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高水平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29 次 更新时间:2023-03-06 23:24

进入专题: 高水平开放   高质量发展  

王一鸣 (进入专栏)  


开放是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过去3年,尽管全球贸易受到世纪疫情和保护主义的巨大冲击,但我国对外贸易逆势大幅增长,进出口额年均增长超过10%,对疫情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再次证明,开放带来发展,封闭必然落后。

我国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货物和服务贸易规模居世界第一,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在此情况下,畅通国内大循环,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分工协作,产业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封闭起来脱离世界主流,只会拉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循环遇到一些国家搞脱钩断链的阻力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重要性的降低。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外开放的地位不仅不会下降,而且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要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就要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提高。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放缓,近年来虽有所回升,但仍受到资源要素配置和技术追赶空间收窄等因素影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是长期的艰巨复杂任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大意义和关键作用。

首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深化分工,拓展要素资源配置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规模决定分工深度,分工深度决定生产效率。只有不断拓展市场范围、深化分工,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参与国内循环,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

其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促进更多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球化条件下,产业技术进步离不开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各国越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往往也是对进口中间品依赖度较高的产业。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培育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再者,对外开放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更多领域实现对国际领先水平的超越。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教育和科技交流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人力资本,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我们不能因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那样就会重新拉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应该看到,我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开放的水平仍然不高,扩大对外开放的潜力很大。高水平开放,就是要从要素流动型开放逐步转向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主动对标国际规则,以谦虚的态度学习借鉴,更好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推动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才能推动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当前,国际经贸规则加快重构,呈现从边境措施向边境后措施扩展的发展态势。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AP),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继续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积极探索试点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拓展资源要素配置空间、促进更多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更多领域实现对国际领先水平的超越,开辟更加多样的路径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文作者: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


进入 王一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高水平开放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25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