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兴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实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23 次 更新时间:2024-05-22 23:08

进入专题: 农村建设  

叶兴庆 (进入专栏)  

在农村人口占比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起点上,能够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很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好农村问题,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发展和实践探索,对于在新发展阶段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农村人口占比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起点上,能够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很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好农村问题。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发展和实践探索,对于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推动农村社会深刻变革

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到,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农会、开展政治宣传与文化宣传、查禁赌博与鸦片、发起合作社运动、修筑道路与水利设施,“组织起来”的农民“造成了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大力开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革命根据地和全国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群众建立基层民主政权、开办学校、移风易俗、组建“妇救会”与“儿童团”、组织农业互助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乡村建设运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牢牢抓住了土地问题这一中国革命的“牛鼻子”。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彻底终结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夙愿。从封建土地剥削与宗法压迫中解放出来的亿万农民,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力量。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农村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农村建设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实行土地改革、促进农业合作化的同时,党领导农民进行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发展供销和信用合作等事业。毛泽东同志为其主持选编、1956年1月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写了两篇序言和104条按语,其中既有怎样办好合作社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农村经济工作、文化教育工作、妇女青年工作等指导意见。

党中央1956年1月提出、后经多次修改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我们党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业农村中长期发展规划。该纲要用大量篇幅部署农村建设,对改善住房、移风易俗、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广播邮电、交通运输、商业金融和社会福利等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建设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前29年的经验教训,将农村改革作为突破口,翻开了农村建设的新篇章。全会原则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为调动农民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为活跃农村经济,“应当鼓励和扶持农民经营家庭副业”“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凡是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宜于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为缩小工农城乡差别,“我们一定要十分注意加强小城镇的建设,逐步用现代工业交通业、现代商业服务业、现代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把它们武装起来,作为改变全国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从1982年起,中央连续5年出台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不仅关注农业发展,也关注农村建设,要求广辟资金来源加快农村建设,鼓励农民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兴办社会事业;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将集镇建设成为农村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切实帮助贫困地区逐步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的新农村。特别是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8年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3年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框架逐步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根据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农村建设的认识、丰富农村建设的内容。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九十年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作出经过二十年农村改革我们已成功开创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重大论断,而且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擘画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涉及农村建设的主要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健全,干群关系密切;加强法治,保持农村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事业。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进一步深化对农村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六个方面擘画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在2004年至2012年发布的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建设的新理念新举措,主要包括:重塑工农城乡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公共财政逐步介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取消农业税和村提留、乡统筹,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财政为村干部报酬和村级管理提供经费支持;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把农村建设推向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出发,对农村建设作出新的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2013年至2021年发布的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对农村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主要包括: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和农村改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精准扶贫。习近平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头重头在“三农”,必须向农村全面发展进步聚焦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在新发展阶段接续推进农村现代化

纵观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发展和实践探索,可以看出党始终把改变农村面貌、增进农民福祉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在对农村建设内涵的认识上,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行动,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农村建设内在规律的把握是与时俱进的。在对农村建设外延的认识上,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物质建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拓展,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到乡村物、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升华,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农村建设具体内容的部署是不断丰富的。在对农村建设和农业建设关联性的认识上,从单纯重视农业建设、保障农产品供给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把握和系统谋划明显增强。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以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发展和实践探索为基础,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继往开来,接续奋斗。

一要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所要建设的现代化农村,应当是在遵循村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水电路网通村入户、雨天脚不沾泥、夜晚人不迷路的基础设施便利化农村,上学方便、看病不愁、老有所养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屋外鸟语花香、屋内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美丽化农村。彰显这种内涵特征,需要促进道路、供水、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向自然村覆盖、向农户延伸,加强村庄路灯、公共活动空间建设;需要加强农村托幼和养老设施建设,提高村卫生室和村医服务能力,提高在村义务教育质量;需要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垃圾得到收集、污水得到治理、厕所干净卫生、房前屋后整洁美丽。

二要着力推进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所要建设的现代化农村,应当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从业者以农为主业、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接近全社会平均水平的农民职业化农村,世居人口与外来人口和谐共处、各得其所的村民多元化农村,公序良俗养成、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乡风文明化农村。彰显这种内涵特征,需要结合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注重从留守农业的农户中培养一批家庭农场,从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中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需要打通城乡之间、村村之间人口流动的堵点,在继续提高城市对进城农民开放性、提高全社会城镇化水平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村社区对入乡市民的开放性,以人为核心发挥村庄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需要推进以移风易俗为核心的农村社会改造,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

三要着力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所要建设的现代化农村,应当是在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基础上,村民踊跃参与、议事效率高的自治规范化农村,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主导化农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德治效力化农村。彰显这种内涵特征,需要根据村庄人口构成和自治事项的变化确定合适的自治半径,逐步把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移交给政府、该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集体资产所有者职责移交给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探索积分制等传统治理手段和“云上村庄”等数字化治理工具;需要加大普法力度,引导农民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需要增强农村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失范者受处罚,让崇德者受尊重。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11月29日

进入 叶兴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村建设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65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