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汶川,你是不幸的,你为中华承受了8级的强震!汶川,你是悲壮的,你为中华吸聚了全世界的目光!汶川,你是坚强的,你为中华形成一种精神,抗震救灾的精神!
我注意到了,在山崩地裂过后,当地民众没有等待和依赖,而是首先奋起抗争自救;子弟兵在交通完全阻断之际不是左右彷徨,而是冒着九死一生强行突入震中地带;中央首脑旋即召开会议,发动一切社会力量展开施救;政府总理在最短时间,赶赴一线布置抢险。我注意到了,在汶川地震灾区,在北川、青川,在绵阳、绵竹,在都江堰、映秀镇,在所有的救灾现场,从施救者到被施救者,从高层到草根,从海内到海外,涌动着共同的意愿:一定不放弃任何希望,一定不屈服于任何严酷,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打通道路,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我注意到了,地震震动了汶川,也震动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地震使汶川成为抗震的战场,更使全国各地成为抗震的战场。汶川为救难奔忙,全中国何尝不在为救难奔忙!各路抗震人马,各种救援物资,各项慰问捐款,不分南北东西,不分天上地面,不分黑夜白昼,不约而同地、源源不断地向着一个地方——汶川灾区汇流。汶川凝集着中国的意志,汶川展现神州的刚强。
这就是抗震救灾的精神,就是一旦认定目标、明确任务后,心急如焚、风风火火、时不我待、争分夺秒的精神;就是义无反顾、全力以赴,不甘屈服、期待奇迹的精神;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达目的、誓不收兵的精神。
汶川抗震救灾精神,是在特殊时刻和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地震是一时的,抗震救灾也终究会过去,但是,这样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宝贵的,她不会、也不应该随着这种“特殊境遇”的结束而结束。汶川精神,是面对困境厄势的大义凛然,是置之死地而复生的壮烈情怀。汶川精神既然生成了,就要让她延续,让她沸腾,让她进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工作信念。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如抗震救灾那样,目标已经完全明确、任务更为突出紧迫。然而,对于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我们似乎少了一些坚决、多了一分悠闲;我们显得优柔寡断、耽于进退失据。在大好时机下,我们不愿进击;陷于利益纠缠时,情愿一筹莫展。我们所缺的不正是汶川抗震救灾精神的那种果断决绝!
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力度,切实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监督,这些理念犹似抗震救灾那样,早已成为共识,成为党的大政方针。但是,尽管我们言辞上说的十分恳切,行动起来则蹒跚迟缓,大家都满足于说的多而做的少的状况。民主是具体的,民主需要转动起来,政治体制改革是重要的环节,对于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起着关键的带动作用。如果我们欲行还止,甚至进一步又退两步,那就会延宕我们的改革进程。眼下,我们所缺的不正是汶川精神的那种雷厉风行、说到做到的气概!
感谢汶川精神!汶川精神使我们警醒,发觉了我们的不足。汶川精神正启示着我们,更好地端正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更好地推进各项迫在眉睫的改革。从日常的工作勤勉做起,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及时而不拖延,自信而不自吹,实效而不虚饰,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的事件,不光是自然的地震,更防范可能的经济、政治、文化或社会的“地震”。
原载《人民论坛》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