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理想人格,若把它置放到伦理学的场域中来考量,其指的是一定的道德理想,也指某种最高的道德范例或典型,它以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作基础,是这种原则和规范的集中体现。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理想人格就是要做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君子”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元素,儒家文化塑造的最有代表性的理想人格范式即为“君子”,“君子人格”当然也成为儒家核心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是君子人格的首要建构者,对于君子人格有详细的阐释,并且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希望于“君子”,期待他们承担起纯洁社会复兴国家的历史重任。“君子”在儒家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更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
“君子”是“仁智勇”内在品格的笃实涵养者。儒家认为,君子必仁,小人必不仁。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行为处事,君子都应常怀敬畏之心,都需仁德宽厚、虚怀若谷。在儒家看来,君子还必须是一个智者,这种品格主要是在知识中不断涵养的。儒家非常重视对于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孔子就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是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典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正是在持续的学习积累中,孔子逐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从心所欲”“无大过”的君子境域。在儒家文化的视域中,“勇”也是“君子”必备的内在品质。孔子多次提到“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而不计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君子是儒生,也是勇者。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向权贵屈服,不为利益奴化。虽然重视生命,但是为了恪守道义,捍卫真理,必须做到不屈不挠,勇毅前行,这就是君子之勇。作为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需做“仁智勇”的笃实涵养者和忠实实践者。
“君子”是独立守正精神的坚定秉持者。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独立的人格是君子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内核。孔子曾谈及“六本”:“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后为君子。立体有义矣,而孝为本;处丧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队矣,而勇为本;政治有理矣,而能为本;居国有礼矣,而嗣为本;生才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无始终,无务多业;闻记不言,无务多谈;比近不说,无务修远。是以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这个“六本”就是君子处世行事之道,君子独立人格的构建也必须以“六本”为基础,能悟透“六本”,掌握“六本”,践行“六本”,则君子的独立精神就能得以外化。孔子还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在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时,孔子给予了上述答复。由此观之,儒家思想要表达的是,我们只是依照天理在行事,既不靠拜大王,也不靠拜灶王,君子应该有独立的人格,不搞人身依附,也无需找靠山。
儒家同时认为,君子不仅要有独立人格,而且必须守正,守正是君子立身的根本。守正肇始于修身而传达于天下,守正是君子道德追求的内在必然要求。君子之德在于心正,心正则德正,德正则人正,人正则行正,所以儒家强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因此,君子守正必先守心,只有把心守好,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只有做到守正,才能做到言之有度,行之有法,才能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君子”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真诚担当者。在儒家文化的境域中,君子身上都彰显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在强调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儒家先哲进一步认识到人是社会中人,人应在社会中生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不可以不弘大而刚毅,因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长沮、桀溺耦而耕,……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作为君子,理应以安民济众为己任,即使身在江湖,也依然心存魏阙,总难忘情于国家大事,总与政治相关联,这是儒学传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特征之一,更是君子伟大人格的体现。
梁启超曾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君子应带动“国民之人格,骎骎日上乎”。儒家的理想人格完美体现了品格、人格与天下己任之间的内在理性逻辑,追求实现自我完善、社会发展和国家昌盛,这在当下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儒家理想人格的认知、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提升自身道德素养,融洽社会关系,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