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交往作为动词,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来往;交往作为名词,是一个动名词,是指人们之间的一切联系和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514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正是由于人的需要,以及人们通过社会劳动满足需要的方式,把人们联系起来。这个联系包括两性关系、交换和分工。情感交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内容。情感交互只有在个体之间现场的面对面具身交往中才能实现。现场的面对面具身交往受到时间、空间及信任的限制,扩大交往范围、获得更多情感性信息存在困难。在当今数字技术体系条件下,以人工智能如情感机器人、互联网特别是沉浸式体验互联网等为媒介实现情感交互,不断突破时间、空间及信任限制,推动普遍交往深度发展,人们获得日益丰富的情感信息,从而推动人类实践普遍发展。
一、情感交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内容
交往包括个人、团体组织、国家、民族等之间的一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但最基本的是个人之间的直接交往。交往的本质与核心在于通过交流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以确保实践成功。情感交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内容,是人们获得尽可能全面且精准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一)人类交往的本质与内容
交往的产生源自于生产实践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2]724人们通过交往,获得信息,从而更好分工协作,交换劳动,确保实践成功。
交往的本质与核心在于通过交流获取信息。获取信息是动物保证生存的本能欲求、基本需要,对于人来说更是如此。实践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人们获得的关于对象及周围环境的信息越多、越全面、越准确,藉此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也就越强,人的实践活动也就越容易成功。获取尽可能全面、准确的信息是人类实践成功的内在的必要条件。一个人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为了获得更多信息,需要与他人交往,通过彼此交流,把他人的信息融合到自己的信息中,形成更大更有价值的新信息。
人们通过交往获得信息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客体对象的知识、规则等理性方面的信息,二是关于交往主体的态度、情绪、情感等感性方面的信息。前者是交往主体通过语言文字等思维工具表达、传递而获得的,后者是交往主体通过脸色、眼神、语调、仪态、行为等表情表达、传递而获得的。理性信息主要是思维对事物的属性、规律等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知识,感性信息则是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能力对人的态度、情绪、情感等的观察、感受而形成的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和传递的理性知识是人类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实践中积累、创造又经过人类亿万次实践验证而确立的,具有客观普遍性,是信息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人们通过交往获得的重要信息内容。但是同时,借助脸色、眼神、语调、仪态、行为等表情表达、传递的主体的态度、情绪、情感等感性方面的信息,则体现的是与人的需要满足内在相关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的价值判断,是站在主客体关系的高度对世界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因而也是同等重要的信息。马克思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125人,一方面通过大脑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全部的感觉”,即人的眼耳鼻舌身所具有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二)情感的产生及特性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质力量,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满足情况内在相关,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有很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是本能欲求、生理需要。人类先天具有本能欲求、生理需要,人通过劳动创造人工产品,在满足本能欲求、生理需要等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满足精神需要。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给主体带来肯定的情绪、情感,否则就会带来否定的情绪、情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交往关系的扩大,人的理性日益渗透进自发的情绪中,逐渐进化出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理智感,人们在评价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道德行为时产生的道德感,以及由劳动创造的快感升华而来的美感。
人的情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特别是本能欲求、生理需要具有客观性,决定了客体对象是否满足了主体需要是一个客观事实,由此需要满足与否而带来的情绪、情感也必然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同时,情绪情感的产生和表达具有个体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基本的和原始的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它们都与个体的基本需要相关,具有很高的紧张性。情绪来自人的需要,而任何个体主体的需要都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任何个体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形成的情绪也都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同时,情绪情感的表达也具有个体性,情绪产生时会伴有某些生理上的反应,这些反应主要包括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变化和脑电波的变化;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分支系统,人体绝大多数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均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不受意志支配。当个体处在情绪状态时,植物神经活动会相应发生变化,呼吸、心率、血压、血糖等等都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通过个人的脸色、眼神、语调、仪态、行为等表达出来,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人们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观察,就可以获得交往对象的情感方面的信息。
(三)情感交互在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交互就是人们通过现场的面对面具身交往,彼此直观、感受对方的情绪情感,以获取情感性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直接交往中有大部分信息都是情感性信息。一方面,通过情感交互,交往双方才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彼此作为主体的欲望、需要、目标、理想、意志和审美等精神世界,才能站在价值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进而站在全人类主体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此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分工协作、交换劳动,减少协调成本,提高交往效率,推动实践活动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情感交互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类的情感不是个体的偶然的感情,人的理智感、责任感、使命感、同情心、爱、审美情趣等是人类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感受、领悟而形成的社会性情感,是渗透着理性的感性,是人的肯定性的积极的情感。情感交互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使人们情义相通,使个人获得超越个体之上的、全人类主体的精神力量;情感共识让人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同其他社会化的人、同全人类一起劳动创造,让人充满信心。
(四)情感交互的实现形式及其发展趋势
交往的形式包括两种,一是具身交往,二是媒介交往。具身交往就是个体之间现场的面对面亲身交往;媒介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的非现场的离身交往。
个体之间现场的面对面具身交往是交往的最基本形式。个人之间面对面具身交往不仅可以获得理性方面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在现场进行情感互动,可以通过“全部感觉”去获得情感方面的信息。个人之间的现场具身交往,“(1)不仅可用语言传递信息,而且可用表情、手势等传递情感、态度;(2)信息传递迅速、准确。并即时得到反馈,双方可充分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4]1685-1686只有个体之间现场的面对面具身交往才能实现情感交互,从而获得更全面、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
知识、规则等理性方面的信息交互可以借助于媒介,通过离身交往获得,例如通过书本、网络等等。但是,情感性的信息,则只能通过现场面对面直接接触、直接交往才能获得。因为情感来自人的需要满足,而需要,特别是本能欲求、生理需要源自个体生命活动的独特本性,任何个体的情绪情感也都具有个体独特性,它通过每个个体自身特有的脸色、眼神、语调、仪态、行为等等表情表现出来,需要交往对象用“全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直觉等等进行把握,所以只有在现场、在面对面的具身交往中,才能获得全面的情感性信息。个人之间面对面现场直接交往范围越大、内容越丰富,获得的信息也就越全面、越准确。
但是,个体之间现场的面对面具身交往有明显局限:一是具身交往受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信息获得只能在此时此地,具有当下性。二是,陌生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受到彼此信任的严格限制。信任是交往深入发展的基础,但是信任他人意味着必须要承受对方失信给自己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人们之间自由交往的最大障碍。三是,个人之间现场面对面直接交往的范围是有限的,甚至是固定的,通常只有在熟人之间才能进行,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实践,必须要有尽可能全面、准确的信息;为了获得尽可能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必须要超越具身交往的局限,超越时间、空间和信任对交往的限制,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深度。而要超越人们之间具身交往的局限,就需要借助交往媒介进行非现场离身交往。例如,凭借纸、网络等媒介的交往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及信任,实现个人与其他无数个人之间的普遍交往。尽管媒介交往无法实现现场的面对面具身情感交互,但是媒介交往仍是人类交往普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交往媒介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所决定的。人类社会早期的交往媒介是甲骨、竹简、兽皮等,后来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人们把带有信息的文字、符号等刻在甲骨或竹简上或写在纸上,就可以把此时此地发生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给另一个地方的人或者后代人,从而地扩大了交往的范围。但是,纸媒时代,此时此地信息还是不能即时即地传递到其他地方,信息交流无法摆脱当下性。19世纪以来,随着摩尔斯电码、信息电子化、信息数字化及20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明和应用,人类交流、获得信息的媒介形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但是在传统媒介、包括传统互联网条件下,人们只能获得日益丰富的知识性信息,而无法基于媒介获得情感性信息。
21世纪以来,信息数字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各自长期发展基础上,与迅速发展起来的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等等新技术日益融合、相辅相成,形成了数字技术体系。基于数字技术体系,人类的交往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根本变革。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区块链架构的智能网络的日益成熟,新型交往媒介不但可以使人们获得日益丰富的知识性信息,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离身的非现场的个人之间情感交互,使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情感性信息,从而扩大现实的情感交互实现范围和深度,推动普遍交往深入发展。
二、数字技术条件下交往数字化及借助媒介实现的情感交互
(一)数字交往:人类交往方式的根本变革
数字交往即基于数字技术体系而实现的媒介交往。数字技术体系是围绕大数据的生成、存储、传递、交流、计算、分析、使用、管理及落地应用而展开的。信息数字化技术使物理世界的信息转换成由0和1表达的数字代码,形成数据,由此,用语言、文字等表达的知识等理性方面的信息就变成了由0与1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的数字代码,便于人们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通过互联网传递交流,实现普遍交往深入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相融合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人的活动、物体的运动及状态可以随时随地生成为数据,个人之间可以即时即地互联互通,由此个体之间的交往超越时空,方便快捷且低成本。同时,在数字技术体系支持下以区块链为底层逻辑建构的智能网络具有去中心化功能,且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为数据确权,确保隐私安全,从而建构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极大地减少陌生人之间交往成本,提高交往效率,使个人之间直接交往深入到人类活动的最细小环节和最细微的情景中。
数字交往不同于现实交往,它是借助于数字媒介而实现的。大数据作为信息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因而数字交往具有观念性、虚拟性,正因如此才能够超越时间、空间和信任,摆脱现实交往的羁绊。但是数字交往又不是纯粹的概念或观念交往,不是与现实交往完全平行、不搭界的行为,而是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构建的新型交往方式和交往空间。
基于智能网络,人们可以即时即地即身交流、获取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等理性方面信息。但是,由于情感的内容和表达源自个体生命性质和需要,具有个体性,因此情感性信息的数字化呈现和交流共享,却不是容易的事。传统数字媒介技术的局限就在于不能满足人们即时即地即身获得交往双方情感性信息,情感交互难以摆脱现场性、具身性要求,从而既限制了人类情感需要的满足,也从根本上阻碍了人类普遍交往的深度发展。
不过,近几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5G、VR/AR/MR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数字技术正在从更深层面推动情感交互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理解、模拟和表达人的情绪情感而深入推进人机交互;二是借助沉浸式体验互联网(元宇宙)实现个体之间线上的面对面“具身”情感交互,从而使人们获得更丰富的情感性信息,推动普遍交往深度发展。
(二)当前数字化的情感交互实现形式分析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刚刚开始,智能情感机器人、沉浸式体验互联网(元宇宙)技术刚刚兴起,基于数字媒介实现的情感交互也是刚刚开始,还存在很多技术难点,但是雏形已现,正在等待人们深入挖掘和使用。
1.“表情包”实现的情感交互
表情包是在数字交往中,用富含表情的符号、图画、照片等来表达、传递情绪情感的方式,是互联网较早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的表达和传递情绪情感的方式。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也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普遍使用的情感交互方式。
从表情包的形成和种类看,最早的表情包是一些简单的符号,例如,“微笑”用ASCII 字符“:-)”表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子符号表情。在此基础上,人们创作出了更多的符号表情,称为“颜文字”;其后出现的绘文字表情如“小黄脸”喜怒哀乐的表情,迅速席卷全球。此后,表情包大众创造时代到来,人们以绘画或者明星、动漫、影视截图等为素材,通过静态或动态的形式,能够与文本相互搭配,共同完成数字化社交中情感性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在社交中,人们大量使用表情包并不仅仅单纯因为好玩、有趣,实际上有着深刻的交往需要。因为单纯的语言文字交流,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甚至会产生误解,也无法了解对方的情感性信息。表情包具有易读性、形象性、趣味性及便捷性,情感表达一看即懂。表情包能增加、减缓文本的情绪情感表达,使情感极性及强度都发生重大改变,使人能直观感受到交往对方的内心状态、需要及情绪,从而有效地改善直接的语言文字交流中情感性信息缺失的问题,可以避免语言过激、表达不充分等的情况。同时,戏谑有趣的表情包可拉近人们交往距离,提高人们之间交往效率。尽管表情包实现的情感交互是很有限的,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表达不足,因而在日常交往中被普遍使用。
2.数字技术体系支持下人工智能实现的情感交互
人工智能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目标就是创造出能够像人类智能那样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新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的诞生及应用,在数字技术体系支持下人工智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机器学习技术不断进步,深度学习日益深化。不过,传统的智能机器由于没有涉足人类情感,只是冰凉冷漠的机器,缺乏与人的情感交互,不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也限制了智能机器与人的更深入交流,从而影响交往效率。能实现情感交互的智能机器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2年由OpenAI推出的ChatGPT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重大进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等当前先进技术和算法,在海量大数据基础上,通过将机器强化学习与人类反馈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把人类的偏好作为奖励信号,用大量偏好数据来训练大模型,使机器在与对话者的持续交流中不断学习对话者的思维习惯和日常语言表达习惯,从而使模型越来越符合人类的认识理解模式。2024年5月,OpenAI发布了新版本GPT-4o,能够感知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由此,生成式人工智能就越来越具备自然、流畅地与人类“情感交互”的能力,回应、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惊人成绩,——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图片、代码等各种类型的内容创新;不断超越单模态,向多模态大模型发展,从而促进智能机器人技术实现突破。例如,2023年出世的RobotGPT就是多模态“具身”大模型,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结合的现实应用,它具有内容生成、情感分析及听觉、触觉、运动、表情等多模态能力。由此,智能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借助文本情感计算技术、人机对话技术及多模态学习技术等,通过对对话的情感计算分析、情感回复生成等,实现人机情感交流。人的情绪情感作为人的内在体验,是通过脸色、眼神、语调、仪态、行为以及心跳、血压等来表现的,智能机器人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人的这些生理或行为的信号,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或者是说话人的性格、用词习惯、话语风格、表情态度等,来识别和理解说话人的需求、意图及情绪情感状态,由此构建情感模型,并生成有针对性的高“情商”的回复,提出符合用户价值偏好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借助情感智能机器人的强大功能,人类将拥有更加便利且高效的交往工具,一方面,智能情感机器人与对话者“情感互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话者的情感需要。在人机对话过程中,机器人能站在对话者的立场上,安慰、提醒、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情感回应能唤醒人们的共情能力,满足人的更深层次情感需要。另一方面,人机“情感交互”极大地推动人与机器的进一步交流,使智能机器人可以更深入了解人的需要,更完美地完成回复邮件、收集资料、撰写文本、提出计划和方案、翻译等等工作任务,以及作为生活助手完成定闹钟、听广播、订机票、点外卖等等日常事务。因为智能机器人掌握海量大数据,并可以瞬间进行分析、处理,因此,一个人使用智能机器人,实际上就相当于同无数业内高手交往,得到无数顶级助手的帮助,从而推动普遍交往深度发展,并从根本上促进个人对“现有的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和“才能的一定总和”的发挥[2]580。
3.数字技术支持下互联网实现的情感交互
与表情包、情感机器人实现的情感交互不同,互联网则是将人们聚集在数字虚拟空间来实现个人之间线上的面对面“具身”交往,从而尽可能地弥补媒介交往中情感交互不足的问题。
真正的情感交互只有在现场、在个人之间面对面具身交流中才能实现。为了摆脱情感交互的具身性、获得更多的情感性信息,借助媒介来实现面对面的情感交互、从而促进人类交往的深入发展,是数字技术发展追求的目标。当前,借助数字媒介、交互平台等如微信视频聊天、腾讯会议及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人们可以视频、音频聊天,实现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面对面情感交互。但是,这些媒介的平面二维性导致交往者并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屏幕交流”使主体与媒介处于分离状态,没有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就在交往对象所在的另一个时空中,这是离身传播,而不是具身在场。在这种条件下,只是视觉和听觉可以进入数字虚拟世界,其他感觉如嗅觉、味觉、触觉、动感等及身体还是没有进场入口,这限制了个人之间更深入、更亲密、更真实的情感交互和深度交往。因为人是“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真实的身体接触、全身心的感官进入,人的情感体验才会更丰富,获得的情感性信息也才能更全面。
当前迅速兴起的沉浸式体验互联网正在实现身体事实缺席但又拥有身体在场的交往效果。2021年爆火的元宇宙可以说是沉浸式体验互联网的具象表现形式。沉浸式体验互联网、元宇宙所实现的在场交往,就是将真实现场移到数字虚拟空间,交往者并不感觉自己不在场,而是身临其境,就在现场中,感受到现场的气氛,体悟到交往对象的情绪情感,从而实现情感交互,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情感性信息。这个实现个体在场交往的虚拟数字世界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是现实交往的映射,“元宇宙不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存在,而是既超越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相融相生的‘混合世界’,是一种全新的数字文明形态。”[5]47
沉浸式体验互联网、元宇宙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靠一项技术突破就能实现的,而是在数字技术体系支持下,基于区块链架构的智能网络,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以及5G、渲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创新的结果。从数字交往角度,VR/AR/MR是沉浸式体验互联网、元宇宙实现的关键技术,它包括人机交互技术、三维图像实时刷新技术、动态环境建模技术、传感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等,借助VR头盔、MR眼镜、3D技术等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动感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人们借助媒介身处其中,直观感受现场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和在场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身体在场的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从而可以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情感性信息。
三、数字交往中借助媒介实现的情感交互的本质及趋势
数字交往中的借助媒介实现的“情感交互”与现实交往中的情感交互是有本质区别的,二者不能等同。但人类实践的本质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借助数字媒介实现情感交互是人类普遍交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借助表情包、智能机器人等实现的情感交互的本质及局限
作为数字媒介,表情包、智能机器人是通过模拟、传达人的情绪情感来实现情感交互的,其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情绪情感。表情包自不用说,人工智能所能实现的情感交互的范围和深度也都是有限的。智能情感机器人不是具有本能欲求、生理需要的生命体,没有来自生命原始冲动的欲望,无所谓需要满足与否,也就没有需要满足与否带来的情感意识和真实的情绪情感体验,不能切身感受痛苦和喜悦,因而没有感同身受、心意相通。智能情感机器人只是在数字技术体系支持下,基于超强算力和大数据,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建构多模态大模型来实现情感模拟,实质上就是在执行预先编写的程序任务。尽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自主学习、自动生成内容的能力日益强大,但这并不能根本改变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客体性质。
因此,人们从人工智能、情感机器人那里感受和获得的不是人的真情实感本身,而只是AI对人的情绪情感的模拟和传达。尽管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智能机器人对人的面部表情、仪态、语气语调等的采集和分析技术不断进步,构建的多模态大模型日益精细,但是,由于人的真实的面部细微表情、人的细微语气语调、人的身体细微动作等等瞬息千变万化,并且也不一定反映人的真实需要及内心世界;同时,由于人的情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歧义性、多样性等特点,使人的情感与它的表达方式极为复杂多样,由此造成人工智能永远也无法完全、彻底地理解人的需要和人的内心世界;依靠情感机器人的模拟和传递,人们之间也不可能获得现实真人的真情实感,因而不可能从人机交往中获得全部情感性信息。
虽然如此,但人工智能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情感需要,扩展情感交互范围,使人们能获得更多的情感性信息,从而提高交往效率,推动交往普遍深入发展。
(二)沉浸式体验互联网实现的情感交互的本质及局限
沉浸式体验互联网(元宇宙)能够做到:真实身体缺席但数字身体在场的“无身体接触”交往,但是元宇宙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网络数字交往不是现实交往。大数据的本质是在线的数字化的信息,而任何信息都是人脑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因此,数字照片再完美也不是本人,数字视频再清晰也不能等于现场。元宇宙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派生形式,数字交往也是现实交往的派生形式。在元宇宙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数字化分身,可以随意调整自己的身体参数。尽管元宇宙尽最大可能创造具有现实感的空间,但是人们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屏蔽一些信息,或者不现身。而在元宇宙中数字分身所获得一些感觉,如嗅觉、味觉、触觉等,则是化学触觉技术等在VR虚拟世界中的应用,如薄荷醇可以制造寒冷的感觉,辣椒素可以模拟热感等等,这些感觉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觉。元宇宙具有现场感,但不是现场;元宇宙中实现的面对面直接交往是数字化的面对面交往,而不是现场的面对面具身交往。元宇宙实现的数字交往永远不能代替现实交往,只能是尽最大程度上接近、还原现场,而不是现场本身。
在元宇宙世界,没有人认为数字分身就是本人真身,与数字人的情感交互就能获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人们利用化学触觉技术等本来也不是为了要取代真正的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而是为了让人们在元宇宙中的体验逼真,从而获得更多情感性信息。
(三)借助数字技术媒介实现情感交互是人类普遍交往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疑,任何表情包、智能情感机器人及元宇宙等媒介,都无法真正实现个体之间现场的面对面具身交往中所能实现的情感交互,无法获得全面、精准深刻的情感性信息。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否定依靠媒介实现情感交互的价值,对情感机器人、元宇宙等技术发展持怀疑态度,甚至否定其价值。
固然,只有在个体之间现场的面对面的具身交往中才能获得全面、深刻的情感性信息,但是,现场的面对面具身交往受到时间、空间和信任的限制,受到交往主体人数限制,情感交互的实现是有限的。因此,依靠媒介超越现场的面对面具身交往的局限,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深度,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体之间情感交互形式是人类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普遍交往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在数字技术体系加持下,依靠人工智能模拟、传达情绪情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促进人机互动深入发展;依靠不断进化的互联网如元宇宙技术创造数字虚拟空间,实现数字身体“在场”,依靠网络媒介达到个人之间面对面现场交往的效果,可以获得尽可能丰富、全面的情感性信息。因此,尽管当前情感机器人、元宇宙等数字媒介实现个体之间的情感交互的探索刚刚开始,人们藉此获得的情感性信息也是极为有限的、粗糙的,甚至有人认为:人机交互并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情感交互,——但是,随着数字技术体系持续进步,数字媒介日益完善,情感交互程度会日益加深,范围日益扩大,这既是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随着计算机语音识别技术、面部表情采集和分析技术、人体动作的识别与分析技术,以及基于眼动追踪的交互技术等的不断突破,情感机器人会越来越理解人、越来越契合人意。再如,随着算力与5G、VR/AR/MR、渲染技术等的不断进步,沉浸式体验互联网、元宇宙将日益完美地实现主体数字分身,实现越来越真实的情感交互体验。
尽管通过数字媒介实现的情感交互所获得的情感性信息无论怎样也不会与现实交往中情感交互获得的情感性信息等同,——事实上,借助数字技术、数字媒介实现情感交互的目标,本来也不是要取代真正的现场具身交往所实现的情感交互,而只是能让人们在虚拟环境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做不了的事情,使人们可以体验无限接近现实具身交往中的情感交互,从而尽可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获得尽可能多的情感性信息,这是人类交往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传统技术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当今数字技术体系则正在提供可能和条件。尽管依靠数字媒介实现的情感交互刚刚开始,但这是一个必然方向。
四、结论
基于数据技术体系、依靠数字媒介实现的情感交互,正在超越传统情感交互的局限性,推动情感交互普遍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更好地满足人的情感需要,获得更多情感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质力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世间最动人心者莫过于情,真情实感最让人感动,也最有力量。情感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是人的精神世界全面性和丰富性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又是人类创造性的源泉和动力。借助数字媒介实现的情感交互,可以超越时空和信任,极大地扩展情感交互的范围,可以使每个人都可能同任何他人、同全体个人实现情感交互,获得更多的情感力量。这些情感内含的力量不是个体的、偶然形成的力量,而是人类在一代一代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验证而形成的社会性力量,是内含理性的力量,是人类整体的主体力量。因此,人们借助数字媒介实现情感交互,就可以超越个体力量的有限性,将人类主体的情感力量纳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自身的主体力量。同时,借助数字媒介实现的情感交互可以使每个人都既可以与熟悉的人、也可以与陌生人进行情感交流,这让人感觉到自己不是独自面对无限宇宙的孤独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与自己情同意和,这让人感到振奋,让人充满勇气、信心和力量。“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169相反,缺乏情感力量支撑,缺乏信心和勇气,人的行动就会缺少动力,“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6]117
第二,获得更多情感性信息,提高交往效率和劳动效率,推动实践深入发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只有在人们之间的交往、在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关系中才能实现。提高交往效率,减少协调成本,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分工协作、交换劳动,推动实践活动深入发展。而情感交流是人类交往的最古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情感交互传递的情感信息源自人的内在需要,具有客观性和为深入性,因而情感的力量强大而深刻,全面的情感交互是推动普遍交往的内在条件。尽管传统数字媒介、传统互联网等促进人类交往日益频繁而广泛,但总是给人以表面化、不深入的感觉,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媒介无法使个人之间的交往实现即时即地的情感交互,缺乏情感交流,使人感觉片面化、表面化。
智能情感机器人、沉浸式体验互联网等媒介推动数字交往中情感交互普遍实现,一方面,不断使人们摆脱传统媒介条件下个体之间交往由于缺乏情感交互而导致的疏离性和隔阂感,促进人与人之间彼此情义相投、心意相通,提高彼此的信任度,从而可以大大消减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交往成本,提高交往效率,也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借助智能情感机器人、沉浸式体验互联网等媒介,人们将获得越来越多的情感性信息,这些情感性信息转化为情感性数据,就可以不断丰富数据资源,提高人工智能模型建构的质量,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实践特别是服务业、艺术、内容创作等领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实践活动深入发展。
第三,重建“情感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共同体,也是政治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更是情感共同体。在现实意义上,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情感共鸣会形成一种强大力量,能将人们的心灵紧紧联结在一起,形成情感共同体。缺乏情感交互,无法达成情感共识,不能形成情感共同体,就不能建设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古代社会,一个氏族、部落,血缘相近、情感相通,是生产共同体,更是情感共同体。随着分工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全面建立,血缘关系被打破了,人类交往不断摆脱地域限制,获得初步普遍性质,但是情感却冲淡了。在资本逻辑推动下,出现情感交往异化现象,人们之间的情感交互被急功近利的情绪所淹没,被单纯的个体物欲所遮蔽,由此造成人们之间情感冷漠,感情麻木。在传统技术背景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取得巨大进步,但却带来人的片面发展和社会的畸形进步。
数字技术体系引领新质生产力革命,推动劳动社会化深度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150但同时,人类也日益面临前所未有的共同性困境和危机,需要世界上各个国家和人民相亲相知,相互理解,共同面对。在中国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8]51。借助数字技术体系,以数字媒介为载体,人与人之间、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情感交互,情义相通,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重建“情感共同体”,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要和利益关切,消除隔阂,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困境和危机,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张建云(1970-),博士,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项目“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交往方式’变革及其深远意义”(2021mgczd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MYYA01))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