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虎: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90 次 更新时间:2024-10-14 00:33

进入专题: 高等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李鹏虎  

 

历经40年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和成果呈现出“枝繁叶茂”的喜人态势。可以说,一个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代又一代学者前赴后继、开拓创新的奋斗史,更是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的精神史。我国高等教育学在创立初期,主要秉持一种“学徒心态”。一方面,以学科为师,广泛借鉴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概念范畴、方法体系和理论逻辑。另一方面,以西方为师,主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发展的优良做法和经验,并“舶来”了一大批高等教育基本概念、术语及理论。早期的这种“学徒心态”实质性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促使高等教育学迅速建构起了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确立了学科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龙头地位的背景下,“学徒心态”已无法有效满足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需求,也难以针对性地解决中国本土高等教育实践问题。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亟待摆脱“学徒心态”,自觉建构出能够回应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现实发展需求的自主知识体系。

凝练出立足中国实践的时代性话语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学科,我国高等教育学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摸着石头过河”,并以燎原之势在国内迅速扩展,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年轻的学科之一。但高等教育学毕竟属于新兴学科,其学科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实现自我主张和理论自觉,建立于“西方中心论”基础上而形成的“学徒心态”依旧普遍存在。比如,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本土学者常采用西方视角来观察与研究自己的问题,套用西方理论解释本土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久而久之,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以西方价值、理论和范式作为正当性基础”的自我定位与书写典范得以承袭。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在搭建理论分析框架时,不再区分情境无涉和情境限定之间的区别,默认西方理论能够应用于任何情境,导致有着深厚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中国问题仅沦为西方理论检验的案例与素材。因此,高等教育学人立足于中国视角,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实践问题,并创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是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创新,都是基于对所处时代最突出问题作出的一种思考和回应,以及一种通过符号化表达而沉淀下来的思想。如果抛开时代性问题,仅笼统地强调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历史传统和本土性,只会束缚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各种高等教育新现象、新问题、新需求层出不穷、备受关注。譬如,处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如何界定高等教育的内涵,如何理解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及本科教学方式,如何认识学科的多种形态等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议题,亟须得到全面深刻的理论诠释。因此,面对新时代新问题,高等教育学需要输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学术话语,以促进更多共识的达成。高等教育学需要凝练时代性话语,还在于话语是一种自我认同。高等教育学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能为高等教育实践输出时代性话语,其输出能力越强大,学科就越有地位,学科的合法性就越强,学科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也越鲜明。总之,只有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构建时代性议题,凝练时代性话语,才能真正建构出新的自主知识体系。

找到适切的逻辑起点

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不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与传统的简要继承,也不是对外来学科方法和范式的模仿移植,更不是对西方高等教育概念、术语及理论体系的照抄照搬,而是将高等教育理论同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和发展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和时代需求相结合的创新探索。应充分认清的一点是,中国高等教育实践才是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水源木本。只有从高等教育实践中来,再回到高等教育实践中去,建构出的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真正价值,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向好发展起到坚实的理论支撑作用。这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从冗繁的经院之学转向与中国实践和时代同频共振的经世致用之学。

然而,缺乏现实观照、脱离实际需求,恰恰也是当下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仍然有不少高等教育学人囿于单一且封闭的学科领域自产自销,不切身体察外部实际问题和情境,陷入“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窠臼以及“内封闭、自循环”的泥沼,由此导致研究脱离现实、脱离需求、脱离大众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尚未形成实质性的理论参考,外部社会和公众频繁质疑高等教育学的效益性与合法性,政策制定者、高校管理人员、一线教师等对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研究诟病不断。久而久之,在科学与人文之外,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需要之间也出现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形成方法论自觉

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自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树立中国意识与全球思维。中国社会科学不建立在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国经验与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政策实践。作为一门扎根中国本土并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多重特征的年轻学科,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尤其需要树立并强化中国意识,以中国本土视角体察高等教育问题、投身高等教育实践,并能够基于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的学术范式,提出中国的学术主张。用叶澜的话说,就是如何“以中国人的身份做研究”。与此同时,也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着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学走向国际舞台并发挥关键作用,不断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国际话语权和解释力,从而为丰富全球高等教育理论作出贡献。

二是统筹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知识体系是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总体性概括。因此,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统筹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以保持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整体性。在学科体系方面,要树立学科自信,增强学科自觉。高等教育学人应充分认识、认同高等教育学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的客观事实与特殊意义,不能拘泥于“学科与领域之争”,也不应深陷于“学科危机”的讨论中而无法自拔,而是要坚守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立场,自觉对高等教育学及其学科范式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学术体系方面,要遵循学术规律,强化价值引领。高等教育学的学术体系建设需要尊重学术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这要求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勇于摆脱外部干扰,以自由理性为基础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同时,要强化高等教育学学术体系的价值引领,即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扎根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努力提炼出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在话语体系方面,要致力于话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要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分量、有深度、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的话语,讲好中国高等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高等教育声音,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长聘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高等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6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