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羽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85 次 更新时间:2025-01-05 23:59

进入专题: 光明日报  

任羽中  

 

光明日报与新中国“同龄”,75年来,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新闻史上形成了独特、不可替代的地位。她始终面向知识分子办报,邀请知识分子参与办报,始终关心和重视教师、学者、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群体,被称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北大人,我对光明日报有着特殊且深厚的感情。在我看来,这份报纸与北大有着深厚的渊源。每年都会有一批怀揣新闻理想、具备专业素养的北大毕业生加入报社,成为光荣的“光明人”。光明日报创办过很多卓有声誉的专刊、副刊,其中也多有北大师生的参与。比如,1949年7月,曾任教于北大的经济学家沈志远主持创办了《经济周刊》;1953年4月,《史学》专刊创刊,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范文澜、翦伯赞先后担任编委会主任,邓广铭任执行编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邓广铭每周都要从燕园出发,到石驸马大街的报社碰头、看稿,再后来,《史学》专刊的碰头地点直接搬到了北大。此外,光明日报社所属刊物的编委会里,也有费孝通、雷洁琼等不少北大学者。编辑是报刊最核心的工作,光明日报请第一流的知识分子当主编,这不仅是胸襟开放、任人唯贤,更确立了办报的灵魂。

1972年,《光明日报》刊发了北京大学教授周培源先生的《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这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文中总结了大量与自然科学发展相关的历史事实,论述了自然科学和生产实践、理科教育与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提出综合大学应重视基本理论研究的建议。时隔50多年,其中许多观点至今仍然是鲜活有力的,例如“理科要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但我们不能把理论联系实际仅仅理解为满足当前的需要”,“综合大学集中一大批科学技术人员,而且有源源不断地进校学习的新生力量……近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推动,为此更便于集中有关各方面的力量对某些项目打歼灭战。”举这篇文章为例,足以说明光明日报对中国的学术与教育影响之大。

在北大,说起师德楷模,大家总是会想起孟二冬老师。2005年年底,光明日报的记者往返北京新疆两地,写出了“走近孟二冬教授”系列报道。20年过去了,北大党委宣传部始终把这组关于孟二冬老师的报道作为范文来学习,因为这些文字“像冬日的阳光一样朴素温暖”。孟老师的学生们说,任何时候想起老师,就会再重读这些文章,就仍然觉得孟老师还在北大、石河子大学的课堂上讲唐代文学。这组报道的社会反响很大,孟二冬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知道,他崇高的师德影响了很多年轻人。

十分荣幸的是,我也曾是光明日报社的“一分子”。2002年至2003年,我曾在光明日报社旗下的中华读书报实习,每周都到虎坊桥的报社大院里开会、写稿,得到了“光明人”的关怀、指导,还和同期的实习生结下了深厚友谊,这缘分终生难忘。

(作者:任羽中,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进入专题: 光明日报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史话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846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