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增进同共建国家友谊、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新时代新征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成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一、新时代丝路精神的基本内涵
千百年来,丝路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见证着东西方互通有无、相遇相知的历史。新时代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与文化根基。同时,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赋予丝路精神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赓续“和平合作”的优良传统。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使用的不是战马与长矛,而是驼队与善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远洋航海”,依靠的不是坚船与利炮,而是宝船与友谊。一代代“丝路人”筚路蓝缕、扬帆远航,赓续着和平合作的优良传统,架构起东西方和平的桥梁、合作的纽带。作为新时代丝路精神的核心精髓,“和平合作”倡导以对话协商替代冲突对抗,强调珍视和平环境、共创合作良机,增进各方信任、弥合各方分歧,从而将政治关系、地缘毗邻、经济互补优势转变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共同发展的优势。正是因为坚持和平合作,我们笃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努力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
彰显“开放包容”的胸怀气度。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黄河与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文明在开放中得以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得以共存。作为丝路精神的显著特征,“开放包容”倡导具备世界眼光与战略思维,拥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与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尊重、承认、接纳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价值、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生活习俗等差异,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正是因为坚持开放包容,我们谨记“‘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积极推进同各国、各地区发展战略和互联互通规划对接,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努力建设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
绽放“互学互鉴”的睿智光芒。古丝绸之路是一条经贸往来、通商易货之路,更是一条文明融合交流、互学互鉴之路。每种文明都具备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都绽放着人类精神瑰宝的睿智光芒。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及四大发明等远播海外。同时,外国的天文、历法、医药及宗教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作为新时代丝路精神的集中体现,“互学互鉴”倡导尊重人类文明多元化、发展道路多样化、发展水平差异化,摒弃偏见、打破隔阂,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取长补短、融合共存,通过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正是因为坚持互学互鉴,我们倡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共享包容超越文明隔阂、和谐平等超越文明冲突、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汇聚“互利共赢”的普遍共识。古丝绸之路的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沿线人民共享商品、资源、成果等。独行快,众行远。这是一条互联互通、开放合作之路,更是一条互惠互利、共享共赢之路。作为新时代丝路精神的宗旨目标,“互利共赢”倡导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发展水平的“丝路人”优势互补、互惠合作,摒弃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兼顾各方诉求与关切、共同创造机会与条件,共同应对威胁与挑战、共同谋划利益与福祉。正是因为坚持互利共赢,我们秉持“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启动了大批务实合作、造福民众的项目,构建起全方位、复合型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开创了共同发展的新前景。
二、深刻领悟新时代丝路精神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丝路精神凝结于历史、启迪在当下、着眼于未来,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新时代丝路精神的价值意蕴,不断巩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共识和精神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丝路精神汲取着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智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具备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基础。其中,“和平合作”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憧憬,“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以和为贵”、“讲信修睦”的格局。“开放包容”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胸怀,“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理念,“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质。“互学互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共生”、“和实生物”的智慧,“和而不同”、“取长补短”的信念,“交相互利”、“交通成和”的追求。“互利共赢”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施众利”、“义以为上”的品格,“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责任,“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担当。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指引。丝路精神承载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政治互尊互信、经济合作共赢、文化文明互鉴的辉煌实践,升华为共建国家共有的智慧结晶、价值追求与精神财富。伴随着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走深走实,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丝路精神也不断传播传承、发扬光大。丝路精神科学指引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特别是民心相通夯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民意基础与社会根基,助力共建国家消除文化壁垒与文化隔阂,增进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如果说基础设施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硬联通”,规则标准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软联通”,那么民心相通则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心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在于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旨在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需要我们用世界眼光共同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用全球视野科学回答世界之问。如果说共建“一带一路”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那么厚植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丝路精神,则为构建休戚与共、权责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动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延续代代相传的和平薪火,激发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映射熠熠生辉的文明光芒,这与新时代丝路精神的价值意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共建“一带一路”各国人民在丝路精神的引领下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要坚定“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战略自信,保持“ 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三、新时代丝路精神的弘扬路径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新时代丝路精神,不断提升这一精神的国际传播效能,不断凝聚更多共识,让各国人民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弘扬丝路精神要倡导对话与和平。“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和平是前提,是基础。弘扬丝路精神,就要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与国际公平正义,反对践踏国际规则与破坏国际秩序的行为;主张平等相待与相互尊重,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主张和平共处与协商解决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张相互合作与彼此成就,反对冷战思维与集团对抗。动辄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无益于解决国际争端与分歧。我们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与分歧,积极沟通政策、协同解决问题,增信释疑、凝聚共识,致力于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努力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通过提升政治互信,促进经济互补,加强文化互动,推动共建国家成为相互信任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兼收并蓄的好知音。
弘扬丝路精神要尊重道路选择。各国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发展道路、所处环境各具特色。正是这种差别与特色形成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弘扬丝路精神,就要尊重各国的差别与特色,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倡导求同存异、和谐共生。共建“一带一路”虽然是中国首倡的,但“一带一路”建设不只是中国的事情。我们一贯坚持同共建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摒弃封闭性排他性的思维模式,反对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山头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我们要从不同文明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致力于将世界多样性转变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
弘扬丝路精神要促进文明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成为引领世界文明互鉴的思想旗帜。古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史告诉我们,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而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同时,文明又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而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弘扬丝路精神,就要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多样性,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既要树立文化自信,积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又要祛除文化自负,坚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反对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只有“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尊重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不同认识,相互学习、彼此借鉴,通过“美人之美”以求“美美与共”,才能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弘扬丝路精神要坚持合作共赢。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仅是合作共赢的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积极践行者。弘扬丝路精神,就要增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与零和博弈思维、秉承大家庭与合作共赢理念,摒弃意识形态的争论、跨越文明冲突的陷阱,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各国的发展,同舟共济、权责共担,休戚与共、命运与共。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主张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机遇,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更多信心与力量。我们将与共建国家携手前行,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指导原则,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指引,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