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应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要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根本目标、根本导向,以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实现路径,提升高等教育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作用,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运用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谋划、一体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锻造党的领导坚强阵地,牢牢守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田,把党的领导扎实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高校党的各方面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升高校干部队伍履职尽责能力、推动发展能力、服务师生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不断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全面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坚持把党支部设在教学科研一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紧盯高校重点领域、重点问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加强党对高校深化改革的全面领导,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围绕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以深化改革发展为动力,塑造高校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加强党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协同协调各方面力量,抓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抓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输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一流人才。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适应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优秀人才的需要,顺应新时代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推动人才培养理念变革、教育方式方法变革、培养体制机制变革。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高校必须回答好这个根本问题和核心课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水平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程,理直气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育人能力。结合高校工作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以高等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积极营造拓展高校文化育人空间和阵地,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谋划建设一批卓有成效的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推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牢牢抓住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这个根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拓展红色资源育人空间和阵地,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牢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服务人民。创新方式方法改进高校体育工作,大力培养体育精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全面加强高校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塑造学生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发挥党团组织和朋辈作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强化对知识的现实运用、对创新的切身感知。高校是意识形态前沿阵地,要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着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网络舆论引导治理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导向
高校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抓住这个根本导向推进深化改革发展。高校作为科技人才集聚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地,肩负着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使命重任,是提升国家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引擎。聚焦需求构建可持续提升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全面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突出拔尖人才培养使命,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超常谋划、超常布局、超常培养,强化培养模式顶层设计,推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高校科研创新是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一体推进的战略谋划中深化高校科研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把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从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坚持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开展重大科学计划,增强基础学科原始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源头活水。坚持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推动高校组建科研大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有组织开展高水平科研创新,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精神,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更多新的突破,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特别是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高校要聚焦需求、明确目标,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协同合作,结合高水平人才培养探索协同合作新路径,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打造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精准有效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医教协同,把科技创新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与医学人才培养协作推进,打通堵点、搭建平台、畅通机制、激发活力,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医疗服务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现路径
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以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路径,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核心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在“一体推进、良性循环”中找准问题、找对方向、找好路径,定向发力、系统发力、形成合力。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突出实际贡献和质量导向,完善学科评价标准和评估机制。系统谋划加大一流学科、优势学科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抓住主要问题、关键环节,采取重点突破、定向突破方式,推动一批学科率先迈进世界顶尖水平,带动一批学科办出特色、勇攀高峰。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卓越教学与科研创新的关系、教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快建设与教育强国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没有高水平教师,很难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坚持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激发高校教师的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向高端提升、向一流迈进。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工程,答好新时代如何抓实师德师风建设这个必答题,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变,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实现从一流到卓越的转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系统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治理、学术治理和服务保障支撑能力建设重塑新形态,促进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构建机构精简、运行规范、管理科学、融通高效的现代高校治理体系。深入推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构建全球高水平大学伙伴网络,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和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助力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
(作者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