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供应链活动逐步走出疫情影响。但临近岁末,本来较为平稳的航运市场出现新热点。巴以冲突外溢风险加剧,已波及国际海运。
丹麦“海运情报”咨询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12月,红海海运每周的运力指数较年平均水平下降了57%,超过了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的47%降幅。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受贸易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持续重构,从以成本、效率、科技为侧重转向以安全、稳定和政治为侧重,区域化、多元化特征日益突出,并存在进一步碎片化的趋势。
分析可知,两大因素正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
首先,美西方国家推行不当产业政策,泛化国家安全,筑起“小院高墙”,鼓动“脱钩断链”,这使得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各国高度相互依赖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2023年11月,美国更是成立白宫供应链韧性委员会,将“脱钩断链”的权利范围由部级领导层面提高到了国家领导层面,企图以更大力度推行“去中国化”政策,扼制中国崛起的步伐。
可以说,美国的产业政策和出口管制已超出国家间正常竞争的方式,对众多已经高度全球化的行业领域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造成了显著负面影响,阻碍技术进步以及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动能的形成。长此以往,各方都不会成为赢家。
“脱钩断链”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商会发布报告显示,与中国“脱钩”严重威胁美国在贸易、投资、服务和工业等领域的利益,美国投资者可能因“脱钩”每年损失250亿美元资本收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称,如果任由“脱钩”行径发展,世界经济分裂成西方和东方两大阵营,全球GDP可能将损失2.5%至7%。
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交往的紧密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经济全球化不是选择,而是现实,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经济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面临新的调整,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其次,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出现变化,对跨国公司供应链投资决策和生产布局产生显著影响。
以墨西哥为例,2023年,墨西哥成为众多汽车企业投资布局的热门市场。北汽、上汽、奇瑞、长安等中国自主品牌纷纷前往墨西哥,在当地布局生产和销售。与此同时,大批国内零部件企业正在涌入墨西哥,考虑在墨西哥选址建厂。原因在于,墨西哥位于南美、北美两大市场交界处,在此生产的产品上可达美国市场、下可覆盖南美市场,还不受美国贸易限制措施的影响,所以墨西哥成为了全球车企不可忽视的供应链布局选择。
按照美国对供应链的设计逻辑,他们希望逐级把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方,如越南、印度等地。尽管2023年的数据显示,他们暂时是充当“中间商”的角色,但是长远来看,这对中国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从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要求我们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新变化,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重组,构筑起新的大国竞争优势。具体来说,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开放带来竞争与合作,能使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更加稳固,能使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有机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并进一步增强我国在这些链条上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对于向世界展示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广泛凝聚全球发展合作共识,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树立坚定信心。
第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国必须在重塑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相关规则制定,在新一轮全球经贸治理结构调整中,更主动地谋求与自身经济实力适应的国际地位,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应有地位,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
第三,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及自主可控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作为支撑,而新的先进技术从开发到应用,再到更新迭代,都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通力合作。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分类构建国家、区域和全球多圈层的产业链格局。对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比较弱的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挥国内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建立以国内循环为主的产业链;对比较优势明显、基础好的产业,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嵌入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中。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鲁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