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良:国家安全认知的由来及其内涵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02 次 更新时间:2024-07-17 07:04

进入专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李文良  

内容提要:国家安全认知是国家安全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意识既有相同点也有重要区别,因而充分弥补了国家安全话语下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意识内涵的不足。国家安全认知是指国家安全主体对国家安全问题及其现象、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并形成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看法,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国家安全认知主体、国家安全认知对象和国家安全认知过程三个方面。本文对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认知概念的由来、发展进行了梳理阐释,对三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了辨析,对国家安全认识的内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普遍规律性把握进行了论述,剖析了其蕴含的本质属性、时代属性,反映了其对于揭示国家安全问题及其与之相关联的现象和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 键 词:国家安全认知  国家安全思维  国家安全认识  国家安全观

 

自2018年官方正式提出“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以来,经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国家安全学理论已有了长足发展,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得到了极大夯实。国家安全认知作为国家安全学重要学术术语也是重要的理论研究板块,在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国家安全认知对于国家安全主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安全主体无论是设计国家安全体系,从事国家安全能力建设,还是实施国家安全行为,都与国家安全认知密切相关。国家安全认知是国家安全基础理论构建的指导思想和纲领。”①因此,对国家安全认知的由来及其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由来、发展及辨析

目前,描述国家安全认识的术语主要有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认知。就三者的共同点而言,无论国家安全观还是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认知都是国家安全主体的思维活动,都是对国家安全问题及与之相关联现象、规律的主观认识,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者的区别也非常明显。就国家安全意识而言,在现代汉语中,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②。可见,意识在表达理性认识时,其所反映的对象是宏大的“客观物质世界”。由于“意识”与“存在”相对应,在哲学话语体系中强调“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另外,在政治学话语体系中“意识”强调的是认知、态度和信仰。如,有的学者把政治意识看作是一定的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③可见,意识在政治学话语体系中表达理性认识时,其高级阶段表现形式是态度、信仰甚至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是指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④。因此,意识一般被应用在哲学和政治学话语中,反映的对象要么是宏大主题如客观世界;要么意味着高级理性认识如态度、信仰和意识形态(各种思想之体系)。但是在国家安全领域,国家安全意识所反映的对象不是哲学上的宏大“客观物质世界”,只是国家安全特定领域或领域中的某一特定问题(事项)。同时,国家安全意识也不会像在政治意识中政治态度、信仰那样,表现为安全态度、信仰和意识形态(各种思想之体系)。因此,在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下,国家安全意识是指人民群众通过对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了解,形成对国家安全初步的认识和看法,主要包括国家安全感性认识和国家安全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如概念、判断等,不包括国家安全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如信仰或意识形态(各种思想之体系),一般特指人民群众或国民国家安全意识。事实上,我国官方使用国家安全意识这个术语正是取了该语义,把国家安全意识等同于全民国家安全意识。2015年,全民国家安全意识首次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国家安全法》)条文中,其第七十六条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⑤。2016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再次强调“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⑥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作为“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⑦的重要途径。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把“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⑧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把“全面增强大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列为国家安全教育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⑩。

从上述《国家安全法》、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政府行政部门的具体规章可见,官方把国家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教育相关联,把国家安全意识看作是国家安全教育的结果,即国家安全教育的目的或实现目标就是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这说明官方使用国家安全意识这一术语时,特指人民群众对国家安全的初步认识和看法,即国家安全意识等同于人民群众或国民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观是指国家领导个人或集体通过对国家安全问题及其现象、规律的把握而形成的对国家安全系统化的认识和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形成的新安全观、亚洲安全观、全球安全观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中国官方国家安全观的集中体现。1999年3月,江泽民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我们认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11)2002年,胡锦涛用“协作”代替“合作”,进一步完善了“新安全观”。他说:“我们应该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既维护本国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促进人类共同安全。”(12)可见,“新安全观”是中国官方为了维护国际安全,反对“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的安全宣言,反映了中国官方对国际安全形势的科学认识和看法。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举行,习近平主席作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发言。在讲话中,他对亚洲所面临的安全挑战和发展机遇进行了科学研判,指出“今天的亚洲,虽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多,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地区形势主流”(13)。为了化解安全挑战和抓住亚洲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提出“亚洲安全观”,指出“我们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14)。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把“亚洲安全观”提升到“全球安全观”。他强调:“当今世界,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只顾一个国家安全而罔顾其他国家安全,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的所谓绝对安全,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最终会贻害自己。”(15)他呼吁“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努力为各国人民创造持久的安全稳定环境”。(16)可见,“新安全观”“亚洲安全观”“全球安全观”的提出,都是中国领导人科学研判国际安全形势,正确认识国际安全问题性质和世界人民安全诉求的结果,揭示了中国官方对国际安全的认识和看法。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确定的国家安全工作指导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既解决好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性安全问题,同时又处理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17)。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安全理念、安全思想和安全智慧的集大成。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新安全观、亚洲安全观、全球安全观特别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揭示了中国领导人在对国家安全问题及其现象、规律科学研判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构筑了关于国家安全的系统化的认识和看法,形成了现在的国家安全观。

另外,随着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推进,特别是国内学界有关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国家安全认知越来越被学界广泛认可和普及应用,借此术语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认识。如有的学者提出粮食安全认知问题,主张“应进一步摆脱有关粮食安全认知的束缚,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目标,构建双重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8)。有的学者提出数据安全认知问题,认为“一般而言,发展程度越高,对于数据安全维护的意识与认知会更加成熟”(19)。有的学者把美国海洋安全认知看作是“一种霸权安全认知”;把印度海洋安全认知看作“强调传统军事威胁,维护周边海域为核心的海洋安全”;把欧盟海洋安全认知看作“强调‘共同回应’,即全球海域的稳定性、法治和善政”。(20)有研究人员将“国家安全认知”界定为“国家安全主体在从事国家安全工作过程中对国家安全问题及其现象的判断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和看法,主要表现为主流国家安全认知和全民国家安全意识”(21)。虽然关于国家安全认知界定的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但其毕竟又将国家安全认知的学理性向前推进了一步。

综上所述,国家安全观是官方表述,是一种高级的国家安全认识;国家安全意识是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的代表或表现形式,是一种初级的国家安全认识。国家安全认知既可以表现为国家安全意识,也可以表现为国家安全观,集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观为一体。当国家安全认知处于低级国家安全认识阶段时,则表现为国家安全意识即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当国家安全认知处于高级国家安全认识阶段时,则表现为国家安全观(包括国际安全观)。也就是说,国家安全观特指国家领导人或政治集体的国家安全认识,但不能特指广大学者和国家安全组织一般工作人员的国家安全认识;国家安全意识可以特指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认识,但不能特指广大学者、国家安全组织一般工作人员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安全认识。国家安全认知既可以特指国家领导人或政治集体的国家安全认识,也可以特指广大学者、国家安全组织一般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认识。因此,在国家安全学理论构建中,国家安全认知能够贴切和科学地表达国家安全主体对国家安全的认识。

二、国家安全认知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中,认知是指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22)。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23)思维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思维,也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由此可见,认知既包括感性认知也包括理性认知。所谓国家安全认知,是指国家安全主体对国家安全问题及其现象、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并形成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看法。换言之,国家安全认知是国家安全主体对国家安全问题及与之相关联的现象、规律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总和。

(一)国家安全认知主体

国家安全主体是国家安全认知的承担者和载体。《国家安全法》第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24)可见,所谓国家安全主体是指所有承担预防、化解国家安全问题,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职责和义务的组织、团体和个人,主要包括正式(官方)国家安全主体和非正式(非官方)国家安全主体。前者主要指利用公共权力甚至是特殊公共权力承担预防、化解国家安全问题,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职责的国家机关,“主要包括国家安全领导机关、国家安全保障机关、国家安全审判机关和国家安全监督反馈机关”(25);后者主要指利用社会权力承担预防、化解国家安全问题,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职责的组织和个人,主要包括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非正式国家安全主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工具是社会权力,但这种社会权力在特定的国家安全事务中会得到国家法律的支撑。如在反恐怖主义事务中,铁路、公路、水上、航空的货运和邮政、快递等公司作为国家安全主体,根据《反恐怖主义法》规定,可以实行安全查验制度,对客户身份进行查验,依照规定对运输、寄递物品进行安全检查或者开封验视等措施。(26)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在履行反恐怖主义职责时,所凭借的社会权力被赋予了合法性,获得了国家法律的支持。

当国家安全主体就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职责和义务,对国家安全问题及与之相关联现象进行感性或理性认知时,国家安全主体就转化成为国家安全认知主体。

(二)国家安全认知对象

国家安全问题及与之相关联现象、规律构成国家安全认知的对象(客体)。国家安全认知对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国家安全问题构成国家安全认知的核心对象。一般来讲,国家安全主体能否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形成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科学认知,因为“作为结果语义的‘国家安全’与作为危险和威胁语义的‘国家安全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国家安全问题’是否得到有效预防或化解是因,‘国家安全’是果”(27)。二是与国家安全问题相关联的现象构成国家安全认知对象的必要补充。“危险和威胁是区分国家安全问题与非安全问题的重要指标”(28),这里的“危险和威胁”强调的是客观现实,即已经发生的危险和威胁,也就是说国家安全问题是指对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已经造成的危险和威胁。可见,如果仅仅把国家安全问题列入国家安全认知的客体范畴,就忽视了那些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威胁”的现象,如国家安全风险。虽然“国家安全风险是指造成危险和威胁的可能性,强调危险和威胁的不确定性”,但其与国家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国家安全风险可以转化为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风险转化的结果”(29)。三是与国家安全问题、现象相关的规律构成国家安全认知对象的深化和必然要求。规律作为国家安全认知对象,与国家安全问题、现象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揭示国家安全问题、现象的内在本质联系的产物,把国家安全问题、现象的外在联系上升到内在联系。因此,国家安全主体是否能够对认知对象即与国家安全问题、现象相关的规律进行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揭示国家安全问题、现象的本质,进而实现国家安全目标。可见,国家安全规律作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国家安全主体如果不能深刻把握这一认知对象,则意味着国家安全主体的安全认知没有得到升华,即对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本质认识没有完成。

(三)国家安全认知过程

国家安全认知过程是国家安全主体从感性安全认知到理性安全认知的实现过程。就感性安全认知而言,感觉、知觉、表象是其基本形式。感觉是指国家安全问题及与之相关联的现象的个别属性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直接反映。当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其总和构成国家安全事务领域国家安全和工具国家安全问题)直接作用于认知主体感官时,由感觉神经传导至大脑的相应部位,就产生了国家安全感觉,以便为认知主体提供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等的信息。当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被认知主体所感知时,意味着感性认知在感觉的基础上达到了知觉阶段。知觉比感觉复杂、完整,它把感觉为认知主体所提供的关于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分散、片段的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安全事务的完整信息。表象是指国家安全主体在大脑中关于国家安全问题及与之相关现象所感知而再现的形象。感性安全认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感性安全认知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由安全认知主体自发的过程,它是国家安全主体在国家安全工作中根据经验和直观感受自然形成的。二是在感性安全认知阶段,认知主体对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观察,“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和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30),它是一连串的自在、简单的印象和条件反射。也就是说,感性安全认知是认知主体对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表面状态和发展状况的感觉和感知。因此,感性安全认知的内容具有认识上的肤浅性。三是感性安全认知是非理性的精神现象。感性安全认知是一种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安全认知。这意味着感性安全认知是尚未经过抽象和思考而上升到自觉程度或状态的精神现象。与理性安全认知相比,它不是一种理性抽象的认知状态,而是非理性的模糊的印象和这些印象的联系。因此,感性安全认知以直观的非抽象状态存在于国家安全主体的精神层面。虽然感性安全认知是国家安全认知的低级阶段,但感性安全认知可以使国家安全主体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初步认识,为理性安全认知奠定基础,以便国家安全主体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总体的、本质的认识,为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问题,实现国家安全目标创造认知条件。

理性安全认知包括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并形成特定的观点和看法。概念是指国家安全主体把所感觉到的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的思维过程;判断是指国家安全主体对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推理是指国家安全主体从已知对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可见,理性安全认知是国家安全认知的高级阶段。国家安全主体在对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的整理及改造,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安全认知由此产生。

理性安全认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理性安全认知是国家安全认知的高级形式。如前所述,理性安全认知是国家安全主体在对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直观、零散和杂乱无章的感性认识的整理、加工和抽象,从而获得的关于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这意味着,理性安全认知不是国家安全主体对于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感觉,而是对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理解。从内容上讲,它包括对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的分析、解释和论证,是一般性和联系性的高级阶段国家安全认知。二是理性安全认知是一个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一种较为完备的理性安全认知包含对国家安全工作中的各种国家安全问题和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应该怎样”的三个方面的思考和见解,因此理性安全认知包括一系列国家安全认识、国家安全判断和国家安全推理,构成国家安全观念体系。同时,由于理性安全认知不是由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命题得出,而是通过系统而严密的理论结构表现出来的,因而它也是一种国家安全观。三是理性安全认知是国家安全现实的能动反映,它发端于国家安全主体预防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维护国家安全的困惑和寻求满意或最佳解决方案的自觉意识,同时将各自的国家安全价值观念渗透于寻求方案的思维活动中,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建立较为完备和系统的国家安全认知体系。

三、结语

作为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概念,国家安全认知对于揭示国家安全问题及与之相关联的现象和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是影响国家安全认知的首要因素,直接关系国家安全主体形成什么样的安全认知。

综上所述,国家安全认知可以被视作行为主体基于安全形势产生的感知或判断,是关乎国家总体安全发展、安全结果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综合体,是行为主体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行为体实践的不竭动力,也将对自身、周边甚至全球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科学合理且正确的国家安全认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有利于国家行为主体既定目标的实现。

注释:

①李文良.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框架构建研究[M].国际安全研究,2022(5):8.

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18.

③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4.

④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0-91.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EB/OL].2015-07-01.http://www.gov.cn/xinwen/content_2888316.htm.

⑥习近平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6-04-14.http://www.81.cn/2016gjaqr/2016-04/14/content_7007367.htm.

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⑧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2018-04-13.http://www.gov.cn/xinwen/content_5282159.htm#allContent.

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10-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content_5555255.htm.

⑩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3-54.

(11)江泽民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的讲话——推动裁军进程维护国际安全[EB/OL].https://www.cctv.com/special/756/1/50315.html.

(12)胡锦涛在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全文)[EB/OL].2009-09-24.http://www.gov.cn/ldhd/content_1424772.htm.

(13)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21.http://www.gov.cn/xinwen/2014-05/21/content_2683791.htm.

(14)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21.http://www.gov.cn/xinwen/2014-05/21/content_2683791.htm.

(15)习近平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EB/OL].2017-09-26.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6/content_5227658.htm.

(16)习近平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EB/OL].2017-09-26.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6/content_5227658.htm.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4.

(18)武舜臣,胡冰川.粮食安全认知:转变方向、逻辑困境与路径突破[J].中国经济报告,2022(5):14.

(19)李艳,章时雨,季媛媛,等.全球数据安全:认知、政策与实践[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1(7):2.

(20)张颖.中国海洋安全:理念认知、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2(1):19.

(21)李文良.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框架构建研究[J].国际安全研究,2022(4):8.

(2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50.

(2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90.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EB/OL].2015-07-01.http://www.gov.cn/xinwen/content_2888316.htm.

(25)李文良.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框架构建研究[J].国际安全研究,2022(5):12.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EB/OL].2015-12-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_5029899.htm.

(27)李文良.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框架构建研究[J].国际安全研究,2022(5):5.

(28)李文良.国家安全:问题、逻辑及其学科建设[J].国际安全研究,2020(5):8.

(29)李文良.国家安全问题:不是源生的而是衍生的[J].国家安全论坛,2022(1):33.

(3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285.

    进入专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安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53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家安全论坛》2023年 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