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公孙龙行年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50 次 更新时间:2008-10-18 15:42

进入专题: 公孙龙  

梁涛 (进入专栏)  

周慎靓王1年 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〇公孙龙约生于此时 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

【文献】《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名家:“《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公孙龙子·迹府》:“公孙龙,六国时(一说“时”衍文)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辩。”

【考辨】公孙龙的年代,胡适据《吕氏春秋》所记公孙龙劝燕昭王偃兵,与赵惠文王论偃兵及《战国策》所记公孙龙劝平原君勿受封之事,考定为生于公元前325~前315年间,卒于公元前250年前后(《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07页)。基本可信。史书记载公孙龙最早的活动,是公孙龙与魏公子牟游于中山,此事最晚当在公元前300年以前(详见“周赧王15年 公元前300年 公孙龙与魏公子牟游于中山”条)。若以此时公孙龙二十岁计算,则他当生于公元前320年。公孙龙之卒当在平原君后,平原君卒于公元前251年,则他卒年可定于公元前250年。《庄子·徐无鬼》:“庄子曰:‘然则儒、墨、 杨、 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耶?”胡适说:“此说和古来说公孙龙年岁的,大不相同。我以为公孙龙决不能和惠施辩论,又不在庄子之前,《庄子》书中所记公孙龙的话都是后人乱造的。”(同上)

孔子的弟子有叫公孙龙的,“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辩者”公孙龙不是一个人。《孟轲荀卿列传》《索隐》称公孙龙为孔子弟子,误。

周赧王15年 齐湣王1年 魏襄王19年 辛酉(公元前300年)

〇公孙龙与魏公子牟游于中山 公孙龙早年曾游于魏国的封国中山,深得中山公子魏侔的欣赏。公孙龙的理论当时不被理解,且不断受到非议,幸有公子侔,公孙龙才得以自由地从事学术活动。

【文献】《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列子·仲尼》:“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乐正子舆之徒笑之。公子侔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满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注:即桓团)等肄之。’公子侔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子舆曰:‘吾笑公孙龙之诒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隧地而尘不扬。”是岂智者之言与?’公子侔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子何疑焉?’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言其尤者。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公子侔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发引千钧,势至等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公子侔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日,更谒子论。’”

【考辨】《列子》所说“中山”,是指魏文侯灭鲜虞族中山国后给少子魏挚的封国,于公元前300年亡于赵。公孙龙游于中山,当在此年之前,故暂列于此。钱穆说:“中山之灭,公子牟年不出三十。至平原君之卒(公元前251年),牟已年愈七十……其贵幸或在平原君后,则公子牟之卒,殆亦后于平原,年寿当近八十也。”推断魏牟生卒于公元前320年和前245年前后(《魏牟考》,《系年》第445页;《诸子生卒年世约数》,《系年》第619页)。公孙龙与魏牟年龄相当,此时应在二十岁左右。

周赧王31年 燕昭王28年 丁丑(公元前284年)

〇公孙龙劝燕昭王罢兵攻齐 燕昭王准备攻打齐国,公孙龙劝其罢兵,昭王满口答应,公孙龙却表示不可相信。因为昭王平日所作所为,都是要准备用兵,不可能因为一句话就轻易罢兵。公孙龙用这种“循实则名”的方法猜透了昭王的真实用心,使昭王无言以对。

【文献】《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应言》:“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昭王曰:‘甚善。寡人愿与客计之。’公孙龙曰:‘窃意大王之弗为也。’王曰:‘何故?’公孙龙曰:‘日者大王欲破齐,诸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大王尽养之;知齐之险阻要塞君臣之际者,大王尽养之;虽知而弗欲破者,大王犹若养之;其卒果破齐以为功。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也,臣是以知大王之弗为也。’王无以应。”《淮南子·道应训》:“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能呼,龙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氾,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来。”

【考辨】据《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国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三晋攻破齐国,“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公孙龙入燕求其罢兵,当与此事有关,故系于本年。

周赧王32年 赵惠文王16年 秦昭王24年 戊寅(公元前283年)

〇公孙龙在赵,出谋答秦王责问 秦国与赵国盟会缔约,答应相互援助。不久,秦国发兵攻打魏国,赵国出兵援救,秦王责备赵国违约。此时公孙龙已来到赵国,向平原君建议说:也可以派使者去责备秦王,说赵国想援救魏国,秦国却攻打魏国,是秦国首先违背了盟约。

【文献】《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淫词》:“空雄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悦,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王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考辨】陈奇猷认为《吕氏春秋》所说“空雄之遇”及“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即《秦本纪》所载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与赵会中阳”及“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两件事(《吕氏春秋校释》第1188页,学林出版社198年版)。其说或可信,今从之。

周赧王35年 赵惠文王19年 辛巳(公元前280年)

〇公孙龙与赵惠文王论“偃兵” 赵惠文王对公孙龙说:我十余年来一直想偃兵,却始终没有成功,难道兵不可以偃吗?公孙龙则认为偃兵必须要出于兼爱天下之心,不能徒有虚名。赵王不真正具有兼爱之心,所以偃兵一直不能成功。

【文献】《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审应》:“赵惠文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事偃兵十余年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子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此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

【考辨】据《史记·赵世家》及《六国年表》,赵惠文王时与齐国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是:赵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燕将乐毅率赵、秦、韩、魏、燕五国攻齐,取灵丘。十五年(公元前284年),赵与韩、魏、秦攻齐,赵取齐昔阳。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占齐国麦丘。公孙龙所说的“东攻齐得城”可能即指此。赵与秦的战争是: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攻赵,拔两城。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攻占赵石城。秦简《编年纪》云:“(秦昭王)二十六年,攻离石。”故此石城即公孙龙所说的“离石”。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大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据此,公孙龙论“偃兵”当在赵惠文王十九年即公元前280年前后,故列于本年。

周赧王50年 赵孝成王1年 丙申(公元前265年)

〇公孙龙与孔穿辩“白马非马” 公孙龙在平原君家会见孔子后代孔穿。孔穿说,请放弃你的白马非马说,我就做你的弟子。公孙龙说,自己成名的就是白马非马说,如果放弃了它,拿什么来教别人呢?

【文献】《公孙龙子·迹府》:“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叶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业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者,悖。且夫欲学于龙者,以智与学为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又见《孔丛子·论势》。《唐宋白孔六贴》卷九引桓谭《新论》:“公孙龙常争论曰:‘白马非马’,人不能屈。”《人物志·才理》:“(公孙龙)一朝而服千人。”

【考辨】《公孙龙子·迹府》说“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可知是公孙龙在赵为平原君门客时事。杨俊光说:“《迹府》成书,决不会迟至公孙龙及门弟子以后,年代当在《吕氏春秋》成书前后,即秦统一六国前夕。”(见《〈公孙龙子〉蠡测》齐鲁书社1986年版,《〈迹府〉考略》章)故其说基本可信。公孙龙于前283年已至赵(见“周赧王32年 赵惠文王16年 公元前283年 公孙龙在赵,出谋答秦王责问”条),于前256年遭邹衍批驳而失势(见“周赧王59年赵孝成王10年 公元前256年 邹衍批驳公孙龙‘白马非马’”条),今取其中数,列于本年。

周赧王58年 齐王建8年 秦昭王50年 赵孝成王9年 甲辰(公元前257年)

〇公孙龙劝平原君不受封地 赵平原君守邯郸抗秦有功,有人为其请封。公孙龙听说,连夜套车晋见平原君,以此前已无功受封为由,劝平原君放弃受封。

【文献】《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章》:“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信陵君发兵至邯郸城下,秦兵罢。虞卿为平原君请益地,谓赵王曰:‘夫不斗一卒,不顿一戟,而解二国患者,平原君之力也。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赵王曰:‘善。’将益土地。公孙龙闻之,见平原君曰:‘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曰:‘谨受令。’乃不受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考辨】据《史记》,秦军于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8年)围邯郸,赵求救于魏,魏信陵君窃符救赵。至今年秦军被击退,受封之事当在本年,故列于此。

周赧王59年 赵孝成王10年 乙巳(公元前256年)

〇邹衍批驳公孙龙“白马非马” 今年邹衍替齐国出使赵国,平原君请其对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发表意见。邹衍于是对公孙龙进行了批驳,认为他“烦文以相假,饰词以相惇”,其后果只能是增加纷争,产生混乱,有害大道,使在座者都拍手称好。公孙龙从此失去影响,而邹衍的名声更加显赫了。

【文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集解》引刘向《别录》:“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见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以问邹子。邹子曰:‘不可。彼天下之辩有五胜三至,而辞正为下。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杼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词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绕纷乱,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也。’”《史记·孟轲荀卿列传》:“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

【考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叙此事于公孙龙劝平原君勿受封之后(详见上条),当在事后不久,今暂列于其下一年。

秦孝文王1年 燕王喜5年 辛亥(公元前250年)

〇公孙龙约卒于此时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做过平原君门客。反对兼并战争,曾说服燕昭王息兵,批评赵国攻齐,而为赵国反对秦国攻魏辩解。为人善辩,能“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庄子·秋水》),而“不能服人之心”(《庄子·天下》)。在“坚白同异”的辩论中,与惠施一派对立,属“离坚白”派。有“离坚白”、“白马非马”等论题。认为石头的坚硬、白色两种属性可以离开石头独立存在,白马和马属不同范畴,不应把特殊和一般等同起来。强调概念的差别性,忽视概念反映事物的具体的同一性。著作有《公孙龙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守白论》(即《公孙龙子》)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公孙龙子》三卷。宋时仅存六篇,流传至今。《迹府》篇系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的传记。其余《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五篇约一千九百字,保存了“白马非马”、“离坚白”等名辨论题和观点。《旧唐书·经籍志》载有贾大隐、陈嗣古注各一卷,已佚。今存注本有宋谢希深《公孙龙子注》、近人王启湘《公孙龙子校铨》、王绾《公孙龙子悬解》、陈柱《公孙龙子集解》、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等。

【文献】《庄子·天下》:“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公孙龙子·疾府》:“公孙龙,六国时(一说“时”衍文)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法言·吾子》:“公孙龙诡辞数万。”

【考辨】从胡适说,列于本年。

2003年7月22日

进入 梁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公孙龙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146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