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7 次 更新时间:2024-12-03 21:11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顾海良 (进入专栏)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系统集成上的创新性探索,升华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升华了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新境界。这一系统集成经历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战略锚定到战略擘画的跃升,再到“理论体系”初步构建的过程。《决定》从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部署和方略布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集成作出多方面探索,系统集成也在其中升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境界和思想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从国情特色和时代背景、核心范畴和理论原理、逻辑延续和演进过程、方法论要义上,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进行创造性构建,对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形态和类型作出创新性探索。

关键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起草中重点把握“强化系统集成”的原则,并强调这一“系统集成”是以“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为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中,提出了“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和原则。从“系统集成”到“系统观念”,成为深刻理解《决定》精神实质的方法论挈要,也成为深刻理解《决定》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系统集成上理论创新的关键,升华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集成也在学术和学理上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升华了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新境界。

一、中国式现代化从战略锚定到战略擘画的跃升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地位作出重要论述。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演进历程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一砥砺奋进、艰辛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锚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于“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作出五个方面的概述。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跃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问题作出全面论述,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战略锚定上升为战略擘画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和内涵作出重要论述:一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特征方面,提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具有重大历史的和世界的意义;强调这一过程“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的鲜明特征;凸显这一过程必须走自己的路,“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二是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特征方面,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凸显这一过程必须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宗旨,以及必须始终“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基本立场。三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特征方面,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凸显这一过程必须坚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信念和路向。四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特征方面,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凸显“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是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特征方面,明确“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并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和内涵的重要论述,凸显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砥砺奋进、坚持系统观念、传承中华文化、保持历史耐心、维护世界和平、遵循发展规律等一系列理论信念和思想智慧。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作出重要论述。围绕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总体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八个方面作出整体规划和方略布局。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作出论述,提出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一是在思想政治上,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二是在道路选择上,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在发展目标上,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在发展方法上,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五是在政治品格上,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统筹发展和安全,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文化特征。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在“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内涵、深刻思想、深邃战略和深远意境作出系统阐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体系”上的创新性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探索,首先体现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所作的系统的和全面的论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为主线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从“根本社会条件”的创造,到“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的奠定,再到“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确立,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顽强斗争得来的。砥砺前行、踔厉奋进,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充分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探索,也集中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多方面探索上:一是在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二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三是在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在与时偕行、锐意创新中不断发展,“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四是从发展战略的部署和实施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底气。因此,“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探索,还集中于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法论作出的“六观”和六个“重大关系”的论述上。其中,“六观”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哲理上的基本规定。一是世界观,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立足中国国情、拓展世界眼光、把握时代变迁的哲理,从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高度,为解决中国的、为探索世界的现代化问题作出贡献。二是价值观,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让人民获得解放这一根本价值追求和信念,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三是历史观,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历史主体、把握历史主题、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历史耐心,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四是文明观,坚持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五是民主观,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民主是民生的政治保证,民生是民主的重要体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六是生态观,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六观”深刻地落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和本质特征之中,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学理上和哲理上的基本规定。其中,世界观落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理论和理念之中;价值观在“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得到贯彻,在坚持“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目标中得到落实;历史观呈现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耐心的理论与实践充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文明观体现于“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之中;民主观凸显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中;生态观体现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之中,“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有着深刻联系,要在“六观”和“六个坚持”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刻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和哲理。

此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把坚持系统观念落实于系统集成过程之中,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和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六个“重大关系”。

三、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决定》作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战略性判断。要把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需要从系统集成的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这一系统集成是从根本依据上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六个必然要求”的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确立起来的;它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踔厉奋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在系统集成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决定》中的“六个必然要求”是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必然性的深刻把握,同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的内在依据和根本要求。具体来看,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成为这一系统集成必然的发展路向和根本规定;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成为这一系统集成必然的主导意向和重要根据;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成为这一系统集成必然的基本立场和价值遵循;四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成为这一系统集成必然的战略要领和根本保障;五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成为这一系统集成达成天下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必然的时代要求和历史担当;六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成为这一系统集成必然的本质特征和政治保证。

其次,这一系统集成是贯彻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遵循。《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阐释,是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再次宣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一指导思想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发展和整体布局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系统的制度和体制保障的重要指南。

再次,这一系统集成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厘定的“七个聚焦”目标的必然趋势和内在动力。“七个聚焦”是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部内涵的整体的、系统的目标,具有显著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具体来看,一是在经济建设上,“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在政治建设上,“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三是在文化建设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四是在社会建设上,“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五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是在国家安全建设上,“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七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上,“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七个聚焦”都要求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上强化系统集成,突出的就是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相互配合、协同高效。这“七个聚焦”是对“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新的阐释。

最后,这一系统集成是在重要原则上对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学理和哲理上的方法旨向和必然遵循。具体来看,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由此确定了系统集成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明晰了坚持系统集成根本的价值遵循;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由此彰显了坚持系统集成必须具备的理论品格;四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由此指明了坚持系统集成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由此确定了系统集成遵循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根本理念;六是“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总之,《决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进行了新的阐释:一是深刻阐明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缘由,揭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系统集成的根本道理;二是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揭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的根本指南;三是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揭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的奋斗目标;四是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揭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的根本方法。《决定》的新阐释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锚定、战略部署和理论体系上的发展,是从系统集成上升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境界和思想智慧。

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的战略部署和方略布局

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集成与《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改革的战略部署和方略布局同步前行。要把《决定》提出的这些战略和方略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各方面制度、体制和机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主导和主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集成。在《决定》中,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突出体现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从系统集成的结构上,这些战略部署和方略布局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第一,坚持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对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方略布局,《决定》作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谋划,形成系统集成上的新取向: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系统集成中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二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系统集成上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系统集成中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四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在系统集成中要“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五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系统集成中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六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在系统集成中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这六个方面的具体谋划以系统集成为主要方法和重要原则,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方略布局作出一系列创新性谋划:一是突出系统集成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地位和枢纽作用;二是牢牢把握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落实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的问题导向,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三是在具体内容上凸显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改革上的系统合成;四是在系统集成作用过程中凸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谋划、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第二,对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政治建设(分为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两部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部署和方略布局:一是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系统集成中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强调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二是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系统集成中要“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全面的协调关系;三是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系统集成中要“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两个文明“相协调”的根本要义;四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在系统集成中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国之大者”;五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系统集成中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的协调性与互动性。

第三,对于国家安全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部署与方略布局:一是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在系统集成中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整体性特征;二是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集成中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入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和有力保障。

第四,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和方略布局。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系统集成中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这些战略部署和方略布局,一方面是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和主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以推进各个方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为圭臬的;另一方面又在各个方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中,达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集成,以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为总体目标。

五、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性构建

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系统集成内涵作出的阐释,凸显其中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的特征。系统集成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展现和落实,不仅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境界,而且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渐进探索中,提炼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学术和学理意蕴。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锚定到党的二十大的战略擘画,到“理论体系”的提出,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统集成的探索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学术特征和学理规范。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及其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过程,是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现实背景。从战略锚定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到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战略目标和重大原则的确立,到“理论体系”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基本观念和主要关系的探索,再到《决定》在战略部署和方略布局上的统筹规划,都同新时代“两个一百年”交汇时刻的国情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也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转变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关系。这里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的“问题导向”的方法,即凸显“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的方法。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归根到底”就是以“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为基础和前提的,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规定性。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是以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范畴建构为根据、为标识的。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突出的是以“术语的革命”意义上核心范畴的建构为过程特征的。“术语的革命”是恩格斯在为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英文译本所撰写的“序言”中提出的。恩格斯在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贡献的评价时提到:“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核心范畴、中心概念和基本原理都属于知识体系中的“术语的革命”,也都是知识体系自主性的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作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以“术语的革命”为标识的:一方面,从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独特的范畴、概念切入,形成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新质生产力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体制上的“术语的革命”的标识;另一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本身的根本特征、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总体目标、重大原则、历史逻辑、理论体系、战略部署、方略布局及方法论等的“术语的革命”为标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因此,要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内在逻辑延续的演进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理解和把握自主知识体系中术语、范畴和主要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任务,到党的二十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的界定,以及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确定,这一过程勾画了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主导与主线,也勾画了系统集成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学术性和学理性的范式特征。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的基本形态在自主知识体系上达到政治性和思想性同学术性和学理性的内在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伊始,就渗透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集成对“中国方案”的这幅“图景”,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上成功作出了初步描绘。同时,在知识体系建构上,要关注自主的和依附的知识体系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在对“后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中,国际学术界对“去殖民化进程”作出反思,提出了“西方对‘东方’的研究其实只是支配东方的一种方法”的观点,并对其中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依附性”知识体系传播现象作出抨击。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自主性则要求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圭臬、学术话语和学术方法上,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基础和知识体系的汇聚与集成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注重方法论的探索,形成了系统集成中的独特方法论。党的二十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的“六个必须坚持”的阐释,就包含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方法论的探索。2023年2月,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阐释中,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身的方法论探索,作出了涵盖“六观”和“六个关系”的方法论探索。《决定》提出的“六个坚持”的重要原则,更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法论的阐释,其中包含着对系统集成方法的专门探索。

第六,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体现了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内在逻辑的探索,也体现了对知识体系形态和类型的新探索。知识并不直接具有学科或者学理上的体系性,知识向知识体系汇聚是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作用的结果。按照问题导向,知识成为知识体系由两种基本取向驱动:一种是学术性或者学理性的取向,另一种是应用性或者实践性的取向。英国学者彼得·伯克在《什么是知识史》中提到,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之间经常会出现冲突,比如,15世纪初当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开始修建时,当地熟练的石匠们和主管工程的法国工程师之间就发生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究竟哪个更重要。其实,伯克提到的两类知识和知识体系的争论,就是由“实践”和“理论”取向驱动的两类知识体系的争论。伯克还提到,在这两类知识的长期争论中,有“理论知识”对“实践知识”的鄙视,如17世纪有过职业医生们热衷于嘲讽那些助产士和民间医生们的实践知识;也有“实践知识”对“理论知识”的贬损,如18世纪晚期,法国有个磨坊主批评那些“博士们”整日傲慢自大地想指点磨坊工和面包师的本职工作。事实上,这些由不同问题取向驱动的不同知识体系,是由不同的问题导向引发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所呈现的自主知识体系,既有学理性和学术性问题取向驱动的知识的集成,也有根据应用性和实践性问题取向驱动的知识的集成,实际上这两类知识体系结合而成的知识体系类型,是一种把理论取向和实践取向结合为一体的知识体系。对于这类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意义上作过探索,其要义之一是,在问题导向上要结合为一体,即“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义之二是,在这种结合的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要义之三是,这种结合的知识体系的标志在于达到“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在这一结合类型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上作出了系统探索,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迪。

(来源:《经济纵横》2024年第10期,注和文献略)

 

进入 顾海良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19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