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导向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889 次 更新时间:2023-08-08 21:34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刘建军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论断意蕴深厚、方向明确,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使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方向更明、视野更广、胸襟更宽、追求更高。

从文化建设到文明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提法,体现了我们党文化视野的进一步扩大,体现了从文化视野到文明视野的发展。“文化”与“文明”是两个相近的概念,所指往往是重合的。当人们从广义上理解“文化”,认为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时,就与“文明”大体相当。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中,特别是在我们党的话语系统中,二者是大小有别的。“文化”作为一个社会结构中的领域性概念,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特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明”则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制度成果和文化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文化视野不断扩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格局中推进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文明”概念日益凸显,并最终体现为从文化到文明、从文化建设到文明建设的视野展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于“文化强国”建设,但又明显超出了“五位一位”总体布局下的“文化建设”范畴,具有更为宏阔的视野和总体性意义。

从立足传统到立足现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法,鲜明地强调了我们党在文化和文明上的现代立足点与古为今用的方针。在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文明上,有一个立足点或着眼点问题。“古为今用”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就是说要立足现代来观照传统,改造和转化传统文化以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为了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当然需要回到历史的语境,甚至回到古代的场景中,但从根本上讲,我们并不是立足古代来观照现代,不是为继承传统而继承传统,更不是简单地试图回到过去,或让人们去钻故纸堆,而是为了建设新文化、开辟新生活、创造新文明。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新表述,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在对待中华文明上的应有态度和导向。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古今贯通的。可以说,它既包括中华古代文明,也包含着中华现代文明。但是,由于中华文明本身突出的历史性,我们往往更直接地立足于其传统属性和历史遗产来讨论它的意义。这虽然有合理性,但相对而言,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和现代形态关注不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突出强调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意蕴和现代形态,特别是继续建设这一文明的当代使命。

从现代化建设到现代文明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表述,使我们对“现代化”内涵的把握更明确更科学了。关于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往我们的提法是“现代化建设”。一般来说,这是清楚的、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现代化”本身原来只是一个动词,表述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相比之下,“现代文明”则是一个专有名词,更清楚地标定着一种事业。而且,由于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往往以西方国家为蓝本,无意中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把“现代”等同于“文明”,导致一些错误认识。其实,“现代的”不见得都是“文明的”,有的倒可能是一种现代的“野蛮”。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因而当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候,就能更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意思。“现代文明”肯定不只是资本主义文明,更不能只是西方文明,而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文明性质和东方文明属性。总之,“现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建设”,较之于“现代化”和“现代化建设”有着更确定更明确的内容。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也使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更充实更全面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最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让祖国变得强大,不再任人欺凌,而且在世界上扬眉吐气,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辉煌文明的伟大民族,它的复兴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创造出更高的文明形态,为人类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外部势力的打压,因而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博弈和斗争,但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意义并不只是我们在博弈和斗争中取得胜利,更在于我们为人类创造了文明新成果和新形态,带给人类更大的福祉,从而对世界人民具有更大的文明感召力。

从开创文明新形态到建设文明新形态。要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法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联系起来把握,因为二者实际上是同一件事,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内容,后者是前者的世界意义。在此,要正确理解我们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态表述。从表面上看,“创造了”是一种完成时,似乎事情已经完成和结束,其实不是这样的。这种表述主要是逻辑上的而不是时间上的,主要是讲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意义,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至于这种文明形态的创造过程进展到哪一步了,则是可以探讨的。这里所说的“创造了”,可以合理地理解为“开创了”或“形成了”,但它并没有完成,更没有结束。相反,目前只是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基本轮廓,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建设。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恰好是接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的,因而是“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的“建设”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是一种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从实践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正是新征程上我们的奋斗目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全球文明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17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