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让历史告诉未来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19 次 更新时间:2023-06-08 23:09

进入专题: 十九届六中全会  

陈晋 (进入专栏)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自身历史经验、把握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百年,作出了三个有关历史的决议,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自信,这在世界上的政党中,几乎是看不到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风雨、一路前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内在优势。

一、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作历史决议?

根本目的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每个历史决议作出来之后,党的主要领导人都会提醒人们注意怎样以历史来镜鉴未来。这当中,他们经常强调两点。

一是要让党更紧密地团结统一。70多年前,《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后,毛泽东发出号召:“一切同志,要在这个历史决议案下团结起来,像决议案上说的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新的历史决议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全会《决议》特别强调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就是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和睦的家庭”“坚硬的钢铁”这两个比喻,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应有的政治气象,这就是作历史决议的重要目的。

二是要让党更成功地走向未来。还是引毛泽东和习近平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毛泽东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说:“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把事情办得更好”“继续成功”,就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意思。

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党的历史凭什么能够告诉未来?凭它创造的重大成就鼓舞人,凭它升华的思想理论引导人,凭它孕育的精神谱系感染人,凭它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育人,凭它沉淀的历史规律启迪人。中国共产党作的历史决议,有成就的描述、理论的提炼、精神的挖掘、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规律的揭示,因而能够发挥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重大作用。

第二,党的历史决议是代表全党意志作出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由此决定了它的重大意义。

党作历史决议,是非常郑重而审慎的政治大事。决议是在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历史的基础上作出来的,但它不是一般的党史研究成果,是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广泛共识进而指导党的政治生活、发挥长远作用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反映党的意志和愿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为了起草第一个历史决议,中央专门成立了一个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当时中央领导层的重要成员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等都参加具体起草工作。在留下的决议起草过程稿中,还有毛泽东七次修改的稿子。起草过程中,党的领导层经常开展讨论。齐聚延安准备参加七大的代表也多次参加讨论,发表意见。所以,毛泽东在七大前的讲话中说:“最近写决议案,写过多少次,不是大家提意见,就写不这样完备。”新中国成立后编辑《毛泽东选集》,还将这个历史决议作为附录收入。

第二个决议是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的。他在各种场合,围绕历史决议的起草先后发表过17次谈话,基本上都收入了《邓小平文选》。提纲和草稿出来,邓小平看后不太满意,明确表示:如果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写不好,这个决议宁肯不作。为此,陈云建议,第一部分专门写党在新中国成立前28年的历史。胡乔木建议,把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这样一来,再写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史是非,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一下子就明确了。稿子出来后,还经历了众所周知的四千人大讨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习近平亲自担任起草组组长。他两次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对起草好决议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三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两次会议审议决议稿。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这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史的论述有很多。2021年2月,还结集出版了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作为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材料,这实际上也是为总结党的历史、统一思想而进行的一次广泛的社会舆论准备和思想认识准备。特别是习近平在“七一”发表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其中的许多观点和提法,都体现在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当中。比如,党的“四个伟大成就”“四个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坚持”,等等。可以说,习近平关于党的历史的论述为起草新的决议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是起草决议的根本遵循。

第三,党的历史决议产生在“重大历史关头”,有“客观需要”,由此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

第一个决议面临的“重大历史关头”是:党在整风运动中走向成熟,抗战即将胜利,必须把党团结起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为创造抗战胜利后的新局面作准备。在当时,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总结好,还会影响党的七大的顺利召开。为此,毛泽东改变原本准备在党的七大上通过这个决议的安排,决定在六届七中全会上讨论通过这个决议。

第二个决议面临的“重大历史关头”是:如果不处理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是非,不实现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很难顺利前进。1981年通过决议,1982年顺利召开党的十二大,由此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任务。

第三个决议面临的“重大历史关头”是:中国共产党奋斗一百年了,怎样看党的成就和经验,怎样看我们走的道路,怎样看中国共产党,怎样看马克思主义,怎样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势必要有科学的总结。特别是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时刻,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更是急迫的客观需要。还有,怎样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新征程上如何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也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历史决议作出回答。

第四,党的历史决议的内容要旨是提炼好党的现实成就和经验,由此彰显了它的重大意义。

党作历史决议,是为了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办好当前的事情,走好正在走的道路,更有信心、更加从容地开创未来。因此,决议的要旨是要把党的现实成就和新鲜经验科学地提炼出来。

于是,第一个决议就多次出现这样几句话: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到了今天,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

第二个决议,有两个部分专门谈现实成就和经验。一个部分是“历史的伟大转折”,对1976年到1981年的五年历史,总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成就。再一个部分是“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明确讲,“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同时还从十个方面总结了这条道路的经验,以及当前和未来的努力方向及工作重点。后来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情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决议中首次提出来的。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实践和理论都出现了新的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因此,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重点是总结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从13个方面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尤其突出的是,彰显了“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

为此,党中央对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定位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可见其意义重大。

二、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成就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事实上把党的历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

这四个时期的划分依据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一代共产党人、每个奋斗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要回答的时代课题不同,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有不同,甚至奋斗路上主体风采也不完全一样。

比如,在决议里面,关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风貌,新民主主义革命突出的是“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突出的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的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的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四个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呈现为逐步递进、累积飞跃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要旨在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里说的“根本社会条件”,主要指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拥有独立自主掌握自己命运这个前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要旨在于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里突出的是“社会主义”,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里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让人想起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要旨在于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就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在这里,“大踏步赶上时代”这个论断,背后的历史叙述是: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英国、法国这样的世界强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又造就了德国、美国以及日本这样的世界强国。这些国家站在了时代潮头。奥匈帝国以及中国的大清王朝,还有曾在大航海时代领跑的西班牙、葡萄牙,都因为没有赶上这两次工业革命而掉下队来,落在了时代后面。这当中,尤以中国的落差感受最为强烈。在经历落后于时代就要挨打挨饿挨骂的惨痛教训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中国终于迎头赶上了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由此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就叫“大踏步赶上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要旨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专门强调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它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上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上面,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体现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体现为“四个自信”明显增强。在今天,为什么要突出强调“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是一篇大文章。

这四个伟大成就,每一个背后都是一次历史性的实践飞跃。而每一个飞跃,都是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主题贯穿起来的。这是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在如何总结党的百年成就这个问题上,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着眼点。

决议从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这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这个概括,全面、深刻、系统阐述了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这五个历史意义,也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所作的横向高度凝练。

这当中,“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很突出的一个内涵,是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且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比如,我们的现代化,不是走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老路,不是走西方两极分化的老路,不是走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老路,不是走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老路。中国追求的是14亿人口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这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和新的文明形态的探索,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通过改变自身的努力,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所谓影响,就包括促进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三、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的政党。我们说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很关键的一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行。同时说明,中国共产党拥有天然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拥有非凡的理论创新自觉和理论创新能力。

决议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理论创新上的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获得发展。接下来,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实现的“新飞跃”。十三大报告谈到有两次“理论飞跃”,但没有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十四大明确提出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十五大简称为“邓小平理论”,明确讲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理论成果”。此后,我们党相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作为行动指南,和邓小平理论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实现的“新的飞跃”。这个论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实际情况,也说明我们党的认识前进了,意义重大。

出现新的理论飞跃的依据,往往是理论创新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发生了变化。比如,是否可以这样讲,毛泽东思想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是:进行什么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开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的决议把新时代理论创新面临和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概括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个时代课题是有机统一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的是中国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侧重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侧重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侧重于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更直接的依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括和阐述,是这次决议的一个突出亮点、一个重大贡献。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决议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时,还重点概括了其中的原创性理念和思想。决议概括的十条历史经验,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段话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定位。其中“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定位,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明确我们党百年奋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在理论创新上的“飞跃”,说明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决议还明确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意义,这就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四、深刻理解“坚持党的领导”

新时代以来,在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个问题上,积累了不少新的理论认识和新的实践经验。对此,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在第四部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第七部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中,都作了重要论述。

关于党的领导,我们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上面就清楚写道:“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名言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党的领导是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习近平在新时代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总结的历史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一般说来,“党的领导”是从中国共产党和她引领的各项伟大事业之间的关系角度来定位的,更多体现党和“社会革命”的关系。“党的建设”主要指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更多体现党的“自我革命”。但能不能够坚持党的领导,怎样才能加强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关键在于党的自身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特别加了一项内容,叫政治建设。因此决议还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强调政治建设,自然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党内曾经“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特别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等等。从理论上讲,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因此,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全党服从中央。

基于这些认识上的深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坚持党的领导,进而使之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独立范畴和一个专门的工作领域。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时,就已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专门一项内容独立出来了。这次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谈新时代13个领域的成就时,分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两个方面,主要是突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两个鲜明特点。

“党的领导”的内涵是什么?主要是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这当中,有两层意思很重要。其一,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其二,党的领导力必须是坚强的、有权威的,是集中和统一的,体现在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各方面都要坚强。

怎样才能落实和保证党的全面和坚强领导?前提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把党自身建设好,党的领导就会出问题,就不会坚强。关于党的建设,这次决议提出了一个新的时代课题,这就是“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这里,“长期执政”主要体现的是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主要体现的是在党的建设中如何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思想政治品格。回答好这个时代课题,某种程度上就是要跳出“历史周期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全会的第二次讲话中,特地提到了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对”。他说: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这里说的“接受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两个答案,表明要保证党的坚强领导,必须要有内外两种压力、内外两条途径。

为了坚持和落实党的全面和坚强领导,这次决议强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样理解这个“决定性意义”?全党和中央有政治领导核心,全党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党的领导才可能有力量,才能是坚强的。邓小平1989年6月16日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

从历史经验看,在遵义会议以前,由于党内没有形成领导核心、缺少成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党是不成熟的。遵义会议后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在1943年3月,中央正式决定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并且有最后决定之权。由此实至名归,毛泽东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也是在这一年,党内领导同志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并确认它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那以后,党领导的事业真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改革开放初期,如果不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难以想象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如果不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是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果没有“两个确立”,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13个方面的伟大成就,是难以想象的。同样,在新的“赶考”路上,要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说,“两个确立”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最根本的政治保证,也是党未来经受各种风险挑战考验的坚强保证,更是始终保持全面的、坚强的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研究员)

进入 陈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十九届六中全会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59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