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高清海与当代中国哲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62 次 更新时间:2024-10-26 20:56

进入专题: 高清海  

杨国荣 (进入专栏)  

 

10月13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召开“高清海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本文为杨国荣教授所作的大会发言。

高清海先生在当代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从这一方面看,这次吉林大学举办高清海先生的讨论会。无疑很有意义。因为其他事情掣制,我无法直接到场,甚以为歉。

我第一次见高清海先生是在1983年夏天,当时我与冯契先生、曾乐山、丁祯彦老师等一起,到长春吉林大学参加有关中国近代哲学史的一个讨论会(主要是冯契先生负责的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以及吉林大学有关学者参与的《中国近代哲学史》的编撰),高清海先生其时是吉林大学的副校长,亲自出来迎接。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直观的印象就是高清海先生身材真是高,当时曾不由自主地感慨。记得他谈笑风生,并提到一个我印象比较深的说法,就是自嘲吉林大学是一所马路大学,因为当时吉林大学还在老校区,教学楼等建筑大致沿路而设。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马路大学”这一名称。

高清海先生的晚年,主要致力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这里的“当代中国哲学”,并非仅仅是哲学史的概念,而是关乎当代中国的哲学思考,用现在主流的话来说,也就是在哲学领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高清海先生那里,这一建构的核心观念是“类哲学”,后者在当代中国哲学中也是一种系统论述的思想形态。从总体上看,“类哲学”的提出,其意义首先在于哲学理论方面的拓展。如所周知,20世纪下半叶中,特别是80年代之后,中国哲学界也出现了一些建构性的理论或系统,其中比较重要的首先是冯契的智慧说,冯契师承金岳霖,其哲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为理论资源,对世界和人自身的存在作了系统考察。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逻辑分析,以严密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展开它的哲学系统,这一取向可能与金岳霖先生的影响相关。其次是李泽厚的哲学,他起步于美学,但后来对伦理学、历史哲学、形而上学都较为关注。比较而言,与治美学相关,李泽厚以诗人的直觉,对世界作了深入洞察。当然,与诗意的考察相关,他在逻辑的完备性上稍微有所欠缺,晚年很多观念都未及严密论证。当代中国第三个值得注意的哲学系统,就是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后者从马克思哲学出发,又结合了自身的思考,在当代中国哲学中同样独树一帜。

关于高清海先生提出的“类哲学”,我开始的时候也不太清楚这一概念,后来逐渐琢磨一下,联系其内涵,另外按照高清海先生自己的反复论述,意识到其实质是以人的存在作为主题,并主要讨论人的存在问题。高清海先生自己曾指出:“关于‘类’的问题,我思考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要考虑并提出这个问题?总的说来是由对‘人’的思考引发出来的。”[1] 也就是说,“类哲学”首先是以人作为基础的。与之相关,对世界的看法,也首先基于人的视域:“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面对的虽然是外部世界,表达的却是对人的自己的观点。”[2] 这一观点不同于传统的思辨哲学。作为智慧之思,哲学总是需要理解和认识世界,然而,在以往的思辨哲学中,这种理解常常表现为离开人自身之在,对世界作种种构造,由此导致对世界的抽象说明。与之相异,高清海先生肯定对世界的理论最终表达的是人自身的观念,则扬弃了以上的抽象进路,表现了联系人自身之“在”理解世界的现实视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3] 由此可以对高清海先生提出的“类”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类”既超越个体,也不同于物种,同时,它又与人相关,具有社会的内涵,从而不同于自然的存在。通过肯定与人的相关性,高清海先生上接唯物史观,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理解;通过对个体的超越与自然物种的疏离,以“类”而非简单用“社会”来突显存在的品格,高清海又有别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而是确认了哲学层面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意义。事实上,其晚年代表性的著作,即以“形而上学”的沉思为副标题。从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高清海先生没有回避费尔巴哈曾用过的“类”的概念:在拒斥形而上学成为思想时尚的背景下,重提“类”的问题有其不同于传统的深意。同时,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又非费尔巴哈等传统观念的决定重复,在他对人的社会关联的注重上,不难具体的看到这一点。

在高清海先生看来,人类的发展趋势是从个人的主体经验、体验哲学转向具有更广阔的宏观的视野的类哲学。人与哲学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生命本性和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类哲学”同样展现了这一点。这一哲学形态的具体内涵当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作不同的解释,按照我的看法,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类的层面上,它以人为主题,将人与物、人与神作了区别。其二,进一步指出了人不同于物和神的本质特点,并以创造性和自由的走向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基于此,高清海先生展现了“类哲学”的多重内涵。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说,一方面,人确实不同于物,具有类的品格。如前所言,物受到其物种的限制,只能按其限定存在,人则可以超出物种限制,进行自由的创造。另一方面,按高清海先生的看法,人所包含的类的本性又具有社会的内涵,后者意味着人不能脱离他人和他物而存在,必须和他物建立起内在统一的关系。人与世界一切存在都处在类的联系中,这种联系以肯定人是类的本质为前提。物与人的区别在于它们缺乏创造性,人作为类的存在,则不同于受制于物种自然限定的对象,可以进行自由的创造。

就人和神的关系来看,按费尔巴哈的看法,上帝是人想象的产物,也就是说,神本来是人所设定的超越对象。在这一视域中,神同时被赋予超越性的思维方式。按照基督教的理解,神(上帝)具有绝对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特征,人的存在的则是具体的,有限而又无限。高清海先生从历史角度对此做了考察,“一是从肉体和灵魂原始统一关系出发的自然观点;二是肉体和灵魂彼此对立的二元观点;三是把灵魂归结于肉体,从肉体的感性存在中推演出精神以及外部世界的一切存在的抽象存在观点;四是把肉体归结于灵魂,从意识或精神中推演出外部世界的一切存在的抽象意识观点;五是肉体灵魂抽象统一的人本学观点;六是人与自然、灵魂与肉体具体统一的实践观点。”[4] 可以注意到,在他所描述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前五种属于传统哲学(包括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最后的看法则可视为“类哲学”对人自身的一种考察,其要义在于肯定作为类的存在物,人呈现自由的品格。这里可以进一步看到“类哲学”与传统哲学(包括宗教观念)的根本差异。

以人的存在为视域,类是一种历史的形态,其内涵需要从实践层面来加以考察。按其本来形态,与人的存在相关的这种实践,无法与人的活动分开。从实践和人的联系这一点来看,它首先表现为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事”的展开过程。中国哲学很早已对“事”作了考察,并肯定“事”表现为人的现实活动:“事者,为也。”[5] 做事意味着基于人的现实活动及其结果以理解世界和变革世界。人的存在离不开做“事”,“事”本身表现为人的“在”世方式。与之相关,就“类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存在也更具体地体现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人所做的各种“事”之上。总之,从“事”角度,可以为理解“类哲学”的意义提供一个角度。

当然,以上看法不一定合乎高清海先生的原意。但是,总体上,我认为,他的哲学思考、包括其“类哲学”思想以及对人的本质、人的历史衍化过程的看法,都体现了一种理论建构的意向。也就是说,他不满足于仅仅描述已有的观点,而是努力提出自己的创造性之理论,事实上,“类哲学”就是当代中国的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具有值得关注的意义。本文前面所作的,只是一种初步的理解,“类哲学”的丰富内涵,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

[1]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2页。

[2] 《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页。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4] 《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5] 《韩非子·喻老》。

进入 杨国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高清海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01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