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大仁:弘扬文以载道传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49 次 更新时间:2024-10-14 21:45

进入专题: 文以载道  

赖大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站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文艺思想观点,对新时代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并联系我国历史上的“文以载道”传统进行具体阐释:“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以载道传统的历史渊源

中华文艺传统源远流长,历代传承发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文以载道”传统尤为突出,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历史影响。我国古代“文以载道”思想观念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先秦以降各家各派对文与道、文与质的关系各有论述,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认为“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唐代杰出文学家和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在《原道》等文章中,阐述了“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和“修其辞以明其道”的观点;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人物的柳宗元同声相应,进一步阐明了“文者以明道”的命题。韩愈门生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换了个说法:“文者,贯道之器也”,对韩愈文学思想做了系统性阐发。宋代文豪苏轼极为赞赏韩愈的“文以明道”思想,高度评价他领导古文运动提振文坛正气、改变衰败文风的历史性贡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更明确提出“文以载道”命题并加以论述和倡导,此后对这一命题的诠释与阐发不胜枚举、绵延不绝。

“文以载道”作为一种文化思想观念,根本精神在于强调“文”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不同时代以及各家各派对此各有不同的意涵诠释,但总体上的文化精神是相通的。从“文”的方面而言,可以宽泛理解为各种文类、文体、文章以及文字、文辞、文采、文法等,关涉文章修辞和语言艺术表达诸多方面,其中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尤其引人关注。从“道”的方面来说,历来各有不同理解与阐释,涉及先王之道、圣贤之道、天人合一之道、人间正道、天下大道,还关涉天道(天文地理、物性和自然规律)、人道(人性人情、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包含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特性和规律的认识,内涵极为丰富。

“文以载道”意在强调,一切文章修辞或文学艺术归根到底都是用来表达思想和说明道理的,无论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文体艺术特性,如果不能作用于抒情言志表达思想情感,就很难说它有什么实质意义。反过来说,任何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和道理,也需要借助于尽可能完美的文章修辞表达出来,古人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便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这样的道理。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文学艺术历来被赋予“文以载道”的重任,这跟西方纯艺术、纯审美文艺观念显然大不相同,彰显了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

当然,“文以载道”传统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有一个现代转化过程。从“五四”新文学大力倡导“文学革命”和“人的文学”,致力于现代思想启蒙与人的觉醒,到后来革命文学积极反映人民生活,服务于民主革命和人民解放,再到社会主义时期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其实都始终秉承了“文以载道”的精神传统,只不过现当代文艺所承载之“道”跟过去不同,具有全新的思想内涵和现代意义。中国现当代文艺观念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我国文艺实践、同“文以载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形成了新经验和新传统。

文以载道传统的当代价值

新时代文艺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文以载道”传统进行重新阐释,要求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给这一传统命题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当按照“两个结合”的要求,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传统文论的意义价值,弘扬历久弥新的“文以载道”传统,使其在新时代文艺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弘扬“文以载道”传统,领会当今时代文艺追求真善美和表现时代精神的价值内涵。我国历史上的“文以载道”传统,不同时代以及各家各派对于“道”各有不同的理解与诠释,涉及天道与人道、先王之道与圣贤之道、天人合一之道等各个方面,其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古典人文精神。传统的“文以载道”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以一定的文化艺术形式表现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经过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转换之后,作为古典文化形态的“道”便转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价值观”,因此就要从现代文化艺术表现价值观方面来认识。

现代文学艺术的突出特性在于追求表现真善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从文化传统来看,文艺在担负“文以载道”使命和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起到了特殊作用。新时代文艺应当弘扬这种“文以载道”传统,在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从而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其二,弘扬“文以载道”传统,坚持思想与艺术有机统一,更好地实现文艺的真善美价值。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认识到了“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的道理,孔子论及诗乐,就强调既要尽善也要尽美,美善兼济、尽善尽美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文以载道”的目的,是为了起到礼乐教化、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因此就需要注重文体形式和修辞文采等,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融合起来。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对此极为讲究,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

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这些重要论述既包含对古代优秀文艺传统的精辟阐释,也寄予了对新时代文艺创新创造的殷切期望,不仅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上提高认识,更需要我们在文艺实践中努力践行。

其三,弘扬“文以载道”传统,坚持人品与文品、立德与立言有机统一,提高文艺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中华文化的“文以载道”传统,并不只是体现为拿圣贤之道去教化世人,同时也要求为文传道者自身品德高尚、言行一致,文章表达的精深道理跟作者的思想品德相得益彰,才能真正让人们信服进而产生深入人心的影响。从大力倡导“文以明道”的刘勰、韩愈、柳宗元、苏轼,到明确提出“文以载道”的周敦颐,还有其他许多认同和遵循这种思想观念的文人学者,都无不以他们的道德文章彪炳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为世人树立了知行合一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经典,都体现了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文艺追求真善美价值,跟文艺家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人格修养是分不开的,这既是历来“文以载道”传统中的宝贵遗产,更是当今时代理应大力彰显和弘扬的文艺精神。

总之,从“两个结合”的理论视域和时代要求来看,“文以载道”传统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价值,它跟当今时代文艺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是古今相通、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弘扬“文以载道”传统与当代文艺追求真善美价值的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在传统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中推进新时代文艺创新发展。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文以载道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文艺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67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