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部形势
2023年以来,随着政府陆续出台稳定经济相关政策和举措,我国服务业持续回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始终运行在景气临界点以上,5月份保持在54.5%的较高水平;前5个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9.1%。热点消费较快增长,5月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7.9%,餐饮、旅游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消费明显改善,消费对经济恢复发展的拉动作用有望进一步凸显。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量增质优,前5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6.0%、7.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8%。但也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
从外部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阴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据世界银行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1.7%,将是近30年来第三低的增速,仅高于发生全球衰退的2009年和2020年。这一方面将使外需进一步乏力,另一方面会刺激发达经济体更加重视创造国内就业机会,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进而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挑战。二是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较大变数,对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世界经济互联互动空前紧密的中国,这意味着诸多不确定性。三是全球政治、经济重大事件增多,各国产业、财政、货币、国际经贸等政策频繁调整,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一些国家(地区)政治经济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点。
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中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仍然存在;扩大内需动力不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一些困难,投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强,特别是改善型消费收缩、预防性储蓄上升;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经济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依然存在。
在面对风险和挑战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机遇和前景。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驾驭和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第二,我国产业基础和科技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步提升,创新链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22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位次上升到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三,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将进一步释放出强大的内需潜力。
总体来讲,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未来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虽然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们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当前,面对内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迎难而上、补齐短板,聚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点,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时期是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拓展期,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将催生出无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产生重大影响。谁能率先在某一领域取得科技突破,谁就能掌握这一领域的主动权,成为这一领域产业链的中心,进而重塑全球经济和竞争格局。因此,应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加快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努力造就一批国家急需、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领军企业牵头承担或与其他科研院所联合承担科研项目,支持其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培育一大批“隐形冠军”。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探索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广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工作创业。
激发民营企业活力。长期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在稳增长、促创新、保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民营经济在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效率变革,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仍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一方面,应有效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破除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保证民营企业能够平等获得资源。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限制权力滥用的同时做好服务支持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涉企政策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的工作机制,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明确“三权”内涵、边界及期限。其次,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合力。再次,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作出明确规定,保障农民利益。最后,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完善相应补偿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等具有重大意义。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65%,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具备增长空间。另外,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18个百分点。缩小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不仅能缩小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还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对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因此,当前应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问题,提升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特别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起来考虑,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对此,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持续推进金融创新,提高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更好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大力发展数字金融,依托数字技术创新破解传统金融体系局限,助力提升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继续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始终坚持发挥市场在风险定价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管住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高中级管理人员,并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中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6.3万亿美元,使用外资约1891.3亿美元。同时,我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当前,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发展扩空间、提质量、增动力,也有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构建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中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新形势下,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不仅仅要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还要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增加进口;不仅要高水平“引进来”,还要主动高质量“走出去”;不仅要注重促进货物贸易提质增效,还要扩大服务业开放、推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创新发展。要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高水平营商环境,强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开放,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针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趋势,积极参与并利用好区域合作机制。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核心是要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转变,社会经济发展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快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要坚持在开放条件下保障能源安全,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巩固和拓展与主要能源资源生产国的务实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加强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多边框架下的能源合作,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等我国发起的国际能源组织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合作总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