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之辨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98 次 更新时间:2023-10-10 00:37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袁吉富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准确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地位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这方面,党中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界定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而这意味着,从学理上阐释清楚这一根本论断、基本命题,是理论界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一、科学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涵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可以分为两个命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1.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至少需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这里所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当代”一词,有其明确的时间所指。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所指。当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时,党中央把它们称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时,党中央又把它称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时,党中央接着把它称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现在,党中央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称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几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名称都一样,所指却不同。其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所指。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时间性方面的涵义是指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其次,这里所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其明确的对象所指。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即便是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中间,其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都未必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思想之间存在着的继承发展的关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但是,并不是人们都认可这种联系。个别人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具有当代性的,是不会过时的,马克思主义仅仅意味着马克思的思想,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要回归马克思的思想。个别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具有当代性,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回归毛泽东思想。还有个别人则认为,邓小平理论仍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上述种种理解都不是正确的理解。这里我们要明确,时下所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其他阶段性思想。

第三,这里所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其权威的倡导主体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界权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倡导者具有多样性,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这些倡导主体有党中央,有学界人士,有社会上的信仰者等等。除了党中央代表全党发出的马克思主义声音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在阐发带有自己个性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上的一些信仰者也在不时发出自己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声音,而所有倡导者都会在逻辑上把自己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但显而易见的是,在这些倡导者及其主张之间显然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性。其中,党中央是最重要的主体,其所提出的主张具有政治上和法理上的正当性、理论上的权威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的就是时下党中央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它得到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认可并成为行动的指针,在当代中国的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之中占据着主导和统治地位。有鉴于此,我们把时下党中央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称作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且直接称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概而言之,我们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的中国占据指导、统领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而正由于这个地位,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其重要的专有称呼之一。

2.关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把自己的指导思想用某某世纪马克思主义来界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是第一次,而这样的界定,显然有其特殊的意味。

应当说,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称谓本身可以构成一个整体概念,在这个整体概念之下,还有两个关键词即21世纪和马克思主义。

首先,从21世纪这个关键词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很容易指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但显然这只是说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常识。这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于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形成和问世于党的十八大之后,因而,它就是在21世纪才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仅仅从21世纪这个关键词角度去理解,根本把握不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的特殊含义。

其次,从21世纪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关键词的角度看 ,我们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主要意味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诸多马克思主义中的一种。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产生以后,总体上讲,其对世界的影响从广度上在扩展,从深度上在加深,以至于英国学者麦克莱伦断言,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影响着世界。从显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都在活跃着,一些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或思想指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者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或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主张的重要依托。因而,从世界范围看,21世纪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多样化的样态。从中国的范围看,且不说在学术界的各式各样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就是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的角度讲,无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是在21世纪才正式确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在21世纪的中国,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的马克思主义,绝非仅仅出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种。由此可见,只是从21世纪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关键词的角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仍然不能把握住这个命题的独特含义。

第三,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整体概念的角度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界定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有着独特的意味。这是因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作是代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识性概念,也就是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称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意味着,在21世纪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多样化样态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影响力最大,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作用和功能的发挥直接决定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因而可以用它来直接指代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样做的合理性依据于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来决定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在这个问题上,何毅亭曾提出过一个解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大家族,是一幅思想谱系,在这幅思想谱系中,不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都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载入人类思想史册,都能够冠名“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称号。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理论研究对象是世界典型样本,二是理论成果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三是理论实践成效深刻改变现实世界。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用以上三个条件来衡量,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可以称为“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首创成果和基本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称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可以称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讲,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主体、主干,其研究对象是21世纪全球最伟大的中国样本,其理论价值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其实践成效深刻改变着中国和世界。应当说,何毅亭的解释与上述提到的用唯物辩证法的决定事物性质的原理来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

综上,我们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并不意味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代在21世纪存在的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而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可以用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直接指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上面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的辨析,主要还停留在形式分析上,基本没有从内容的角度进行论证。从内容的角度进行论证,是接下来的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这是一切立论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了,其他的一切后续推论均成为无根基的判断。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我们党还是习近平同志都公开声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还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经”,用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人民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研究时代问题,鲜明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决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时下天然具有当代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乃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而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这是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也不会例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相继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都对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作了科学地回答,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理论,在创立之后到被后一个理论发展之前,均有资格称之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即当时那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不神秘,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然也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但是,以上的说法还没有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称谓中的新时代三个字,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其研究对象历史方位的把握和对其历史本质的穿透力。那么,这个新时代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发展面临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到18大之前,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前所未有地提高,但是,十八大以来,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能否解决从经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问题,能否解决收入分配悬殊的问题、绝对贫困问题和推进共同富裕等,成为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问题。其次,改革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但我们的改革多年以来是遵循的是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渐进式改革,到十八大前,渐进式改革的积累面临着质的突破,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与此同时,在改革过程中还积累了一些问题需要再改革。这就需要“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需要把改革推进到全面深化和开创新局面的新阶段,否则就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健康发展。这方面的挑战可以称之为治理的挑战、改革的挑战。第三,执政党面临大考验。在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前,我们党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显现得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特别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口是心非、擅自行事;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出现严重危机,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风气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普遍存在;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严重损害,贪腐程度触目惊心;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严重隐患,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已经到了非治不可,否则就要亡党亡国的地步,因而必须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四,世界局势展现大变局。从我国发展的国家环境角度看,世界正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解决“修昔里德陷阱”,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四点大变化足以说明,我国需要而且必须进入发展的新时代。

对于这个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了及时准确的界定。习近平同志强调,“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描绘了应然的样子,这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五个“是”:“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重复了上述五个“是”,只不过是在第五个“是”阐述中,删去了“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内容。同时,十九大报告还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三个“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决议》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直接称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认为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进一步丰富了和提升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同时,《决议》又把上述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第三个意味着进一步解释为“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使得我们对所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主要内容有了更为精准的了解,并使得我们对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背后的中国力量展现出自觉的认知。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它进一步界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下位概念,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时代,这使得该时代的历史方位更为清晰。在这里,我们事实上可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划分三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第二个小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第三个小阶段是十八大以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而把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区分开来的核心理论依据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第一、第二阶段,“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新时代的特殊矛盾性就揭示出来了。从而也进一步告诉我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新时代中国各种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或者换个说法,还是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

目前,当人们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时,有意无意地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是一般的抽象的存在,这在思维方式上是有问题的。实际上,一般不能单独地存在,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不能绝对地存在,只能是蕴涵一般的存在。把一般看做凌驾于个别之上的存在,本质上则是抽象思辨的非科学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就曾经讥讽、批判过这种观点:“如果我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果品’这个一般观念,如果我再进一步想象,我从现实的果实中得到的‘果品’这个抽象观念就是存在于我之外的一种本质,而且是梨、苹果等等的真正的本质,那么我就宣布(用思辨的语言来表达)‘果品’是梨、苹果、扁桃等等的‘实体’。因此,我说,对梨说来,梨之成为梨,是非本质的;对苹果说来,苹果之成为苹果,也是非本质的。这些物的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它们的可以用感官感触得到的现实的定在,而是我从它们中抽象出来并强加于它们的本质,即我的观念的本质——‘果品’。于是,我就宣布,苹果、梨、扁桃等等是‘果品’的单纯的存在形式,是它的样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中,我们会合理推断出,恐怕不存在脱离个别的所谓一般的马克思主义。即便是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即经典马克思主义,也是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地域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西欧马克思主义。但这一事实,并不会贬损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普遍性进而世界性。从这个观点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就会体认到,尽管这一思想有着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但其内蕴着马克思主义所坚守的基本理念,例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理念、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握事物的辩证理念、高扬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民性理念、强调实践基础地位的行动理念,等等;同时,也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例如,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存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原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等等。就此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身着中国衣装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中华民族的,而且也是属于世界的、时代的,是活跃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地说,马克思主义尽管产生于19世纪,但它仍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乃至此后相当长的时代,并且还在通过自身的原初形态以及后继者的发展形态不断呈现其当代性。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的代表,当然具有当代性。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作为一种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的任务是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规律,主要的目标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但是,鉴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与世界存在不能分割的越来越紧密地联系,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对象必须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展开。这意味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势必要形成一个从中国立场出发的关于这个现实人类世界的观点即现实人类世界观,以及由此而来的战略举措、战略倡议和行动方案等实践观念,而这一现实人类世界观及其实践观念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鉴于中国又是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国,这个现实人类世界观及其实践观念又是中国执政党倡导和践行的,因此,这个现实人类世界观及其实践观念连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必定体现着强大的中国力量,必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这个重大影响是当今时代任何一种其他马克思主义都不可比拟的,它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而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重大影响角度而言,我们完全有理由称之为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但是,决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仅仅理解为中国中心论的思想,这样理解会严重贬低这个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也会削弱这个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光辉。实际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还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思想。也就是说,怎样建设21世纪的世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可忽缺的研究对象。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我说过,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可以说,强调“天下一家”理念和情怀,强调树立世界眼光,强调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

更进一步讲,如果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题的话,那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考虑到当今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存的现实情况,围绕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系统思考,提供了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强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开放、互利共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与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应当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可以体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时代向往,虽然这个向往还不能说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世界历史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它是与共产主义社会兼容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前奏,也一定是共产主义社会必定要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特别着重强调的是,习近平同志一贯主张着眼本国和世界、把本国发展与人类发展紧密结合,这就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构想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内在一致性,是互相贯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而如果我们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作为世界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担当就体现得极为显著。某种程度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谜的科学解答,而且还是高度体现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真精神的科学解答。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关系及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呈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命题之间,既存在内在联系也存在一定区别。说其内在联系,主要指二者均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并在内容上有诸多重合之处。说其一定的区别,主要指前一个命题是侧重于从21世纪的中国特别是新时代的中国的角度看中国和世界的,而后一个命题则是侧重于从世界的角度看待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的。这两个角度在视域在有所不同,且鉴于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推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虽不能取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

但上述说法主要是从逻辑上讲的,我们最好先从事实出发,并把逻辑与事实结合起来再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对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等方面作出战略部署,形成了知行合一的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目前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呈现。

一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决议》中又把“八个明确”发展为“十个明确”的政治宣言性体系。在十九大报告中,“八个明确”讲的是基本思想,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十四个坚持”则是贯彻落实基本思想的基本方略或者说是行动纲领。“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决议》进一步提出“十个明确”,具体内容如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十个明确”体现着对“八个明确”的重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鉴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最核心的地位,在“十个明确”中,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区分开,把党的领导提到了第一位,而在“八个明确”中,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合在一起讲的,并且放到了第八位。第二,“十个明确”中的第七个明确是新添加的,是原先的“八个明确”中没有的。这一条,凸显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突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地位。第三,“十个明确”中的第十个明确专条论述了党的建设问题,党的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得到了强调和强化。第四,“十个明确”体现了对“八个明确”已有内容的新发展。例如,对“八个明确”中的第一个明确增加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容;对“八个明确”中的第二个明确增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容,并强调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八个明确”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了新的界定,把第一个布局界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八个明确”的第七个明确增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内容。此外,有些内容位置有了调整,例如,“四个自信”原先在“八个明确”的第三个明确中,而在“十个明确”中,“四个自信”放到了第一个明确中。

二是教材形式呈现的理论体系。这方面,迄今具有权威性的教材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共中央在关于印发《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党中央认为,《纲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阐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纲要》共分21部分,其中,在引论中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结束语中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间的十九个部分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这十九个部分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可以说,这个体系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主题,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并贯通“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应当说,这个教材体系颇具逻辑性、学理性和系统性。当然,随着《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阐释,编撰一个更具逻辑性、学理性和系统性的教材体系的任务又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是问答形式出现的宣教体系。这方面,迄今具有权威性的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问答》的通知中指出:“《问答》紧跟实践发展步伐,聚焦理论热点难点,回应干部群众关切,以问答题的形式全面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新颖活泼,是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指定学习材料,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问答》从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七个方面设计了100个问题,构筑了一个宣教体系。这个体系与《纲要》体系相比,更为简要和直观,逻辑也很严密。当然,现在看来,这个宣教体系也需根据《决议》进行修订、完善。

大体上可以说,这三个版本的体系,第一个版本是母版,第二个版本是理论阐释版,第三个版本是通俗宣传版。而由此也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多重体系呈现的。而这种情况,某种程度上也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不同需求和对象所具有的体系上的开放性。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的第三次飞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纪转型,它不仅形成开放的系统的体系,而且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论述,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与自然形成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唯物史观的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重要论述,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新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思想,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新发展;对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等多重思维的明确强调,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新发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重要论述,体现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体现着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等等。这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极大提升了人们的思维境界和水平,深化了对世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但是,也应当实事求是地说,从现有体系内容的构成比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认为,这一思想首先是关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次才是关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和人类前途命运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袁吉富,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校(院)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源:《新时代马克思论丛》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5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