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370 次 更新时间:2024-05-25 09:38

进入专题: 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  

杨瑞勇   赵丽岳   张楠楠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大地上,诞生了全世界唯一没有断流的原生文明,5000年的积淀不仅使文明持续、有序,有着无可比拟的持续性,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何为文化?以文化人,有“文”才得以“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与国家兴盛、民族复兴息息相关。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可以说,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重要而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自信是对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的自信,是对社会实践发展的自信,是对全球交流与影响的自信。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这些历史不仅塑造了民族的性格,也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这种自信促使人们认识到,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本国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传承的自信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鼓励人们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得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文化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坚持文化价值的自信尤为重要,它使得民族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维护文化主权和独立性。同时,文化价值的自信也是对人类普遍价值的尊重和追求,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最终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体现在国家治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这种自信相信本国文化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文化自信还倡导在保持文化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展示本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促进本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开放的文化自信态度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友谊,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世界文化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所谓的“自信”,也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关怀,也体现在对革命文化的精神体现上,更体现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持有的无限的信念上。在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也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源泉。

中华文化的自信是基于对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深厚积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强的影响力,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中华文化拥有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和艺术精品,这些都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原则等,这些深刻的价值观和生活智慧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指导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的自信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它指导着中国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实践。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中华文化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了人们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信心。中华文化的自信还表现在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促进文化互鉴,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中华文化的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华文化何以自信

新时代,中华文化的自信源于对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源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较强的影响力,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从容和期待。

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凭借其悠久的传承和深厚的根基,在全球文化发展中占据了显著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绵延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深邃的精神追寻,塑造了民族的独特精神符号,为民族的生息与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滋养。这一文化传承的轨迹,从对文化初识的觉醒展开,穿越了文化特质的形成、多元文化的互动与碰撞,文化认同感的培育等诸多环节,积淀塑成了浑厚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在物质层面,这种深远影响体现在住居、饮食、服饰等生活方式上的文化象征;在精神层面,则通过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宗教信仰、文学作品以及法律体系等方面,雕琢出了富有中华特色的文化景观;在思维与观念层面,显现为独到的哲学视角、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

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彰显自信,其核心价值在于“天下为公,报国为怀”的政治抱负,在于“赤诚为国,视死如归”的报国情怀,在于“守正不阿,勇往直前”的刚毅风骨,在于“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在于“涵养性情,泽及万民”的修身哲学;其鲜明特质则体现在“和衷共济,众生相连”的民族观念,体现在“锲而不舍,持续进取”的恒久韧性,体现在“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博大胸襟,更体现在“知行合一,事功为先”的务实精神。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注入浓厚的文化自信,但要让这份自信更加深远持久,还需要现实的实践来支撑。

二、百年大党铸就自信根基

中华文化自信的第二大支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的实践经验。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这一系列历史实践证明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成功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成功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也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逐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在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三大改造”的成功实施中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时期,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体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和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从1978年开始,中国大胆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效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随后,改革逐渐扩展到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了基础。此外,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中国先后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边境城市,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扩大与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技术交流。这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和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一带一路”等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这一切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为中国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从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些革命胜利和建设实践的经验,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也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经验和模式。这一系列历史实践,不仅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也展示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这些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华文化自信得到了极大地增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三、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新时代中华文化自信的第三大源泉是其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强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华文化也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成为促进全球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到中国文化产品的全球流行,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的具体表现。通过这种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华文化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增强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从而构筑了新时代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首先是文化元素的全球传播。中华文化的各种元素,如传统节日、美食、武术、传统医药以及书法和绘画等,已经成为全球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例如,春节和中秋节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庆祝,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甚至在非华人社区也能见到庆祝活动,这反映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全球影响力。此外,中华美食以其丰富的风味、独特的烹饪技艺在全球享有盛名。从北京烤鸭到四川火锅,从广东点心到上海小笼包,中华美食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拥趸。许多国家的主要城市中都能找到中国餐馆,中华美食的全球普及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机会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是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国际上也得到高度评价和广受欢迎。许多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收藏展出。例如,中国国家京剧院的演出团体经常受邀在国外演出,将京剧这一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介绍给全球观众,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与理解。

最后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还体现在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上。通过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合作等方式,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推动文化多样性,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中国合作的多个项目,如“世界记忆计划”中的中国元素,展示了中华文化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和谐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持续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华文化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其积极影响,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如何更好推进自信自强

一、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华文化要树立自信,关键在于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又展现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中华文化,这一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珍宝,孕育了深邃的哲理智慧、伦理观念、艺术成就以及生活哲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源自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和传承。这种自信激励我们不仅要传承经典,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从春秋孔子的“人无信不立”,到秦国秦穆公时期的“立木为信”,再到“方回春堂”的匠人精神,这些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和精神态度,对我们今天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传承是最根本的责任。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力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不仅意味着对传统元素的新解释和新应用,更代表着文化的活力和时代的进步。现代科技、新媒体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手段。通过科技的力量,中华文化可以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跨界合作是推动中华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艺术家、设计师、科技创新者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通过合作,开发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不仅能够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女娲补天》等节目屡上热搜、好评如潮。正是因为这些节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把蕴含家国情怀与文化密码的故事讲得生动精彩,给观众们留下了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新手段,我们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为推动文化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二、重视文化交流与互鉴融合

中华文化要树立自信,关键在于交流与融合。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不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仅做到对中华文化深厚的信念,还需要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教育和媒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渠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这种自豪感和归属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交流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借鉴的有效方式。通过具体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通过将长城、故宫、秦兵马俑等世界遗产向国际社会展示,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此外,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国际庆祝活动,使得这些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节日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加深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像京剧全球巡演、书法和国画的海外展览以及孔子学院的建立,无不展示着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为外国民众提供了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加强了文化的互动。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方面,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积极引入外国语言学习和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理解和欣赏世界多样的文化背景。此外,中国的艺术创作中也日益融入外来元素,如在音乐、电影、美术等领域融合西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创造出既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又有世界文化气息的新型艺术作品。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华文化展现出了自信和开放的姿态,不仅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也为国际社会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做出了贡献,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坚守文化自信与智慧贡献

中华文化要树立自信,关键在于对自身文化价值和贡献的坚定认识。这种自信源自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如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和谐观念、儒家的礼仪制度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珍贵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和谐与道德修养有着深远影响。中华文化在过去为全人类的进步提供了重要财富;在今天仍继续扮演关键角色,助力解决全球性问题;面向未来要继续增进文化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自身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可以共同享有的文化遗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更应自信地推广其文化价值和治理理念,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性融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中华文化能够在传承中保持生命力,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现独特魅力,更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实现自信和自强。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本身的一种自信,更是对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贡献的体现。

(作者:杨瑞勇,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二部<重点工程办>副主任、副编审;赵丽岳,《人民周刊》杂志社记者;张楠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进入专题: 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73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