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巴扎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53 次 更新时间:2024-08-27 21:39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边巴扎西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完整准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抓手,是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10月27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置于“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深刻宏大的叙事体系中阐释,充分体现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考量。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落到实处。

一、学深悟透重要思想,准确把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正确政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接见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多次深入民族地区,在多个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在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青海等地考察调研时,就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论述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强调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强调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路径,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民族工作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把准正确政治方向。

深刻认识重要思想的历史方位。建党100多年、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国各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通过脱贫攻坚,各民族同步实现小康,极大缩小了地区间、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开创了民族工作的崭新局面,为党的民族工作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新时代民族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持续在民族、宗教、人权、涉疆涉藏等问题上频频发难,民族工作日益处于大国博弈前线;民族地区发展虽然已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存在;等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大势,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对党百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上来,聚焦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上来,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深刻领会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集中阐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主要内涵概括为“十二个必须”,即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 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十二个必须”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制度保障、实现方式、领导力量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既是观察民族问题的认识论,又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方法论。“十二个必须”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思想体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指明了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维度和方向。要全面完整准确学习贯彻,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切实掌握好蕴含在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深刻领悟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共同性是这一核心要义的思想精髓。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消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赋予民族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前进动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战役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推动各民族共同全面建成小康。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史上的一座座伟大丰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广泛、普遍和便利,在相互交流、互相借鉴的过程中,各民族的优点长处得到更有力的弘扬,形成更多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为各民族广泛接受的共同因素,中华民族一体格局得到更加全面的巩固和深化。共同性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是根本,代表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是最大的同心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把共同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标尺。

深刻把握重要思想的实践要求。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围绕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包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再次强调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重点任务。这些要求部署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实践中如何做的问题。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方式、目标任务、实现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任务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精神归宿,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经济动能,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确立了法律制度保障,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要对标对表党中央要求,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各项任务要求,体现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担当作为。

二、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增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作为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须深入理解把握。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顺应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走向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留下很多佳话。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学习西北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制定礼乐刑法。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给青藏高原带去谷物种植技术、汉文典籍以及佛教造像。 元代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在长三角地区推广传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形成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大一统”作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正因如此,中华民族在近代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才能始终紧密团结、相互支援、构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中华文明才能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始终绵延不断、延续至今。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是不可逆转的,这一发展大势不仅体现在过去的历史中,也将继续成为未来中华民族发展的主导方向。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继承弘扬党的民族工作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成立以来,始终重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民族团结。红军在长征时期,途经12个省的1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与各族群众交往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增进民族团结对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民族解放事业的重大意义,孕育并形成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基本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全民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出空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冲破封闭、跨越阻隔,交往交流日益增多,留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十万大军拓新疆、三千孤儿进草原、齐心协力建设包钢等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少数民族到东中部地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汉族到边疆民族地区开发建设、旅游观光的人数逐年增加,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活跃期,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深刻总结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得失,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一脉相承赓续党的民族工作光荣传统,又与时俱进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安排,有利于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实践抓手更加丰富,工作成效更加显著,随着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日益增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团结大交融新局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源于我们党百年来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植根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展示了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聚焦主线的必然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指出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三交”和主线的内在必然联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穿于中国历史各个时期,是包括社会主义时期在内的整个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客观事实和规律性现象。当前发达的互联网、便捷的通讯网、密集的交通网为交往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人口流动创造了空前环境,各民族自发的、泛在的、常态的交往越来越多,趋势不断增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通过引导和深化,把自在的、常态的人口自然流动,上升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有温度的“三交”, 使参与其中的各族群众更加自觉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体”,更加自觉地建设共同体,更加坚定地维护共同体。从实践中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鲜活场景,是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实践,是衡量“铸牢”成效的试金石。广西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多达160多万户,“十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西藏拉萨八廓街周边,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的民族团结大院有100多个,居民们常把“各族人民相亲相爱,茶和盐巴永不分离”这句话挂在嘴上。云南普洱地区各民族结成“宾弄赛嗨”关系,农忙时互相帮忙,农闲时聚会放松,结成“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点就在于为“三交”赋能,这个“能”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目的是建设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要求“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各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历史上,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存在农耕经济、畜牧经济、渔猎经济等多种经济文化形态,同一区域内还存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互助”确定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采取“先进帮后进”的原则,对民族地区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兴边富民等都是党和国家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伟大减贫征程,作为主战场的民族地区全面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极大地改变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极大地增强了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极大地凝聚了各民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最广泛的文化认同,激发各族人民不断追求现代文明、创造美好生活、汇集起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民族工作领域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实践。

三、紧紧围绕主线,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强调“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国之大者”的重要战略举措,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担当作为,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提高政治站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事关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检验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政治要求,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各环节统筹推进,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谋划。要强化政策保障,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纳入相关领域政策法规和制度性文件,用法律制度保障“三交”。

把握工作原则。坚持“融”的导向,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立足“相互嵌入”的理念,抓住“青少年”关键群体,找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切入点,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清醒认识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切实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造成增进共同性的伟大实践。坚持问题意识,深入分析、深刻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找准什么在影响自然的“三交”,什么在损害健康的“三交”,什么在阻碍交往交流走向交融,解决好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坚持把握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规律,既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解决好“等不得”的问题,又慎重稳进、绵绵用力,处理好“急不得”的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取得成效。

增强工作合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部门各领域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深入挖掘城市规划、户籍管理、旅游策划、文化产业、政策项目等背后的“三交”因素,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纳入相关政策规划、工程项目的研究制定、组织实施、效益评估,充分赋予改革发展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民族工作部门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积极履职尽责,加强沟通协调,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工作落实。

强化工作重点。推动民族地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协作,使民族地区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水平,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发挥好示范创建测评指标体系导向性作用,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坚定不移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坚定不移全面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促进各族群众语言相通、心灵相通、情感相通。

丰富手段载体。进一步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深化内涵,积极探索有效做法,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序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鼓励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居住生活,鼓励支持东中部地区企业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开发建设。广泛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持续拓面增量,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在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持续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启动价值引领、骨干培训、展陈提升、完善讲解、优化研学和试点示范等六项行动,为旅游业注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内涵。发挥好网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作用,让互联网成为促进“三交”的重要平台。用好东西协作、对口援助、定点帮扶、西部计划、民企进边疆等工作机制和平台,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促进“三交”工作做实做深做活。

加强研究阐释。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与“三交”史研究相关的重大问题攻关,深入开展分区域“三交”史研究,深入研究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的话语体系和表现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深入阐释和揭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原则方法和目标任务,不断深化认识、指导实践。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和高校作用,设立研究专项,持续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础性问题研究成果。

加强宣传推广。加强社会面宣传教育,创作更多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成果的影视、歌舞、艺术作品,有形有感有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民族外宣品牌“道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研究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动向新现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积极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构建民族领域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总结提炼各地各领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品牌典型,加强学习交流和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原文刊登在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作者边巴扎西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63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