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美国对华发起的三场经济战与未来中美战略竞争的三个空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785 次 更新时间:2024-06-04 22:27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李巍  

 

2017年底,美国正式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2018年初,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全面拉开了新一轮大国战略竞争的帷幕。中美战略竞争自此成为国际体系中最具压倒性的特征,它对国际秩序的塑造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奥巴马时期开始,面对金融危机的打击和中国崛起的挑战,美国就展开了一系列霸权护持行动,这一行动经过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时期已经达到高潮。

拜登政府的霸权护持战略,已经成为全国性共识,它集中体现为:对内实行产业政策,以加强产业复兴,对外为阻遏中国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发动三场“经济战争”。

首先是关税战。通过抬高中低端产品对美准入壁垒,推动“中国制造”的价格上涨,削弱其价格优势,来降低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吸引力。不仅如此,美国还联合盟伴共同发起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挤压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通过外交动员,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联合削弱中国“超级企业”华为的产品在欧美的市场份额,甚至达到将华为产品全面驱逐出欧美市场的目的。美国发动关税战旨在推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市场“脱钩”。

其次是技术战。技术战是美国对华经济打压的进阶手段,旨在钳制中国高端制造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美国针对中国的技术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的技术出口管制对华进行技术打压。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将中国众多高科技企业纳入实体清单,全面加强对华技术出口的审查。二是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并购高筑壁垒。美国通过改革外资审查制度,全面加强了对中国赴美投资的审查。美国在这两个方面的行为,都是为了阻遏中国的技术可获得性,推动两国的技术“脱钩”。

最后是金融战。截至目前,美国虽然还没有发动全面的对华金融战,但美国试图通过两个方面的金融手段来削弱中国企业与美国资本的联系,从而在资金链上对中资企业进行打压。一是通过制度改革,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融资制造障碍;二是通过行政命令,直接干预美国资本对中国相关企业的投资。鉴于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美国在资本端的对华打压将推动两国的金融“脱钩”。

总之,美国政府将关税战、技术战和金融战作为服务霸权护持战略的三大对外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给中国施加巨大的“产业离心力”,迫使产业链和供应链从中国转移,阻止中国产业升级,削弱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进而实现竞赢中国、捍卫自身霸权的目标。

未来国际秩序的基本走向由中美战略竞争所塑造,而中美战略竞争将主要在外交、资本和技术三个空间展开。

第一,外交空间。中美之间的外交空间竞争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国际制度外交的竞争。美国的国际制度控制力体现在对规则的控制、对人事的控制以及对决策的控制。在中美外交空间的竞争中,两国都会积极争取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从而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际制度竞争。二是拓展市场规模的经济外交竞争。市场规模的大小关系到企业竞争力,在当前全球性贸易机制陷入长期瘫痪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都会竞相通过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来为本国经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三是捍卫资源供给安全的外交竞争。与清洁能源发展相关的关键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美国正在大力开展矿产资源外交,特别是通过构建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来竞赢清洁能源时代的资源争夺。

总体而言,美国的外交以其军事盟友为基础,具有很大程度的稳固性和封闭性;而中国的外交建立在议题合作的伙伴关系网络基础上,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未来中美外交空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是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网络与美国所主导的盟友体系的竞争。

第二,资本空间。美国的政治体制,特别是近年来政党斗争的极化,会削弱美国的税收能力,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屡屡遭遇的“财政悬崖”,就是美国两党斗争导致美国财政体系缺乏稳定性的重要体现,而且财政问题还会直接影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资源投入。为了弥补财政不足,美国政府只能高度依赖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这就是美国国债。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使它可以从全世界吸引资本,从而保证了源源不断的融资。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有着非常高效和发达的税收体系,从国内社会汲取财富的能力相对比较强。但是,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不太发达,尤其是缺乏国际金融中心,中国企业缺乏在国际市场大规模募集海外资金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对于中美在资本空间的竞争至关重要。

中美在资本空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竞争的是资本的高效利用。资本更多流向技术创新、经济生产和社会服务,意味着资本的使用更加高效。如何有效利用资本是中美资本空间竞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技术空间。技术空间的竞争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创新的竞争,另一个是技术应用的竞争。从目前来看,美国国内的技术创新生态没有太大的影响,整体仍然呈现比较活跃的状态,美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引领技术创新的能力仍然非常强大。

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应用则高度依赖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而由于大量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的衰落,美国在技术应用和技术产业化上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美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去工业化”的状态,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产业转化的动力支撑,也缺乏足够的应用场景。因此,美国的技术创新可谓是“缺乏产业依托的创新”。这也是为何美国要推行以“友岸外包”和“本土回流”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战略的原因。同时,为了弥补本土应用场景不足的缺点,美国正大力推动技术外交,通过国际技术合作来完善美国的创新环境,增强美国的创新动力。

相比之下,中国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生态,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超级企业”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谋求渐进式技术创新,获得了重大成就。中国活跃的产业集群给中国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产业依托。但另一方面,中国在基础科学、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都还存在各种不足。中美的技术竞争将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

 

李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Three-dimensional struggle"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1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