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梅:加快推动城乡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15 次 更新时间:2024-11-29 06:56

进入专题: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郭冬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加快推动城乡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和需求反馈,城乡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的辐射范围、丰富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强化产业创新的协同效应。

有助于促进技术扩散,推动一二三产业良性循环。技术扩散是乡村地区吸收城市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城乡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的转化。城市中先进技术向农村的传播和转移,不仅可以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有利于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集中到现代化农业体系中,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有助于借助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科技创新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市场规模对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具有正向激励作用。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一优势的发挥依赖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推动城乡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畅通城乡大循环,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超大规模市场,提升科技创新形成和转化的效率。畅通城乡科技要素流动,能够丰富创新的应用场景,扩大新技术的应用市场规模和产业化空间,为技术创新提供需求反馈,从需求侧拉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有助于促进城乡间产业协同,形成优势互补的分工格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城镇和乡村在产业发展中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城镇在集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等方面更具优势,这为城乡间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提供了基础。发挥城乡比较优势,实现分工合作,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关键。城乡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利于畅通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技术差距对企业选址的制约,使得产业能在更大范围内依据比较优势优化布局,构建起相互协同的城乡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产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但在创新要素流动、产业体系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仍然存在堵点。

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但创新要素流动仍不够畅通。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落户限制逐步取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有序推进,产业资金双向流动的障碍进一步降低,要素配置不断优化。但城乡间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仍面临一定阻力。人才要素方面,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落后于城市,降低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得乡村承接城市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本储备不足。技术要素方面,农村技术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减缓了城市技术创新向农村的扩散。数据要素方面,城乡间在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数据资源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限制了数据要素的积累、流动和效能发挥。

城乡生产力空间布局日益优化,但产业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县城是连接城镇和乡村的重要载体,县域产业发展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强化县域生产力布局,县域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初步构建起功能互补、互利互惠的城乡产业体系,但城乡产业的协同效应仍然不足,主要体现为城市集聚效应的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县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加快,但跨城乡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环境日益完善,重大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也要看到,城乡间创新成果转化的成效和积极性仍有所不足,其原因,主要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村配套产业不健全,削弱了创新成果转化的成效。

打通创新要素市场、城乡产业分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堵点,是推动城乡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

一是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促进高质量城乡融合。人才要素方面,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优化乡村创业环境,鼓励支持引导人才返乡入乡,为科技创新成果在农村转化落地提供人力资本支持。技术要素方面,畅通城乡技术市场,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加强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数据要素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优势,赋能农业生产、销售和产业链延伸,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与农村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二是发挥城镇集聚效应,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中心的天然优势,依靠集聚经济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推动地区非农产业在城市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同时,农村根据比较优势布局相关产业,与城市产业集群构成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在为城市产业集群提供支撑作用的同时,吸收城市产业集群溢出的创新技术。城乡之间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推动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转化向农村下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扩大创新成果转化的应用市场。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产业配套建设,为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乡村承接城市技术扩散和产业转移能力创造条件。

(作者:郭冬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进入专题: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06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