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云、朱莹: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30 次 更新时间:2024-12-17 22:51

进入专题: 二十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史   现代化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龚云   朱莹  

 

[摘要]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在深刻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改革开放史来看,这次全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现代化史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实现 21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改革开放史;现代化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一些重要节点因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成为里程碑。2024 年 7 月 15—18 日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总部署,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改革开放史来看,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从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决策到 2024 年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 46 个年头,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 10 次三中全会。历次三中全会都是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对引领中国发展发挥了举旗定向与谋篇布局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其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二十届三中全会这三次会议均是改革开放史上重要的历史节点,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1978 年 12 月 18—22 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由这次会议揭开了序幕。

事实上,这次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邓小平称之为改革“重新发动”。早在 1975 年改革已经试验过一段时间。那时的改革名为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向开放。基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发达国家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复出后的邓小平强调:“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从 1978 年开始,中国政府派出大量高层代表团出国考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各条战线均处在恢复、整顿、发展过程中。对此, 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从那时起,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闯,闯出了一条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改革之路,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改革深入到政治、科技、教育体制等领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如 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改革由此走向深入。1993 年 11 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江泽民对此给予高度肯定:“这是我们在九十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可以预计,这次全会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2003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这三个纲领性文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许多创新突破之处,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越来越清晰,既确保了中国改革的正确方向,又为下一步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此,2013 年 11 月 9—12 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改革。中共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中国的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这次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全面”和“深化”是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改革的系统整体设计和系统整体推进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 15 个领域的改革为主要内容,涉及 60 个方面、336 项具体措施,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推进的方式则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历次三中全会都是聚焦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改革,2013 年 12 月,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则是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在进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2024 年 7 月15—18 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通过的《决定》,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紧紧地抓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对下一阶段改革纵深推进做了新的部署。《决定》共提出 300 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把“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突出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清晰描绘了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到 21 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远景展望。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改革的决心和使命在不断增强,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又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回顾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接续推进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的历程,可以清晰看到,党在改革方向立场上始终坚定,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党在改革主题上一脉相承,虽然每次三中全会的主题不一样,但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改革的主题都是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谋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出发,建构起前后衔接的改革主题。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进行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做准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接续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做准备;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前一阶段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接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强国新征程奋斗。这三次重要全会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凸显了改革主题的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在改革目标上一以贯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随着改革的难度不断增大, 改革的领域不断拓展,改革的举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也不断增强。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工作时指出:“我们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

从现代化史来看,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进一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会议,在中国式现代化史上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最鲜明的主题,也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长期的实践探索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从国内情况看,中国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都是非常成功的。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表明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在新时代新征程,要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近代旧式现代化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追求。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西方现代化不同。它没有像英法等国那样经历一个独立的“产业革命”,而是从洋务运动开始被动开启进程。近代中国曾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提出向西方学习,最终都失败了,原因究竟是什么?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打开了人们思想解放的闸门,国民意识被唤醒。随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传入中国,中国也涌现出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从历史的联系来看,五四运动对 20 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探索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学习模仿变为学习借鉴,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人民有了正确的指引。俄国现代化的实践让中国人民看到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可能。然而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曾在现代化探索道路上遭受挫折。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以苏为师,照搬苏联经验,但党和国家很快就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真正走上独立探索现代化的道路。

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完善。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前提。毛泽东在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也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向现代化发展成为可能。要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少不了现代化“机器”——工业的支撑,而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在 1953 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周恩来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随后在中共八大上,周恩来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1959 年 12 月至 1960 年 2 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的完整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及内容。1964 年 12 月, 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此后,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上,有成就,也有失误;有建树,也有挫折。

1978 年 12 月,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十分注重现代化建设,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道路。依据中国国情,他提出从解决人民的温饱,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部署,中国的现代化走上了康庄大道,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正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经过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继此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改革的目标层层递进,党和政府希望通过改革探索社会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在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再次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彰显制度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动力和活力;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现代化 = 西方化”迷思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 = 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实现现代化也因此成为各国普遍的追求。从发生学的角度讲,现代化以巨大的经济财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从而使现代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欧美一些国家通过现代化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进而成为各国争相模仿的对象,这符合社会的发展逻辑。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为特点的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载体,于是便衍生出“现代化 = 西方化”的错误认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扩展至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将目标锁定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依附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分工体系中。显然,西方现代化模式在创造现代化文明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现代性危机,如社会的分化、自然的异化、人的物化等。从理论逻辑上来讲,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现代化模式没有唯一。从实践逻辑上来讲,西方现代化模式以侵略、干涉、打击、排斥别国而取得现代化成就,强行推销自己的制度模式和价值观念。实践证明,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模式,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从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又包含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构建了资本—国家—人民三元主体协调的动力机制,超越了西方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4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表明,发展中国家可以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现代化新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按照清晰的现代化路线,到 21 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本身在世界上就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不仅对中国有益,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参考。2013—2021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6%,高于同期世界 2.6% 和发展中经济体 3.7% 的平均增长水平。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新篇章,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方案,也可以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助力。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实现 21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回顾社会主义五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可以明确看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就面临着如何改革的问题,对此,恩格斯曾自称是“不断发展论者”,并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若想实现长足发展,必须要根据客观规律进行改革,就是要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社会变革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和认识规律。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做了一般原则的预测,他们并没有经历具体的实践,也没有面临社会主义内在的矛盾及问题。因此,一切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事实和过程中去把握未来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理论走向实践。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由此形成,同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苏联开始对这种体制进行了改革,而后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严重挫折,这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中国共产党以苏为鉴,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发生深刻变革变化。40 多年的改革实践,不仅从理论上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的一些僵化认识,而且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依然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对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回答,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设想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绝非易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都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呈现,因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任务便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目标,追求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取得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既为那些希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中国提出在 21 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国际力量对比将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 300 多项改革举措,聚焦破解各个领域体制机制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也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改革样板。西班牙共产党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高度评价这次全会,认为中国共产党推出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解决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一份来自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案”,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已经用丰富的实践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是一种能够创造财富且实现社会正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本次全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又往前迈进了一步,也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取得了积极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历史终将证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作者简介]龚云,历史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朱莹(通讯作者),法学博士,讲师,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6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进入专题: 二十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史   现代化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80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