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不断拓展党的理论传播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978 次 更新时间:2023-12-28 00:51

进入专题: 党的理论  

石仲泉  

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伍义林同志的新作《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传,学术价值不容小觑。作者在做好党报理论编辑工作中,不断研习党的理论传播历史,观察理论传播现象,思考理论传播规律,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理论指导和理论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多层次、系统、全面的传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思想传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包括以下基本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基础内容和历史基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传播,主要指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时代要求和重点内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实践内容和现实关切;马克思主义原理、立场观点方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品格和作风的传播,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精髓和灵魂。

《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论》以“科学地传播科学理论”为旨归,以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历史为依托,围绕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传,对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内涵、对象、宗旨、属性、原则、路径、经验等,进行探讨分析、归纳提炼,形成层次清晰、逻辑完整的论述。该书提出的一些新见解、新观点,为提升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成效提供了有益启示。

该书作为党的理论传播论的专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理论传播的基本特征,填补了一些空白。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论是探讨如何科学地传播科学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理论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也是历史的、发展的,有内在属性和规律。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实践性和规律性,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决定的。

第二,该书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基本原则。通观近百年理论传播史,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活动中,有些原则在新的理论活动方式产生、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有些原则会随着某种具体理论活动方式的消退而消退。但也有些原则会贯穿理论传播活动始终,带有普遍性、长久性。如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等。这些带有普遍性、长久性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基本原则。

第三,该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与其他一般信息传播不同之处,不在于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传播介质,而在于其具有鲜明的意旨和主旨。从本质上看,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是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旨归,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内核,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相伴随的全域性传播。

第四,该书点明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主渠道与其他渠道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无时无刻离不开传播媒介、传播载体等传播主渠道,又通过其他传播渠道加以生动表达,如戏剧、电影、动漫,绘画、版画、招贴画,演讲、报告会、标语口号等。

第五,该书分析了理论传播的机理、过程和特性。理论传播效果,指传播主体通过传播行为在传播对象中产生的真理性说服力、价值性感召力、实践性引导力和文化性自信力等方面的影响和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传播机理看,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一靠“不争论”,靠大胆实践、大胆闯,用实践检验证明;二靠“不怕争论”,就是敢于担当、敢于亮剑。传播主体将传播真理与信仰真理由衷地交集,激发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播力量。以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理论,是传播者切忌的;将通俗化变成庸俗化是妨碍传播效果的致命因素。

此外,该书标明了中国共产党理论的传播是开放的、发展的世界性传播。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国际传播,是伴随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而不断丰富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刻影响的传播活动。从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看,既有主动传播,又有被动传播;既有学术传播,又有政治传播;既有大众传播,又有精英传播;既是意识形态传播,又是文化传播。从传播特征来说,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相互影响的、复杂的过程。从传播史来说,它既是政党理论传播的新生事物,又是文化传播的新事物;它是开放的、发展的,生机勃勃,前景广阔。

在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正向世界舞台中央走近,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增的大背景、大趋势下,《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论》致力于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让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如何拓展中国理论走出去的方式方法,取得了哪些经验,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等,探讨回答这些问题,正当其时。

理论创新无止境,理论传播无止境。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方式不断拓展,传播主体不断壮大,传播范式不断完善。这为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特征和规律,提供了生动实践,也期待产生像《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论》这样有更多拓展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石仲泉,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进入专题: 党的理论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28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25日 15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