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国家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总结了金融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也指出了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等问题。在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应有更大的作为。这次会议系统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着力方向和新驱动力。
科技金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
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基础性支撑。纵观人类历史上历次重大技术革命,背后都有来自金融的助力。科技金融特指为科技企业及研发创新提供融资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的政策、制度、模式、产品的金融服务体系。正是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崛起,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支持与风险管理机制。
科技企业所处的行业通常整体发展不稳定,企业生命周期跨度较大,在初创阶段普遍存在现金流不稳定、缺少合格的抵押品、企业估值偏高等问题,难以符合传统信贷要素或信贷流程。一个良好的科创金融体系,要引导和促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风险投资等各类资本共同发力,推动投贷联动等模式创新,为科技创新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满足企业金融需求。
发展科技金融,尤为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从国际经验来看,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在科创金融中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走向繁荣的关键。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风险补偿功能。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金融特指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基建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而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股指产品、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等。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绿色产业和项目建设,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伴随绿色金融理念兴起,在国际组织和各国金融机构的推动下,绿色金融国际准则渐成体系,全球绿色金融实践快速发展、前景广阔。
绿色信贷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体系最成熟的产品之一。目前,我国绿色信贷存量规模世界第一,且规模逐年攀升。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8.58万亿元。
下一步,应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适应国情的统一标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拓展绿色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强化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加快碳金融市场发展。
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普惠金融特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生动体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五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提出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等政策举措。
可以预计,我国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将更加优化,普惠金融参与主体将更加全面、均衡,普惠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普惠金融的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手段
养老金融特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总和,包括养老金制度、养老资金管理和服务以及养老产业投融资。
相较于其他四种金融,养老金融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此次被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足见中央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基本搭建起以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三大支柱为支撑的养老金融体系。但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三支柱总比例近70%,存在失衡之处。随着老龄化加剧、支出压力加大,养老资金服务和养老产业投融资方面也存在欠缺。
新形势下,加快养老金融创新发展具有迫切性、必要性。一方面,全社会要有充足的养老资金储备;另一方面,要建设完善的养老产业体系。这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需要将金融与养老相结合,给出一揽子应对方案。
数字金融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达41.5%。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数字金融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数字金融特指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金融服务的金融业态。近年来,金融机构或金融科技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对客户营销、产品设计、风险防控、投资决策等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者产品,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金融业要全面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满足数字经济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
一是充分认识数据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意义,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有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二是深化数字技术的金融应用,创新金融产品研发,不断开发场景金融服务,拓展金融服务边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三是平衡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加强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积极引入“监管沙箱”机制,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罗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