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安全重点任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17 次 更新时间:2024-04-17 15:53

进入专题: 粮食安全  

刘长全  

 

农业要强,首要的是粮食保障能力要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稳步增长和总体有保障。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明确新时代粮食安全要求与重点任务,积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是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举措。

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抓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稳面积,意味着既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又要加强对非传统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从生产空间布局来看,稳面积的一个关键在于让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粮食产销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生产向主产区集中,产销平衡区与主销区的粮食自给能力有所下降,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生产潜力之间存在偏离,保障粮食安全对跨区粮食流通体系存在过度依赖。解决这个问题,需进一步明确产销区在保障粮食安全中承担的责任,切实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缓解产销之间利益倒挂问题。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促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粮食主产区集聚和协同发展,实现粮食产业增值对粮食主产区的反哺。此外,还需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我国有大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至少有5亿亩具有综合开发潜力,需加大力度开展盐碱耕地改良治理,推动提升盐碱耕地综合利用水平。

增单产,是今后我国粮食增产的重心所在。目前,我国部分重要粮食作物的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玉米、大豆单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耕地与种子是增单产的关键抓手,要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全面提升单产水平。在耕地方面,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稳产增产能力。在种子方面,优良品种对粮食增单产有很大贡献,也有很大发展潜力,需强化种业创新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进一步发挥新品种增产潜力。同时,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近年来,我国食物供给总体上对外依赖程度趋于上升,在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食物供给安全面临挑战。与此同时,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国土资源潜力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草原、森林、海洋提供的食物在食物供给总量中占比依然偏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食物供给安全保障水平。为此,要拓宽食物供给渠道,除了向耕地和植物动物要食物,还要开发草原森林海洋资源,挖掘微生物和生物工程技术潜力,加强对非传统农业生产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加速升级,食物消费呈现口粮消费下降、肉蛋奶果蔬等非口粮食物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速度仍然滞后于食物需求结构转变速度,存在食物供需偏离、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结构性问题。增加食物供给种类就是要顺应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和新要求,除口粮外还要增加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乳制品等各类食物供给,提高食物产品结构多元化水平。长期以来,我国能量饲料粮与蛋白饲料粮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大幅低于动物源能量与蛋白在膳食总摄入量中的占比,粮饲种植结构与食物需求结构偏离导致口粮过剩与饲料粮短缺并存。在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适度调整粮饲结构,有利于提高食物多元化供给能力。要聚焦生产环节,扩大食物生产空间,优化食物生产结构尤其是优化粮饲结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充分发挥科技驱动作用

在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粮食产业发展面临如何统筹减少劳动投入与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实现粮食增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双重目标等问题。更好发挥科技驱动作用是破解这些矛盾与问题的关键,能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成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

我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对提升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部分核心种源、核心工具、核心元器件、核心算法仍存在“卡脖子”难题。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驱动作用,要加快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体系效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优化农业科技研发资源配置,围绕粮食与重要农产品增单产、提质量、优结构加快创新。

推动粮食产业智慧化发展是发挥科技驱动作用的重要一环。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的加快应用,有利于减少劳动投入,实现粮食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持续监测、生产经营和管理高度自动化;能够提升施肥、灌溉等作业的精准化程度,进而减轻自然条件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扩展产业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提升资源产出效率,实现产出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协同。粮食产业智慧化发展需实现从示范的、局部的智慧化向普遍的智慧化跨越,关键是提升智慧化升级应用的适用性、可及性与可负担性。为此,需加快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破解技术供给短板,促进各类智慧化模式协同发展,构建多层次智慧化粮食产业体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粮食安全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76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