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兴庆: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3 次 更新时间:2024-05-28 21:56

进入专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绿色转型  

叶兴庆 (进入专栏)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举行)提出,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会议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并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全面确定了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施力重点。

无独有偶,在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2016年12月19日至20日举行),对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部署更是堪称重中之重。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会议强调,作为“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

作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犹如箭在弦上的农业供给侧改革部署显然高度吸睛。而该如何领会中央之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关精神?2017年相关改革部署又将何去何从?就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以期释疑。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着力

中国经济时报:一直以来,公众对于农业发展多受到舆论对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正面影响,而对于农业存在的问题知之甚少,我国农业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叶兴庆:自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表述以来,至今的一年多时间内,中央及有关方面对农业供给侧改革有过多次重申和表述,意在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第一,我国农业国际竞争能力下降。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倒挂;第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我们现在达到的产能中,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生态环境、透支未来达到的;第三,供需匹配能力下降。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受到严重扭曲,这是我们的大量产品库存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第四,增收支撑能力下降。在农民收入的支撑力量上,需要找到新动能、新动力或者是新的支撑因素。

需要重申的是,即便当前农产品供求是另一种形势,比如农产品普遍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同样也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系统性、整体性、根本性改革化解农业供给侧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已在多个领域形成共识。如您所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加以推进。在您看来,此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哪些方面加以着力?

叶兴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但也要看到,农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缓解,有些方面还在继续发酵。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势必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以解决。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一系列改革内容,可谓为当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重点。我认为,未来应不断在以下方面重点着力。第一,要让正确的市场信号起决定性作用。以降低价格扭曲程度、校正资源错配为方向,以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为原则,“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第二,要以农业补贴政策转型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转型为“农业绿色发展补贴”,体现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聚焦、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发力的政策取向。第三,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三权分置”改革,要在维护承包户权益和经营者权益之间寻找平衡点,不宜把土地流转收入视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第四,要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生产成本高于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产能)的退出。同时,要让绿色、健康产能的增长跑赢边际产能的退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第五,延长和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要以农业为基础,以提高农业就业密度和农民分享比例为方向,推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第六,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只有形成“有钱人吃国产农产品、穷人吃进口农产品”的格局,我国农业在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下,才有生存的空间,必须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国内消费者愿意为国产农产品付更高价格。

降成本提升竞争力,实施绿色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在诸多可为重点着力的任务中,如何提升竞争力,改变农产品价格倒挂畸形备受关注。您认为,该如何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继而根本性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叶兴庆:农产品价格倒挂、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我认为,应该以人工和土地为重点降低农业成本。

一是要补齐农业机械化的短板。应围绕薄弱环节,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首先要增强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尤其要加大对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其次要促进农机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高效率、多功能、精准化农机装备缺乏的现实,加大研发力度。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最后是要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从技能培训、购机补贴、库房用地等方面,加大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其科学配置农机装备、提高使用效率。

二是要下决心解决好地块细碎化问题。我国不仅户均耕地面积小,而且高度细碎化。由于地块细碎,田埂等浪费的耕地占3%—10%,导致土地生产率降低15%,而且增加人工成本。造成地块细碎的主要原因是,开展土地承包时,将承包地按远近、好坏、水旱进行搭配;在丘陵山区,地形破碎,地块普遍不大。建议把解决地块细碎化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地块整合。

三是要淡化土地租金收入对承包权利人的重要性。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者使用的制度安排,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截至目前,全国34%的承包地已发生流转,2.3亿农户中有7000万户已流转土地。这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靠租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不仅使地租成本显性化,而且令租地经营者不得不支付越来越高的地租费用。控制、乃至降低地租已迫在眉睫。不宜把增加地租收入作为“三权分置”改革和土地流转的政策目标。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提倡“确权不确地”,由集体统一经营或统一发包给新型经营主体。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的观点中,对农业实现绿色发展有过重点提及,这显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您认为,我国促使农业切实走上绿色发展轨道,根本出路何在?

叶兴庆:必须看到,我国目前达到的农业产能中,相当部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是在“吃子孙饭”、透支未来。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产能,是一种“有毒产能”,必须尽快退出。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道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顺利召开后,财政部、农业部随即联合印发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首次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这正凸显了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发力的政策取向。当然,让农业尽快“绿”起来的根本出路,仍然在创新。

首先,要推进理念的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尽快从把数量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把增产作为主要追求的传统农业发展理念中走出来,根据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发展趋势,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农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新去处作为农业发展的时代使命。

其次,要推进科技创新。要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改革品种审定办法和评价标准,引导科研人员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培育新品种。加大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广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为实现化肥和农药零增长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以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对休耕农民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建立生产者激励机制,推进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改革,促进水权交易,调动生产者节水积极性;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生产者进行耕地地力建设等长期投资。建立第三方治理机制,实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建立养殖小区、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倒逼农业生产者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2017-01-13

进入 叶兴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绿色转型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86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