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茂:全面而有重点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14 次 更新时间:2024-07-19 21:50

进入专题: 经济体制改革  

赵长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谱写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必须用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推动改革实践创新;开辟“时代新篇”,就必须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全面而有重点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牵引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影响其他各方面改革相应推进。由此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轴”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牵引其他方面的改革,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进,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继续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核心问题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历来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认识、处理好二者关系,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不仅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底层逻辑、为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根本依据,而且为规范政府职能和行为、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意味着,政府发挥作用必须建基于“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不仅如此,政府还必须依法发挥其职能和作用,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近年来,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肆虐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等因素影响,政府作用明显增强,管制的范围扩大了,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情况增多了,管得更细更具体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实际上难以清晰划分,各自发挥作用的强度随形势变化而变化,两方面作用互动互补,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根本性的,政府更好发挥作用更多体现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及弥补市场不足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以深层次改革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并束缚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必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按照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了的生产关系反过来促进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已经建立的生产关系则具有稳定性,新质生产力作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发展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生产关系的束缚并因之产生冲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对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改革,以不断激发新发展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只有推动更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才能为新质生产力开辟道路、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过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带动全局工作,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和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在论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联系我国“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的现实及其趋势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以体会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上的“不适合”已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这些“不适合”,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束缚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现实需要出发,以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着眼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突出重点,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第三,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并形成良性循环。第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破除妨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第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本身就是改革。要统筹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进入专题: 经济体制改革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制度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5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