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胜利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需要我们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哲学基础、历史根基和实践路径等问题作出系统化、学理化的研究。
关于文明的理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由西方发达国家把持着文明的定义权、评价权。以致有些人对文明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似乎只有西方社会才是文明社会,只有西方国家才是文明国家,而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是野蛮、落后、未开化的代名词。“文明”拥有统治世界的资格和能力,而“野蛮”只有匍匐在尘埃里听凭“文明”的奴役。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刚刚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时,很快就有人鼓吹中华文明是保守落后、走向衰亡的“黄色文明”,要摆脱这一命运,只能全面拥抱西方的“蓝色文明”。这种错误观点早已无数次被中国的发展所驳倒,但其背后的文明观和文明基础理论问题却不断引人深思。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而且在持续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所创造的文明形态,尽管曾将封建的王冠和教士的长袍挑落在地,在历史上发挥出巨大的进步作用,但这些都是为了服从资本剥削人民的目的而做出的。为了满足资本剥削无止境的欲望,这些国家可以贩卖奴隶、走私鸦片、消灭原住民、发动战争、展开侵略、甚至伪造历史,可以说是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在这些国家所宣扬的文明外衣下,深藏着侵略、殖民、剥削、掠夺、杀戮的事实。这种文明,充其量不过是冰冷的锁链上缀满的鲜花。因而,西方发达国家所宣扬和践履的文明并非真正的文明,只不过是一种为了掩盖剥削和奴役的事实而发明的高级话术和假面技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大潮奔腾浩瀚,不可阻挡。资本主义文明的时代,正在一页页被揭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决摒弃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文明外衣下隐藏的资本逻辑和野蛮本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对抗冲突,倡导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凸显“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世界情怀,为建构真正的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这一历史视野来考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无比丰厚的内涵和价值意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面对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所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特别是,我们所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开辟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引领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历史的成败发人深省,伟大的事业充满感召。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实践,为建构新时代中国学术提供了源头活水,成为新时代中国学术确证自我、走向世界、赢得尊严的重要支撑。学术研究不仅需要置身书斋、专注文本,更需要关注时代,切中现实。时代与思想、现实与文本的关系从来不是相互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思想与现实的双向奔赴启示我们,一方面要紧扣经典文本,就文明问题展开扎实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新时代中国的文明故事,以现实的涌动哺育思想的成长。
在历史和现实的深层变迁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读文本的归宿,也是学者的使命所在。这里所谓的现实,不是僵硬的、似乎可以随时从时间长河中剥离的时间切片。现实,从来既是承载历史的现实,更是开启未来的现实。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观照现实时,现实总是给我们充满历史智慧的回馈。由此观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和近代以来恢弘厚重的探索史、抗争史、发展史,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留下了哪些经验、哪些教益、哪些启迪?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所发生的新变化、新趋势是什么?如何从多学科交叉的意义上来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积淀、现实境遇和前途命运?等等。这些问题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大历史观,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互动中,凝练成具象化的学术问题,予以具有原创性的科学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