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平 邓可: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163 次 更新时间:2023-04-17 23:32

进入专题: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张继平   邓可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主题和中心工作,始终贯穿于各行各业、各领域以及各区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着力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作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与使命,只有加强党的政治思想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党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及业务指导工作,才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确保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沿着正确政治方向上台阶、出水平。

深度治理贫困,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消除贫困、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虽然当今中国已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民族地区受到基础设施、科技水平、人力资源、资金、信息渠道等不利条件的限制,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是相对贫困和深度贫困的集中地带,依然面临着返贫防控的任务。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培养区域经济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可以为民族地区输入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新兴产业、新兴行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排头兵”,是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领队人”。

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之基、社会进步之本、民族兴旺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指出,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更好培养多样性人才、传播文化知识、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改善民生、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前提。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助力有效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互信、互鉴、互利及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持守之道

秉持文化自信,承续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之魂,是各族人民展现文化自信和促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更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撑。民族职业教育是传承、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创造匠心文化、工艺文化的重要场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只有始终秉持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觉自信,才能将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同优秀民族文化有效融合,进一步激发民族特色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特色发展,塑造民族品牌价值。民族特色是民族职业教育的重要底色,是民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因民族产业而生、为民族产业而教、随民族产业而兴,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实践性,是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建设的媒介与载体。过去的民族职业教育对特色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资源、特色民族工艺等发掘不够,不足以形成民族特色品牌。民族职业教育是民族特色品牌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塑造者,其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善于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工艺,而且要将特色发展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将知识学习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施紧密联系,使民族品牌和民族产业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坚守职业品格,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内核,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发明、中国创造的重要来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培养一批“德技合一”的能工巧匠、大师巨匠、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意味着职业品质的觉醒、职业态度的转变和职业境界的提升,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家国情怀和大国匠道精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区域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技术技能人才的道德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只有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才能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应变之策

因情思变,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理念更新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南,是造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新型职业人才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高质量发展问题时指出,“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其高质量发展不能邯郸学步、墨守成规,而是要坚持因情而适原则,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坚持“适配”原则,按照民族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需求,转变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坚持“适度”原则,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与态势确定发展规模、速度和方式;三是坚持“适宜”原则,对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振兴和市场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造就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多元适性人才。

合理应变,汇聚产业升级势能。增长势能转换是现阶段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这一转换的关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增强产业创新动力、汇聚产业升级势能的引擎之基,是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促进民族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因受到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难以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技术与人才支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积极回应区域产业创新需求和民生需求,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课程设置等的变革,为区域产业升级转型输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人才,提升民族特色产业链的耦合力和创新力,吸引高级生产要素向民族地区流动,实现民族地区人才链、专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衔接,不断汇聚推动民族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

主动求变,构建协调联动机制。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型教育,是包含多主体、多场域的开放性人才培养系统。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协调联动的机制,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盲目对标东部发达地区,造成学校办学与政府政策断链、技术创新与行业发展割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识变、主动求变,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多种力量、畅通多条渠道,激活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协作育人功能,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通力合作、工学有机结合、知行切实合一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育人机制,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融通性,提高民族地区对内外部资源的获取与整合能力。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

关键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进入专题: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04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