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翰:抗震救灾中的NPO组织和公民社会

——评《地震灾害志愿者的社会学:志愿者·NPO社会的可能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11 次 更新时间:2009-03-27 17:10

进入专题: 中国非营利评论3   地震   NPO   志愿者  

刘国翰  

今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之后,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志愿者用他们的勇气和爱心书写了中国救灾史上新的篇章,志愿者以及作为志愿者活动载体的非营利组织为灾区的紧急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和地点向全社会集中展示了中国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价值和风采。志愿者的精神得到赞扬,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意义得到肯定,因此,2008年被很多媒体称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

无独有偶,13年前,也就是1995年1月17日在日本发生的阪神大地震,由于众多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对日本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5年也被称为日本的志愿者元年。因此,考察一下日本的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如何参与当时的地震救灾活动,以及后来日本公民社会的发展轨迹对我国地震灾害志愿者的活动以及将来非营利部门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阪神大地震发生之后,关于地震灾害中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活动的报道,研究论文和著作不胜枚举。其中著作就有十部之多,例如《志愿者元年:阪神大地震12人的手记》(1995年)、《志愿者打开共生之门:来自阪神大地震的报告》(1995年)、《志愿者是如何行动的:震后60天来自另一个侧面的阪神大地震的记录》(1995年)、《阪神大地震和市民志愿者:来自冈山的证言和提议》(1995年)、《志愿者活动的推奖:阪神大地震见闻》(1995年)、《100天的轨迹:阪神大地震志愿者活动记录》(1996年)、《灾害恢复期中NPO的角色:阪神大地震受灾地的调查》(1999年)、《阪神的地震和国际志愿者论:草地贤一的轨迹》(2001年)、《地震灾害志愿者的社会学:志愿者·NPO社会的可能性》(2002年)、《志愿者活动的理论: 从阪神·淡路大地震到可持续的社会》(2005年)。这些著作从多个方面记述了一个个普通的志愿者如何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过程。其中山下祐介和菅磨志保合著的《地震灾害志愿者的社会学:志愿者·NPO社会的可能性》是资料比较全面,理论性最强的一部,对我国的志愿者和NPO组织如何更加有效地参与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本文将以该书文为蓝本,介绍当时地震救灾过程中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以及地震之后日本公民社会的发展。

《地震灾害志愿者的社会学:志愿者·NPO社会的可能性》是一本以实证为主的社会学著作。该书的两名作者都曾经作为志愿者亲身参与阪神大地震的救灾活动,对地震灾害和志愿者的活动的了解非常具体。其中第二作者菅磨志保在当时还只是东京都立大学大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科的博士生。他们采访了很多志愿者,NPO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还收集了NPO组织的会议记录和志愿者的名单。作者希望在这些非常翔实的实证的材料的基础上确立一种分析地震灾害志愿者和NPO活动的新方法。

关于地震灾害中志愿者和NPO组织的活动,现有的理论包括公民社会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公民社会理论认为抗震救灾过程中志愿者和NPO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正是建设公民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力量。危机管理理论则认为阪神大地震中志愿者和NPO组织的活动只是一次具体的灾害救助活动,人们应该从志愿者和NPO组织的具体的救灾活动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害事件。但是,这两种理论都不适合用来理解阪神大地震中志愿者和NPO的活动。作者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共同性理论。当社会出现问题时,我们总是希望各方面的行为主体共同协作来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不是让当事者孤独地承受所有的痛苦。但是,现代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通过相互协作来解决共同的问题?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根据作者所提出的共同性理论,地震灾害显然是一个我们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个问题前面,政府,市场,社区,志愿者,甚至受灾者本人等行为主体相互协作,把地震带来的损失减到最小,让灾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灾地区的需求也在变化,因此志愿者要根据当地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志愿者和NPO组织的活动不仅为受灾地区作出了贡献,而且为以后的灾难救助积累了经验,为受灾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志愿者和草根组织,他们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作用。最重要的是,志愿者在阪神大地震中的作用改变了日本社会对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组织的看法,为日本社会在解决自己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时候提供了新的组织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参加阪神大地震救灾的志愿者多达138万人。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开始自发地赶往受灾地区。神户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设置了救护志愿者窗口,专门接收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志愿者的大部分是没有专业技能,而且对当地情况根本不了解的大学生。而地震发生后一周之内的紧急救命期最需要的是救护,医疗,建筑方面的专业人士。另外,地震中,政府部门也受到很大损害,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络也不畅通。因此,救灾初期,志愿者的安排非常混乱。实际上,大部分在神户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志愿者窗口登记的志愿者并没有事情可做。一部分志愿者又转移到区一级的政府部门。区一级的政府部门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志愿者来参与救灾,因此他们仍然得不到合理安排,最后只好自行活动。

紧急救命期结束之后,志愿者的受理才开始规范起来。例如神户市长田区在1月25日设立了志愿者房间,根据志愿者的自身条件安排他们担任不同的工作。实际上,这个志愿者房间是由当地的志愿者组织――西神户YMCA――和政府协商之后承办的。

进入避难救援期(1995年1月末到3月末)之后,参与救灾的不仅有志愿者,还有很多外地的NPO组织。大量NPO组织在同一个地区的救灾活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NPO组织之间的协调以及信息共享问题。神户市长田区在志愿者房间的基础上发展出的非营利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非营利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每天在志愿者房间召开一次会议,互相交流信息,分配任务,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针。

地震受灾地区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到底哪些人需要救助,需要什么样的救助,这是各个NPO的负责人都很头疼的问题。1982年成立的和平船志愿者组织在这次救灾中担负起了这个责任。和平船志愿者组织本来是一家利用自己的船只向海外提供援助的非营利组织。在阪神大地震中,他们除了运送大量救灾物资之外,还准备了简易印刷机和发电机。利用这些设备,他们在受灾地区发行了《需求日报》(Daily Needs)。送报员每天把报纸送到居民手中,并询问居民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报纸派送完毕之后,送报员把这些记录居民需要的卡片汇集到编辑部,然后由编辑部转交给非营利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非营利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根据居民的需求卡分配第二天的工作。有些NPO组织无法满足的需求则转交给当地的政府部门。

另一方面,和平船志愿者组织在东京和大阪等大城市募集和培训志愿者,把他们源源不断地派往灾区。因此,在这些具有相当经验的NPO组织的协调之下,避难救援期的志愿者活动开始有序展开。1995年4月以后,当地的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救灾工作进入生活重建期。这个时候,外地的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开始陆续撤离,本地的志愿者和NPO组织开始承担主要的责任。

进入生活重建期之后,临时住宅区内的生活困难问题、老年人的孤独死问题、受伤者以及遇难者家属的心理恢复问题、住宅区内的治安问题、住宅区和政府部门的交涉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于是,临时住宅区的居民以退休人员为中心成立了自治会、支援网络、友爱中心等草根组织。在广域层面上,阪神大地震本地NGO救援联络会议也在这个时期成立。阪神大地震本地NGO救援联络会议拥有150家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及企业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交涉。这个中间支援组织为当地NPO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直到现在,每年的阪神大地震遇难者悼念活动都是由当地的NPO组织承办的。

志愿者一词在日本的明治和大正时代就出现了,但是直到二战之后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和NPO组织。最初的NPO组织主要从事社会福利方面的活动,上世纪80年代,由于环境问题和老年化问题的出现,以及国际援助的需要,志愿者组织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政府和相关法律方面,非营利组织一直得不到正式承认。进入90年代之后,志愿者和NPO相关的法律促进活动开始展开。仅1993年就召开了好几次由市民团体和学者们倡导的要求修改相关法律的活动。另外,政府方面也从1994年开始研究NPO的法人资格和税收优惠的问题。神户大地震中志愿者和NPO的积极表现对这个立法过程起到了催化作用。1995年2月,志愿者问题相关18部局联络会议成立,标志着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NPO立法正式启动。该法案几经修改,最终于1998年3月19日以《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的形式正式确立。《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成立之后,日本的NPO发展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2002年3月为止,已经登记的NPO团体就达到6596家,这还不包括那些遍布各地没有的登记的社区草根组织。

当然,这本书的论述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主要问题是书中的各章写于不同的时期,最后整理成书,行文中重复的地方不少。另外,作者对自己提出的共同性理论的论述不太充分,其理论上的来源比较模糊。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共同性的理论来理解阪神大地震中志愿者和NPO的行动,作者没有详细说明。

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相关的社会学理论的突破,同时也需要积累更多的关于抗震救灾中志愿者和NPO组织活动的实证资料。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的志愿者和NPO组织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力量为我国的志愿者元年做出了最好的注释,同时也为我国的公民社会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

参考文献

〔日〕朝日ソノラマ编著 《志愿者元年:阪神大地震12人的手记》(ボランティア元年―阪神大震災12人の手記) 朝日ソノラマ株式会社 1995年

〔日〕NHK取材班编著 《志愿者打开共生之门:来自阪神大地震的报告》(ボランティアが開く共生への扉―阪神大震災からの報告) NHK放送出版协会 1995年

〔日〕西宮ボランティアネットワーク编著 《志愿者是如何行动的:震后60天来自另一个侧面的阪神大地震的记录》(ボランティアはいかに活動したか―震災60日もうひとつの阪神大震災記録) 日本放送出版协会 1995年

〔日〕小田兼三 田代菊雄著 《阪神大地震和市民志愿者:来自冈山的证言和提议》(阪神大震災と市民ボランティア―岡山からの証言と提言)山阳新闻社 1995年

〔日〕桜井猛 《志愿者活动的推奖:阪神大地震见闻》(ボランティア活動のすすめ―阪神大震災から見えたこと) けやき出版社 1995年

〔日〕熊本学園大学阪神大震災ボランティア委員会编著 《100天的轨迹:阪神大地震志愿者活动记录》(100日間の軌跡:阪神大震災ボランティア活動記録)熊本学園大学阪神大震災ボランティア委員会 1996年

〔日〕神戸復興塾·防災対策調査研究チーム编著 《灾害恢复期中NPO的角色:阪神大地震受灾地的调查》(災害復興期におけるNPOの役割:阪神大震災·被災地での取り組みに関する調査)神戸復興塾·防災対策調査研究チーム 1999年

〔日〕『草地さんの仕事』刊行委員会编著 《阪神的地震和国际志愿者论:草地贤一的轨迹》(阪神大震災と国際ボランティア論―草地賢一の歩んだ道)株式会社エピック 2001年

〔日〕山下祐介 菅磨志保著 《地震灾害志愿者的社会学:志愿者·NPO社会的可能性》(震災ボランティアの社会学:<ボランティア=NPO>社会の可能性) ミネルヴァ書房 2002年

〔日〕西山志保著 《地震灾害志愿者的社会学:志愿者·NPO社会的可能性》(ボランティア活動の論理―阪神・淡路大震災からサブシステンス社会へ) 东信堂 2005年

    进入专题: 中国非营利评论3   地震   NPO   志愿者  

本文责编:xingwei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组织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86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