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宁:中国的改革: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40 次 更新时间:2008-11-11 20:31

进入专题: 改革  

刘军宁  

当代民谣︰新三座大山:

教改把你父母逼疯

房改把你腰包掏空

医改为你提前送终

2008年,中国的改革来到了第三十个年头。今年本来应该是改革进入而立之年,现在改革似乎反而正在倒下。

改革不仅没有解决,甚至没有触及,旧体制的根本问题,反而给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上面的当代民谣表明,中国民众也对改革产生了厌恶情绪,逆反情绪,甚至有抵触改革之心。在民众的心目中,改革似乎正从众望所归的褒义词正在变成人人抱怨的贬义词。

这就需要对改革进行深度的反思,需要触及改革的价值基础和指导思想。

中国的改革有其特定的哲学背景。邓小平设计的中国改革是基于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的唯物主义。这种价值观认为︰物质决定一切,观念是不重要的;只要能够造就一个物质层面的事实,所有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它不承认人、社会与制度是由观念支撑的。

这一指导思想,只注重关于物质利益的现实,回避旧体制的价值崩溃问题,拒绝承认与旧体制根本对立的新价值。此种思想指导下的改革不准备、也无能力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深层价值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的这种唯物主义指导思想,以制造事实取代选择价值,不承认现行体制的危机是价值的危机,用"让经济发展的事实说话"取代"让人们自由说话"。所以中国的改革是基于"制造事实"的出发点,恪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系统的窠臼,而不以"重塑价值"为出发点。

其实,导致中国改革的深层原因,绝不仅仅是中国当时的经济不发达的现实,而是政权的价值体系所呈现的危机。

当初的正统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再能够给人们提供精神指引,不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官方的主导价值不再具有价值,甚至变成负价值,不能响应来自其它价值的挑战。所以,导致改革的前改革危机,不仅是现实与事实的危机,更是价值的根本危机。

邓小平设计的改革不是指向解决价值危机,而是试图用制造经济发展的现实来掩盖旧体制内在的价值危机。

所以中国的改革无视价值问题,只强调经济发展的现实,不承认价值需求,不承认现体制的价值危机。邓小平为此提出了"不争 论"的主张,认为在改革中不要去争论是非对错,姓社姓资,而是用政绩告诉社会,GDP的数字又有了哪些变化。邓小平告诫全党,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改革的 任务就是通过增加GDP来实现全民奔小康。改革变成了制造事实的简单劳动,变成了追求数字,追求(人均)GDP的增加。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句民谚形象地体现改革无视价值的后果。

改革的假设是︰只要政绩能够让GDP达到了一定水准,让民众饭碗里的构成发生了正面变化,价值问题就自动消解了。"端起碗吃肉"的意思是政府制造的事实很成功,老百姓有肉吃了,端起碗、拿起筷子可以吃到肉了!这个事实已经到位了。

但是,能吃上肉就表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吗?没有。完全没有!吃到了肉,并不能自动消解心中的不满,不能满足心中对价值和信念的渴望。

信念与价值危机

今天随着改革失去动力、速度和方向,随着经济危机的幽灵挥之不去,当经济发展的现实无法遮蔽价值的时候,价值危机就再次浮出水面。

中国的改革已经打开了旧价值的缺口,让人们看到了新价值的端倪。今天发生的种种事例表明,改革所制造的事实,不仅不能解决 中国的全部问题,反而正在加重社会的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仅仅靠GDP的数字,不足以替代人们对价值、对信仰的追求。三十年后的今天,以事实掩盖价值危机 的做法不再行得通了。

改革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功能,就是它瓦解了旧体制的价值基础。经过三十年,在今天的中国,对旧制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没有几个真正的信仰者了。

中国的改革,出乎其发起者的意料,消解了旧体制的价值基础,但是改革自身却没有价值基础,这就是改革自身的问题所在。

改革以制造事实为使命,它自身却没有价值基础,当它制造了事实以后才发现,问题不仅还在,有时候甚至还更加严重。追求"制造事实"的改革,只能加重中国社会的危机。

不承认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仅靠唯物主义就可以绕过旧体制的价值危机从而解决中国问题,这正是中国改革的致命之伤。

无视价值,没有价值基础的实用主义改革及其背后的唯物主义指导思想,已经不能为中国的问题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了,这样的改革只懂国人的碗,不懂国人的心。

只要改革还局限在体制所赖以建立的价值系统之内,这样的改革永远不会懂国人的心。承认价值的重要性,并把价值的选择权还给个人,这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进入专题: 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16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