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宁:地震的启示

——从维护江山到维护生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81 次 更新时间:2008-06-01 23:34

进入专题: 汶川地震  

六几年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灾情严重,举世震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表现出了对生命的高度关爱,对人性的高度认同。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国家和民间、终于达成了初步的一致。这是30年的变革与转型的初步成果。

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社会与观念变革,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越来越重视,对生命至上共识度也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的转型就是要破除原有的国家本位这种观念,以往舆论着力宣传的是保护国家财产的英雄。

以前大家强调更多的是牺牲个人而保护国家财产,这次抗震救灾行动很显然把个人的生命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 了。而这次震灾中,不论是官方媒体,还是民间的声音,关注点则毫无例外地集中在如何挽救人的生命上。执政者不再鼓励个人为国家财产做出牺牲,这本身也是一 个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那么,在以后的政府行为上,如果都能以有利于保护人的生命价值、尊严为出发点,那么很多社会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得到化解。

保护人的尊严

长期以来,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在朝野之间缺乏共识。对国家财产的重视高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对给予抢救国家财产的英雄的荣誉高于抢救民众生命的英雄。因此,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保护国家财产的救财英雄,他们为国家的一根木头、一匹马、几只羊献出自己的生命。

上述问题也同样存在于现行的宪法之中。从条文上看,宪法一方面没有关于公民生命权的任何规定,另一方面把国 家财产抬高到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绝对凌驾于对公民财产的保护之上。(宪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不仅如此,现行的宪法乃至许多法律和政治教科书都把国家 看成是维护政权的暴力专政机器,而不是保护人的生命、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的工具。

换句话说,在性质上,这是一个政权维护型国家,而不是生命保护型国家。

国人常说"人命关天"。这意味着,江山并不关天,国家财产并不关天,只有人命才关天。在万事万物中人的生命 是第一位的。每个个人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都是一个有目的的存在,都带着一个独特的理由来到这个世界上。因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在人类的历史中 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与人之间从来没有重复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不可替代的存在。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

我们要认识到,所有的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同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人的生命价值不能根据外在的社会属性来衡量,不能根据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来衡量,不能根据在社会上的地位的高低、财富多少、学问大小来衡量。

人就是人,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都是一样的。这次抗震救灾有一个崭新特点,这就是抢救生命的英雄越来越多,而 保护国家财产的救财英雄越来越少了。一条条类似"牺牲生命、保全财产"等硬性政治要求也渐渐淡出。执政者和官方媒体开始把挽救生命看作是最重要、最紧迫的 任务。这一重大变化非常值得肯定。

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考察,要求我们审视以往的一些固有观念,例如,还应否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非紧急状态下,公民的合法利益应否具有同等的地位?也许有些说法已值得商榷。

生命高于一切

再如,"人民的生命财产"这个说法需要修正,抗震救灾中,我们抢救的绝不仅仅是人民的生命,是所有人的生命,包括外国人的生命,甚至是囚犯的生命。不能只是说人民的生命重要,也不能只说公民的生命重要,而应该说人的生命重要,是最宝贵的。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是看该社会中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性程度,生命权得到保护的程度,人的尊重得到尊 重的程度。因此,值得再次重申的是,在文明的价值序列中,生命的价值才居于顶端,其他一切都居其次。不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甚至不是公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而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要将人的生命作为最高价值,来重塑中国的制度体系,重塑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重塑中国的意识形态,重塑中国公民文化和社会文化,使中国实现从国家本位型到个人本位这样一个深刻的性质转变。这是现代文明世界的价值观,是迈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尺,更是文明社会的底线共识。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或者说人命关天,是文明的合乎人性的执政理念的出发点,也是中国迈入现代文明社会的新起点!

    进入专题: 汶川地震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02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