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370航班失联第五天,事态依旧扑朔迷离。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目前的救援进展缓慢体现出马来西亚方面缺乏主导能力,而搜索范围进一步扩大至马六甲海峡区域可能使得协调面临更多挑战。
“马六甲海峡受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三国管辖,再加上处于海上要道,整个地区政治局势非常敏感。”就在宣布扩大范围后不到24小时,12日当天,日本即宣布派出海上自卫队加入国际援助。
作为2012年起连续两年参加亚太地区安全对话机制香格里拉对话的中方专家代表,吴士存认为由于地区争端,中方应尽量多承担更多搜救责任,但不应寻求主导,以免激起周边国家紧张。
他对各国救援工作仍保持乐观,认为这将给中国与东盟合作提供范例。“中国应该借此机会落实此前《南海宣言》中有关联合搜救的条款,并积极为地区提供更多安全公共产品。”
没有理由拒绝中国去马六甲搜救
《21世纪》:马航失联飞机搜救已是第五天,包括马来西亚、美国、中国、菲律宾、新加坡等10个国家派出海陆空军事及民间力量进行搜救,有人称这是争议海域中多国摒弃地缘争端联合搜救的典范。你如何评价?
吴士存:本次救援多国参与创造了一个成功案例,即存在争端的国家在紧急情况下仍然可以搁置争端,把合作放在第一位。救援进行到现在,尽管搜索地区不再是争议地区,但中方军舰通过海域本应较为敏感,但越南、马来西亚都能很快同意,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国家在首要的人道主义救助外,也有自己军事和地缘政治上的利益。例如,美国的积极响应彰显其亚太军事存在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意图较为明显,类似的情况发生于去年11月美国第一时间赶赴菲律宾灾区,以人道主义救援旗号也不排除给予盟友军事安全支持。同时,日本在事发多日后派出航空自卫队的军用飞机,也是在看到多国救援已经到位,需要维护自身地区利益及呼应美国。
美国有所谓的“重返亚太”的政策,此次给予盟国和伙伴国提供道义上、军事上的支持,配合奥巴马4月即将展开的亚洲四国行,都是彰显其在亚洲地区安全主导地位之举。
《21世纪》:目前搜索范围扩大至马六甲海峡,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复杂的地区局势给搜救带来了怎样的难度?
吴士存:毫无疑问,马六甲是非常敏感的区域。作为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马六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目前更是在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三国的管辖之下。根据国际公约,外国军舰只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就需要告知三国,而一旦需要搜索,那就不仅是告知,而是需要得到三国的同意。
目前三国都是美国的战略伙伴国,与美国军事、安全合作非常多。新加坡为美军提供军事基地;马来西亚和印尼都与美国有很多军事安全的合作,包括多次联合军事演习。因此,三国非常习惯美国军事力量在马六甲地区的存在。我预计,如果三国同意美军在区域内进行搜索,从人道主义来讲也将没有理由拒绝中国,但转移到这一区域,涉及至少三国的主权,以及更多国家在这个海上要道的经济利益,确实会使得救援协调更加复杂。
中国不应主导搜救
《21世纪》:在救援协调方面,普遍认为马来西亚主导搜救出现很多问题。
吴士存:按国际法惯例,国际救援协调应由责任方负责。但是,大家都明显看出马来西亚救援协调不太得力。这就凸显出地区海上联合搜救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这是个重大问题。事实上,中国在2002年与东盟国家签署的《南海合作宣言》已经倡导过进行地区间海上联合搜救。如果机制有效,马上启动,则不会出现目前这种各个国家都派出很多力量但各自为政浪费很多资源和时间的现象。
我认为,中国应该借此机会倡导搭建一个面向全体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机制,包括事故、自然灾害的搜救,此后还将扩展至其他领域,比如环境领域,可能出现的类似于墨西哥湾这样的漏油事件,中国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地区提供多方面的安全产品。
《21世纪》:在尚未建立地区联合救援机制的现在,中国应如何在这次救援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否应尽力主导这一次的救援活动?
吴士存:由于是最大利益牵连方,中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公民理应派出最多舰队、投入最多力量和关切来进行这次搜救。但是,由于中国与这些东南亚国家存在争端,应该在救援中格外谨慎,不要去主导,容易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
《21世纪》:在这次救援中中国应汲取怎样的教训?下阶段应如何发展南海政策?
吴士存:中国此前比较注重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而这次事故提醒我们,应该建立更多政治、军事联系。中国的发展首先需要让周边国家有安全感,要从对周边国家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开始。
毫无疑问,美国一直在亚太地区占有安全主导地位,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东亚地区的安全机制处在演变过程中,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希望在演变过程中自己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我认为中国不应与美国争夺主导权,因为与美国在亚洲迎头相撞并不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但是我们势必要改变重经贸轻政治军事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