们的身体虚弱而灵魂卑微,处于世界生存竞争生物链丛林法则的最末端。但今天中国体育健儿的英姿将借助卫星媒体传播,使中国正面形象加以视觉化,多层次多角度频繁地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我们大家还不应该赶紧想一想“奥运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使我们有必要向整个世界展示,中国在自身的现代化过程中成了一个胜利者,中国正在创造人类的经济神话。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革命的第二天,那就是中国在文化创新方面应该使得东方文化世界化。2008年奥运带来的将是一次中国文化创新和体育创新的大检阅。

进入 王岳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文奥运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616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