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到农村,听一位留守老人讲:他儿子外出打工,一个月挣到的钱比在村里干活一年得到的钱还多。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述,这不就是说,外出打工比起在家乡劳动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吗?如果用劳动价值论来分析,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出在劳动价值论并不是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
陈葡萄酒的价格高于新葡萄酒的价格,但生产这两种酒的劳动时间却相同。对此,李嘉图学派的劳动价值论没有作出很好的解释,从而引起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为了解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同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之间的矛盾,构想出了一个价值转型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其成立的前提是全社会的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对此,马克思是用三个数据表来加以说明的。实际上,数据表的设计可以更一般化地表达为求解一个方程组。若以各部门(各厂商)耗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可变资本的价值、剩余价值为已知量,各部门(各厂商)的生产价格及平均利润率为未知量,且投入按价值计量,而产出按生产价格计量的情形下(马克思的数据表正是依此设计的),方程组中独立方程的个数正好与未知量的个数相等,因而方程组有唯一的一组解。但为了与市场运行的实际相吻合,须投入与产出均以生产价格计量。而在这一情形下,所建方程组中独立方程的个数大于未知量的个数,从而导致方程组无解(详细证明可参阅知网:吴涌汶:《劳动价值论的跃迁:能量价值论》的有关论证)。这说明,价值转型为生产价格的构想连同劳动价值论均未得到合理解释。
那么,商品的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不妨从日常经验中获得启示。假定一个农业耕种者已经处于商品经济的环境中,因而,他生产出的粮食是有价值的。又假定,起初该农夫在生产过程中不借助其他任何外力,于是,他生产出来的粮食的价值可以用他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假若耕地占他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部分为B,而后他的耕地劳动以牛耕来替代,生产出来的粮食数量不变,则牛耕所耗费的有效能量也创造了价值,并可以用必要劳动时间B来衡量。又比如,假定一批煤矿工人一天挖出的煤具有一定量的价值,可以用一定量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之后用一台蒸汽机替代这批工人挖出了同样的煤,则蒸汽机所耗费的有效能量也创造了同样多的价值,可以用同样多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这就是说,在商品生产活动中,不仅人的劳动可以创造价值,自然界的能量也可以创造价值。
正如马克思在解释劳动决定价值时所指出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而是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同样,我们也可以作出类似的规定:能量耗费决定价值,不是个别能量耗费决定价值量,而是必要能量耗费决定价值量。而所谓必要能量耗费也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能量耗费效率和能量耗费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能量耗费,这里所说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另一种含义的必要能量耗费涉及社会总能量耗费在各部门商品上的分配,它是指社会总能量耗费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能量。当某部门的能量耗费超过其必要能量耗费时,一部分能量耗费将成为无效能量耗费,从而引起该部门单位商品价值的下降。
自然界的能量创造价值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自然界的能量创造价值常需要某些特殊设施、设备等的投入,即需要特殊资本的投入,而其有效能量的耗费,常与资本的投入成正相关关系。第二个特点是:自然能量的有效利用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获得自然能源所耗费的能量远小于自然能源自身所隐藏的能量。当然,所产生剩余价值的大小,与能量利用的效率是密切相关的,因而,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家的创新是分不开的。这样一来,在能量价值论的视野下,就没有不变资本的概念了,所有的资本都是可变的,凡资本的运用都能够增殖。从而,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就不存在不相容的矛盾了,也就不需要构建一个价值转型的理论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不过是在价值规律的前提下,资本竞争的必然结果:一旦某一部门的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则意味着投放到该部门的能量超过了其必要能量耗费,需要转移一部分资本到其他部门,以实现新的平衡。在陈葡萄酒的价格高于新葡萄酒价格的例子里,实质上是因为生产陈葡萄酒比生产新葡萄酒多耗费了一部分生物化学能,而要利用这部分生物化学能,就需要增加相关设施、设备的投入,即增加特殊资本的投入,从而就有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工人的生活水平低于或远低于自耕农的生活水平,他们是受到资本剥削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自然能量越来越有效的利用,从自然能量获得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地涌流出来,从而不仅资本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工人也从中获得了一部分剩余价值。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越来越富足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民工能够通过外出打工而致富的原因。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工人与资本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互利共济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如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矛盾。
随着人类劳动越来越多地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必要能量耗费所决定的规律将越来越显著地显示出来。而当绝大部分人类劳动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时,人类社会将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进入到马克思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按需分配的社会。由于人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那时的分配方式很可能仍然要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办法让人们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物质与文化产品。那时,产品价值由生产产品的必要能量耗费所决定的规律将更加纯粹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