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长期博弈:理解美国和中国的胜利理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10 次 更新时间:2024-09-30 20:56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刘晓燕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决定性地缘政治挑战。

这场竞争的核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胜利理论”。通过研究美国和中国如何看待它们竞争的性质并规划它们的成功之路,我们可以更好地预见这场竞争的发展轨迹及其对未来全球秩序的深远影响。胜利理论与大战略在针对性和适应性上有所不同。大战略概述了一个国家广泛的长期目标,但胜利理论是根据特定竞争环境下的特定目标专门制定。

美国维护主导地位

美国的胜利理论以全面削弱中国的崛起同时维护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为核心,它试图迫使中国最终接受在美国领导的全球秩序中的从属地位。

在技术领域,美国采取严格措施来确保自身优势。对先进半导体和相关技术实施严格出口管制,目的是阻止中国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与美国平起平坐。

在经济上,美国正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来“降低”自身经济风险,同时制约中国的增长。这一战略超越技术领域,涵盖贸易政策、供应链重组和国内投资。

美国实施一系列针对中国商品的高额关税,这些关税覆盖从农业到制造业的各个行业,给中国带来压力。

在外交上,美国正通过联盟和伙伴关系网络,尤其是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加强其地位。像四方安全对话和澳英美联盟这样的小集团旨在增强地区防御能力,对抗中国。与此同时,美国一直在深化和升级与日本、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的双边伙伴关系,同时与太平洋岛国进行更积极的接触。这些外交努力,与印太经济框架等相辅相成,旨在形成对中国影响力的有力制衡,限制北京重塑地区和全球准则的能力,维护一个与美国利益一致的印太地区。

中国推动多极世界

相比之下,作为挑战者,中国的胜利理论围绕综合国力概念展开,也是超越美国的一种更间接的方法。这一战略旨在逐步使全球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并通过各种方法使其他国家远离美国阵营。通过在贸易、投资和发展模式上提供替代方案,中国寻求在不发生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削弱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这种方式的一大基石是实现技术上的自力更生。对研发的大量投资表明中国致力于摆脱美国技术主导地位的决心。通过开发自己的先进技术,比如华为的5G网络,中国希望制定全球标准,降低自身面对美国压力的脆弱性。

在经济上,中国致力于扩大全球影响力,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计划。通过投资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国正在打造一个与北京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网络。这一战略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另一种发展模式和伙伴关系,逐渐削弱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在军事上,中国正在对其常规和核力量进行现代化升级,重点是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中国的最终目标未必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新世界秩序,而是一个经过明显修正的国际体系,它更符合中国的利益和影响力。这一修正后的秩序将建立在当前国际机构和规范的基础上,但中国将在左右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中国希望不是通过直接对抗,而是通过国家各方面实力的稳定和长期增长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创造一个多极世界。

挑战机遇同时存在

美国和中国截然不同的胜利理论反映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战略文化。美国采取更直接的遏制方式,中国则奉行一种更间接、更多层面的战略,增强综合国力。这种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各自的立场——美国作为当前的超级大国谋求保持自身主导地位,而中国作为崛起中的挑战者,希望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重塑国际秩序。

这些战略的有效性还有待观察。美国的做法可能会在短期内放慢中国的技术进步脚步,并限制其全球影响力。然而,这可能会疏远盟友和中立国家,因为它们可能不愿选边站队。

对于全球秩序和较小的国家来说,这种战略竞争有着深远影响。世界很可能会看到技术标准、贸易网络甚至价值体系的分裂加剧。较小的国家可能会面临更大压力,它们在不同领域要么与美国结盟、要么与中国结盟,这可能导致一种新的集团政治形式。然而,这也为机敏的中等大国提供了利用大国竞争来为自己谋利的机会。

最终,这场竞争的结果将塑造21世纪的规则、规范和权力动态。随着中美两个大国的胜利理论不断展开,世界必须应对这个大国竞争新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其他国家在关键领域捍卫自己的自主权和促进合作的能力,很可能决定这种战略竞争是导致一个更加四分五裂和容易爆发冲突的世界,还是迎来一种既迎合老牌大国又容纳新兴大国的稳定的新国际秩序。

本文由美国外交学者网站9月21日发表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46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