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一方面,金融业发展依托于实体经济,金融业本身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另一方面,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金融资源的配置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2023年以来,尽管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但金融体系运行较为稳健,部分金融数据呈现出向好态势,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
第一,金融风险呈收敛态势。一是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不良资产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集中反映,近段时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状况有所好转。以银行业为例,2023年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32001亿元和1.62%,较2022年末呈“一升一降”态势。其中,不良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加2172亿元,出现小幅增长;不良贷款比率较2022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延续2021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反映了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改善。二是不良资产处置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对于化解存量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提供了保障,提高了金融体系的韧性和防风险能力。2017—2022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近15万亿元;2023年以来仍保持较大力度,为金融机构未来业务发展预留了空间。三是房地产金融风险有所收敛。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对我国金融体系有着重要影响。进入2023年,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明显转向,而调控政策的主基调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各地持续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包括优化限购限售政策、下调最低首付比例、提供购房税收补贴、允许二手房“带押过户”,等等。这些政策优化对于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得房地产金融风险总体有所收敛。
第二,金融机构总体运行稳健。一方面,金融机构经营绩效良好。以银行业为例,2023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达337.52万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11.2%;从盈利能力来看,2023年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ROE)和资产利润率(ROA)分别为9.67%和0.75%;从资本充足情况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66%和11.78%,各项绩效指标总体保持在较好水平。此外,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经营绩效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另一方面,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明显减少。2023年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在4368家参评机构中,评级结果为1—7级(风险较低)的机构有4022家,资产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98.3%,说明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从总资产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当前风险均非常低。从地区分布看,高风险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个别省份,上海、浙江等10个省市辖内没有高风险金融机构,13个省市辖内高风险金融机构保持在个位数水平。从发展趋势看,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明显减少,较2019年峰值减少了303家,数量接近一半。
第三,金融支持经济力度持续加大。我国始终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定位,为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注入金融“活水”。一是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平稳增长。2023年前7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22.08万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2069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5.77万亿元,同比增长8.9%,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虽然2023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为5282亿元,低于市场预期,但不必过于悲观。首先,从累计数据看,2023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增加2069亿元,总体增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次,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3.24万亿元,同比增加1873亿元,好于市场预期,进而对7月的信贷需求形成一定的透支。最后,7月人民币贷款增量的下降主要由居民部门引起,企业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较2022年同期出现增长,信贷需求总体保持平稳。二是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作为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资成本的下降无疑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2022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宽松态势,市场流动性充裕,引导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2023年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较2022年同期下降0.21个百分点,延续了近年来的下降趋势,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三是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于稳定物价水平、保持外贸平稳、减少经济波动性等具有重要作用。从宏观经济指标及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看,人民币汇率并未偏离合理区间。2023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改变了单边贬值的走势,波动趋于平稳。随着美元加息周期的结束,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下降,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双向波动。
第四,信贷投放结构持续优化。在信贷总量增长的同时,微观信贷投放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助力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是信贷投放向企业部门倾斜。企业是经济发展中创造财富的主要载体。2023年上半年,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12.81万亿元,同比增加1.42万亿元,占全部信贷增量的81.5%,在贷款增量中占据主体地位。二是企业贷款行业投向进一步优化。2023年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房地产行业贷款也呈恢复增长态势,金融资源“脱实向虚”情况有所好转,企业贷款行业投向进一步优化。三是企业贷款期限结构呈现中长期化。2023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0.3%,较2022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比全部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高22.3个百分点;其中,投向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1.5%,较2022年同期高11.5个百分点。另外,投向基础设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长也较快。6月末,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5.8%,较2022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四是个人贷款更多地投向经营领域。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住户贷款主要流向个人经营领域。其中,个人经营贷款新增2.3万亿元,同比增加7593亿元;个人短期消费贷款新增3009亿元,同比增加4019亿元。五是对弱势群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所加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涉农主体等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信贷资金在上述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3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0.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7.69万亿元,同比增长26.1%,增速较2022年末高2.3个百分点;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8.86万亿元,同比增长18.3%,两类贷款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反映出针对这些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正持续加大。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发展始终与风险相伴随。尽管近期部分金融数据出现了积极变化,但一些领域的金融风险仍然较为突出。因此,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在发挥金融业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是最重要的。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 李广子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